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从江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2015-04-16王月琼

建材与装饰 2015年30期
关键词:从江县名村名镇

王月琼

(从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贵州 从江 557400)

对从江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王月琼

(从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贵州从江557400)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镇、村。

历史文化;保护发展;思考

1 从江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本情况

从江县地处九万大山与月亮山腹地,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17种民族,世居民族有苗、侗、壮、瑶、水、汉等六个民族,全县有近1000个民族村寨,其中有半数以上为传统村寨,这些大大小小的传统村寨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江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州、县级99处。其中加榜梯田的稻、鱼、鸭生态复合工程,被联合国农粮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2008年,从江县往洞镇增冲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上,文物、规划等部门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继承和发扬先人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充分发挥从江县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从江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努力把从江县建设成为既有城市现代文明,又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魅力之县。目前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已达350个,其中名镇181个,名村169个,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类型丰富,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

2 从江县的名镇名村资源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从江县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县内周边的村镇,以其独特的类型反映了地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民族村落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等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2.1乡土民俗型——从江县往洞镇增冲村

增冲村位于从江县西北部,往洞乡中部,停(洞)往(洞)公路沿村而过,距县城91km,距乡政府8km。增冲村所属的从江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苗岭山脉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从地貌发展史看,属复活山地的地貌类型。增冲村座落在高山间的河谷坝子上,增冲河绕村而过,地势平缓,历史上鲜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上游的森林植被保护完好,无工业和生活污染。

增冲建寨已有600多年历史,“增冲”为汉语地名,原称“正通”,有“通扫地方的富足之地”之意。增冲村现存建筑中的鼓楼(因楼上鼓阁内置有长鼓而得名)、风雨桥和大部份穿斗式木结构吊脚楼房形成于清康熙年间,五岳式封火墙民居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所存建筑多有200~300余年历史。

增冲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禾香鱼肥。一条清澈的小溪如玉带环绕过村边,防火水渠贯穿全村,村中水塘比比皆是,因此增冲从古至今就从未有过火灾隐患。古老的人行步道由青石板铺就,闻名中外的增冲国保鼓楼屹立在寨中央,与寨边三座年代久远的花桥交相辉映。

增冲村世代侗、苗、汉等民族民居,侗族占98%。石姓为全村最大姓氏,各民族世代和睦相处,生息与共,孕育了淳厚质朴的民风和绚丽多彩的侗族文化。以鼓楼、花桥、古民居、石雕为代表的侗乡建筑风情浓缩了九洞地区乃至黎、榕、从三县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2.2民族特色型——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岜沙苗族村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883县道穿寨而过。岜沙村属丙妹镇管辖,距县城7.5km,国土面积l8.28km2。

岜沙村境内山峰此起彼伏,相对海拔高低差异大,属深切割中低山地貌,村委会所在地海拔550m,全村位于海拔480~660之间。

岜沙村建筑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与古建筑结构合理,天人合一,具有自然生态科研和环境保护借鉴价值。岜沙的吊脚楼、禾仓、禾晾等传统建筑体现了苗族先民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建筑文化的一大贡献。岜沙古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符号,集中体现了苗族文化及其较好的吸收兄弟民族先进文化元素,使其二者有机结合,因而具有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的研究价值。岜沙村传统的耕织文化气息浓郁,自然风光旖旎,自然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修复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岜沙男子身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头部四周剃光,头顶挽着发髻,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一身古代武士装束。妇女服饰简约,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刺绣色彩鲜明,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更令人叫绝的还有岜沙的镰刀剃头仪式、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仪式、神奇的树葬习俗,以及对树木等的多元崇拜。就是当地两部苗族成文法典,具有法制史研究价值。

2.3传统文化型——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

小黄村位于都柳江北岸的归树山上,属从江县高增乡管辖,距离乡政府所在地高增村16km(公路),距离县城24km(公路),东接贯洞,西邻占里,北接黄岗,南毗岜扒村,共有国土面积16.53km2。该村平均海拔630m,属山区地型,年均气温18.4度,年降雨量1190mm,属亚热带气候。全村由小黄、高黄、新黔、归修、高额、占千、刷亚7个自然寨组成,一共有20个村民小组,共742户,3340余人,男性1965人,女性1438人,全是侗族。

名村自然格局是“群山环抱,一水穿寨”,其构成要素可概括为山、水、寨。名村历史格局的特征是“一河三寨四鼓楼,丰字型路网结构”。历史文化特征主要由鼓楼、风雨桥、古石板巷道、古井、戏楼等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①民间文艺。侗族大歌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小黄大歌尤为突出,小黄大歌分为长句歌、短句歌、儿童歌、声音歌、故事歌。②传统节日。小黄的节日都是按农历来推算的,主要有春节、二月初七、清明节、撒秧节、六月六、八月十五。③传统服饰。民族服饰包括日常服饰和节日盛装。日常服饰是男子的服饰一般是竖领对襟短衣,下着长裤,头上包花格长布并在一侧留出一截朝上。妇女的服装有两种式样:a.夏季穿的开襟上衣,衣襟敞开,有飘带;b.合襟衣,是冬季或春秋季穿的夹衣和棉夹衣。④传统饮食。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和酒。主食是糯米和粳米;副食为肉食类、蔬菜类、野菜类、水果类等。腌菜也是小黄的重要饮食,腌鱼更是过年过节和接待贵客的珍贵菜肴。⑤手工艺术。主要包括纺纱织布、刺绣、烧炭、酿酒等手工业。

小黄村是以侗族大歌为核心的原生态文化为精髓,以村寨优美自然环境和古朴典雅的民族建筑为依托,集文化性、艺术性、自然性于一体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原生态历史文化名村。

3 从江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通过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2008年7月1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公布实施,给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在这个大环境下,从江县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管理体制不健全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各级建设部门是其主要保护管理单位,各级文化文物部门配合管理,然而在实际的保护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管理脱节的现象,在名村名镇的保护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造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缺失或保护不够全面的局面。

3.2保护意识

在名镇、名村保护中,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对古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伴随着古民居保护与村民住房建设矛盾的日益凸显,导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新农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受到极大破坏,名镇名村中历史悠久的古民居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许多古建筑濒临损毁。

3.3保护资金匮乏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但是我县经济欠发达,财政相当困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经费相当紧张,导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古建筑的保护维修举步维艰,一些面临倒塌的、极其珍贵的古建筑的抢救性维护经费极其有限。

3.4保护规划管理欠缺

保护规划是名镇名村保护的科学依据,然而由于保护管理部门缺失,经费限制,使得保护规划与设计滞后,在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中缺少必要的依据,随意性大,破坏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风貌。另外,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保护措施难以落实,以致部分村民随意进行建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

3.5保护理念错位

在保护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保护管理理念。有的村镇把历史建筑拆毁,使古村落的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有的村镇重申报、轻管理,重建设、轻保护,处理不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的则采取“拆旧建新”、“弃旧建新”的做法,对原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有些古村落虽保留着原有的空间格局,但是村里面插建了一些现代建筑,与历史形成的村容村貌很不协调,破坏了历史文脉的延续,破坏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景观。

4 对策和建议

4.1要高度重视,强化保护责任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工作,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培育,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名镇、名村成为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负起保护之责。

建设部门、文化文物部门要开展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建档工作,对构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要素的历史文化遗存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文物点进行现场考察,并根据其价值程度、保存状况分别予以区分,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建设部门在大型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得对其历史风貌随意破坏,实在避不开的,要和文化文物部门积极协商,研究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待有关方面专家论证后再行实施。

规划部门要以更开拓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抓紧做好村镇总体规划、古民居保护规划和新村建设点的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通过规划,推进规范化、系统化的保护开发。

文化文物部门要抓好文物保护工作,抓紧对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保护建筑物、构筑物和重点文物点,设立标志,明确保护范围。对重点文物要进行编号、造册、拍照建档,指定专人管护。对散落民间的各类文物要注意发现、认定、征集,对其进行集中保护和展示。

4.2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政府要抓好教育引导,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告、宣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促进村民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要做好重点保护古建筑内住户的教育工作,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向外宣传推介,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古民居知名度,增强群众对本镇或本村古民居的自豪感和保护的责任感。

4.3要建立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我县古民居存量大,维修保护困难而艰巨,为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政府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经费的筹措和保障机制,将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规划部门、发改委、文化文物部门要加强配合,主动向上沟通汇报,科学申报项目,争取更多建设修缮补助资金。

TU982.29

A

1673-0038(2015)30-0024-03

2014-6-10

王月琼(1972-),女,贵州从江人,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建筑工程和规划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从江县名村名镇
水天一色梯田美
从江县宰章水库料场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梯田稻熟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贵州乡间斗牛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