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问题研究
2015-04-16叶飞霞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的基础,而且它作为依据自身地位,拥有控制、引导或规范社会,以致足以为社会立言的权力[1],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影响力,并以其影响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扩大人们的政治认同。同时,在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激烈争论的今天,我们要面对少数西方国家依靠经济、文化强势地位推行话语霸权,要努力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必须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时代诉求
当今时代以社会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最主要特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阶段,对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了新要求。把准时代诉求,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至关重要。
(一)回应社会多元化挑战的要求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呈现多元化,多种利益诉求并存、多元思想文化争锋,动摇着人们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挑战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发展遇到新的问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待有新需求,对待这些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也更加多元。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效回答这些问题,对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引导改革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二)增强在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导向力的要求
传统社会信息传递方式单一,大多通过报刊等媒体传播,承载的信息量小,传播的内容基本来自官方渠道,客观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能有效地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达给大众。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人们随时可获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冗繁多样、良莠混杂,甚至渗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意图,传播着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而从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大众的接受偏好,在自主选择意识高,而是非辨别能力、选择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众容易受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产生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指导地位的难度。增强信息网络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力,对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别重要。
(三)提高对社会现实解释力的要求
转型期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权威性的挑战,信息网络化时代意识形态导向力的难度加大,以及改革面临诸多难点问题,如现存的腐败问题,利益固化问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矛盾等问题,制约着改革共识的形成,动摇了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成为增强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的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提升其解释力,是实现“四个全面”的内在要求。
(四)消除因腐败而导致的认同度降低的要求
我国的腐败问题造成的精神污染,消解意识形态先进性的示范作用,使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降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反腐的实践表明了我党整治腐败的决心和勇气。但大量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件的曝光,从另一方面表明腐败问题已经深深地腐蚀着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动摇了民众对国家的信心,以致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疑,这种“信任障碍”的局面急需改变。而这就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反腐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其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因素分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握的各个影响因素:话语主体的引领力,话语内容的科学性,话语表达方式的可接受性,以及话语效果的控制力,等等。而每一构成因素又由诸多子因素组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任何包含复杂矛盾的事物中,必然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们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是探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的前提。
(一)主流文化的与时俱进
文化既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性形态,又表现为社会心理与人们的习惯。它如水、如空气,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我国现阶段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我国的主流文化,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背景,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支撑。然而,主流文化由于具有历时性的民众认同、拥有国家政权的保护,容易导致思想观念的僵化、内容的相对滞后、表现形式的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的简单粗暴、发展方式的权利化倾向,容易使人们渐渐产生疏离感,消解人们对其的现代认同,从而消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基础和文化根基。因此,注重主流文化的与时俱进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因素之一,主流文化的与时俱进既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也为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了坚实的大众基础和文化根基。
(二)多元思想的有效引领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思想和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价值诉求等交织在一起,与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生活行为、价值取向基本整齐划一的状况极不相同,思想与价值追求因此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存在严重影响了大众的意识形态抉择。有效地对多元思想进行整合、规范与引导,在多变中树方向,在多元中立主导,在思想交锋中辩真伪,有效引领多元思想,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消解力量,有效引导大众认同与选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又一关键。
(三)话语表述的融通中外
语言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一定社会的语言或话语体系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意识形态话语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概念,它是包含意识形态再生产方式的实践概念。而话语权是奠立在由基本观点、分析框架、特定视角等构成的根本话语方式之上的[3],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则是话语方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与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等现实条件下,人们的话语表述受西方影响很大,无论是为了掌握大众还是与西方争夺话语权,用传统的话语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同样,面对开放的世界,无论是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还是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意识形态话语表述的创新都是至关重要与刻不容缓的。实践证明,话语表述直接影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没有融通中外、能与之有效沟通的话语表述,在许多情况下就得失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核心价值观以“普世价值”的话语对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我们造成极大威胁;美国电影大片以成功的艺术话语向全球传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其赢得话语优势。因此,打造国际认可、国人接受的话语表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至关重要。
(四)宣传方式的行之有效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时代性既定的前提下,能否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以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使受众自觉自愿接受这一意识形态的主导,遵循其制定的思想规则和管理约定。今天,我们的宣传教育,不仅要面对大众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产生的压力,还要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更要面对因自身宣传教育方式滞后于时代的开放性,以权威者自居对大众选择性偏好的不适应性,过度宣传与空洞说教使受众产生程度不等的心理逆反性,以及日益丧失的行为示范性而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不当的宣传方式下,即使有良好的动机,有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可能造成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负能量。
(五)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在意识形态内容与话语表述中必须准确把握这一价值取向,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价值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是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根基所在。同时,意识形态内容与话语表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正义性来源,为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了群众基础、巩固了合法地位。
(六)物质话语的有力支撑
物质话语就是用物质实力说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与这个国家的物质实力强弱有极大的关联。一个国家的物质实力越强,其意识形态就越能够获得话语权。一方面,强大的物质实力从客观上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提供了经济、科技与军事的支撑;另一方面,物质实力的强大从主观上使人们容易认同其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推行其意识形态话语霸权,就是凭借它们拥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实力。缺乏物质话语的支撑,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没有言语的地位,而且在国内民众心里也难以得到合理性认同。因此,物质话语的有力支撑,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提。
三、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探究
从当代我国实际出发,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提出的新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应紧紧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因素,从以下6个方面探求实现路径。
(一)坚持以开放的精神建设当代我国主流文化
当代我国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土壤和基础。开放的精神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坚持以开放的精神建设当代我国主流文化必须坚持开放交流,善于在国际思想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客观地说,今天我国的主流文化已不可避免地处于开放交流的国际大背景中。是被动地适应,还是主动地把握发展机遇,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要使当代我国主流文化能够更有力地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力支撑,必须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积极主动地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勇于竞争取胜,善于在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的竞争环境中有效亮剑,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中提升引导力和影响力;必须保持主流文化的与时俱进,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成效,准确地反映现实问题,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断彰显主流文化的价值功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培育大众健康的社会心态,以提高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扩大主流文化的受众面和影响力,为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打下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对人们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正确区分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并加以区别对待,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在开放交流与文化竞争的氛围中实现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引导与整合规范,消除对立性思潮的不良影响,汲取社会思潮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和谐的话语格局。
在当代我国社会思潮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有对抗性的一类,它能够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危害,可能影响或动摇其权威和主导地位;也有非对抗性的一类,它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思想材料和有益补充,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管理,朝着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的方向转化和流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面得以实现:(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评判社会思潮的价值标尺和价值导向,引导人们学会正确判别与选择。(2)加强社会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思潮的传播,限制它的不良影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来引导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的开放精神,提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吸纳社会思潮中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
(三)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要有在西方意识形态面前足够的自信,而且要有足以与之交流的话语沟通渠道与能力,其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便是纽带与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时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注重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本质。当代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是阶级属性、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鲜明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线,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当代我国意识形态的性质。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此前提下进行话语创新。因此,这个“新”绝不意味着“去社会主义”“淡化意识形态”或“非马克思主义”,绝不能用“普世价值”消解“中国特色”;要重视融通中外,改进党和政府的话语表达,善于用有中国特色、国际社会认可的语言表达与世界沟通。当代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丰富的开放体系,在开放交流中既要体现我们的话语自信,又要展示我们的话语优势。我们的话语优势来源于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和谐世界的理念下打造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等等;合理借鉴、吸收了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概念,如生命伦理、公民意识等[4];在实现中国梦的理念下打造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如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等等。这些适应时代发展和主题变化要求,在保持意识形态的中国特色的同时,彰显巨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赢得国人的普遍认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四)创新宣传方式方法
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依靠正确且有效的宣传方式方法。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早已习惯于自主性与选择性的思维方式,对文化及意识形态的需求与接受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选择性与网络化偏好。因此,要高度重视宣传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要尊重受众心理接受规律,适应接受偏好,着力克服和消除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官话、套话、空话等命令式话语和无效性话语,摈弃不看对象、不顾效果的夸夸其谈。克服以权威自居的行政管理或命令的宣传教育方式,避免无效性过度说教造成的心理逆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话语转化成日常话语,使话语逻辑符合大众思维,话语表达贴近大众生活,话语内容重视大众利益诉求,话语沟通讲求人人平等,提高话语的亲和力;要尊重受众主体意识,注重同构思维,把宣传思想教育的社会目标与受众自我发展的具体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寻找能推动个人行为的利益动机与社会整体获得最大利益相一致的契合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达到在思维同构中使宣传教育传播的信息方式与大众接受方式和接受水平相一致,以满足大众对意识形态的需求,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感召力;要尊重受众的选择性偏好,尊重教育认知规律,高度重视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应用,掌握网络话语表达方式,努力在话语权竞争中夺得主导权。当代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面对的是一个网络大众化时代,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大众的接受偏好与主要途径。因此,打造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传播作用和网络语言的掌握和有效使用,针对受众的个性特点,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正能量信息,把引导大众学会正确选择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促进大众在自主选择中从认知向认同转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五)坚持服务大众与掌握大众的统一
话语权以话语为载体,大众对话语的内容及包含的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是话语权强弱的关键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掌握大众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群众基础,而掌握大众的前提是服务大众。坚持服务大众与掌握大众的统一,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大众所认同。人民大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仅是或不都是出于对其科学性或先进性的认可,更是看这个意识形态与自己利益的关联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利益相对于思想的“第一性”,使得利益关系成为人们对意识形态认知与认同、取舍与评判的基础。恩格斯认为:“政治改革首先宣布,人类的联合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来实现。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5]因此,必须从关注民生热点、解决大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大众的能力;必须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坚持服务大众的价值取向,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改革成果人民共享,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实现对青山绿水的渴望,体会到公平正义的尊严,使广大民众在切身受益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必须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塑造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政党形象和服务型政府形象,切实通过党员、干部服务为民的言行一致的示范效应,提高百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任与信仰。
(六)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强话语底气
今天,我国不仅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形象日益彰显,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逐渐扩大,正以自己的和平崛起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作积极贡献。但毋庸置疑,我国的整体实力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基本上是以量取胜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科技支撑明显落后,劳动力结构性紧缺与资源约束日益加大已不容忽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各种矛盾日益复杂与凸显;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大国地位相距甚远,等等。这些都显示出我国的物质话语权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支撑力还不够强大。因此,要努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为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更为强大的物质话语基础;同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以我国话语权的增强促进国家实力的可持续发展,使强大的国家实力为掌握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在物质话语权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相互促进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
[1]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168.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3]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5-12.
[4]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日常生活向度[J].理论探索,2013(6):16-1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