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区域的地理分布及成因探析

2015-04-16靳凤华

关键词:古民居闽南福建

靳凤华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 350118)

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区域的地理分布及成因探析

靳凤华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 350118)

研究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区域的地理分布,探索其分布缘由和演变历程,希冀能对现代建筑色彩的应用给予一定的启发。

福建民居;色彩区域;建筑色彩

引言

建筑色彩是建筑构成的关键要素,也是人们感受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它体现的不仅是当地的人文内涵,而且是历史发展的见证。福建的古民居建筑色彩特色鲜明,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但近年来,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福建传统地域建筑色彩环境被潮水般涌现出的新的建筑群所淹没,盲目化和功利化的设计和建设使得传统福建建筑环境色彩肌理正在发生改变,民族建筑的语言逐渐消亡和被蚕食。因此,研究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的地域分布及规划构成,探究这些建筑色彩区域的成因和演变历程,挖掘具有我们自己民族建筑的色彩因素,对当代城乡建设和构建福建本土建筑的地域性表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区域的地理分布

福建简称“闽”,地处东南沿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构成,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福建”最早得名是在唐开元二十一年,到了南宋,朝廷在福建设立一府五州二军,所以福建又称“八闽”。福建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和伊斯兰教等重要文化发源地和商贸集散地。如今福建包含有9个地级市和84个县区市[1](如图1),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大,横跨千年历经四次大规模迁徙,山脉的阻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观,造成了福建不仅建筑的造型各异,建筑色彩也大放异彩。

在《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归纳探究》[2]一文中,笔者曾对福建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的色彩进行了分类研究,从地理分布上看福建传统的古民居建筑色彩大体可以分为土黄色建筑区域、青灰色建筑区域、红色建筑区域和五彩斑斓的石头建筑区域四种。但这几个色彩区域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和鲜明的,有些地方甚至是互相交融,相互渗透的。比如在莆田的许多乡镇,土黄色建筑区域和红色建筑区域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再如闽南的惠安,靠海很近的乡镇,民居建筑才是五彩的石头房子,否则靠海稍远的区域则是红色建筑区域和五彩的石头区域混杂的建筑区域。

二、土黄色建筑区域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在福建古民居传统建筑中,土黄色建筑区域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从现有的调查显示,福建的闽东、闽中、闽西和闽西南都分布着许多结构各异的土黄色建筑群落。除了声名远播的闽西永定土楼和闽西南的南靖土楼群落(如图2、3),在闽东和闽西还分布着一些典型的山区民居(如图4、5),这些黄土建筑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关于福建黄土楼建筑,究其成因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充分的经济性。福建的土壤大部分是由黄壤和红壤构成,黄壤粘性较强,适合筑造墙体,而且黄土取之不尽,不会破坏耕地,因此许多山区房屋建筑往往都就地取材。第二,奇妙的物理性。在福建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大,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黄土墙能起到其他墙体无法匹配的调节作用。当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它能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此外黄土墙体宽厚,夏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冬天可以隔绝寒风侵袭,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第三,突出的防御性。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外敌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三、青灰色建筑区域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青灰色建筑区域即灰砖建筑区域,是江南、徽派白墙黛瓦建筑风格的延伸和传承。在福建古民居的地理分布特点是面积较大,涵盖了闽北大部,闽西南小部和闽东局部。从福建地图上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从闽东北宁德的福鼎、柘荣到南平的武夷山、光泽、邵武,再到三明的建宁、清流,以及闽西南的长汀、武平,都有青灰色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大宅院,这些青灰色的大宅院有的是成片的连在一起,有的则是零星散落在民宅中。青灰色建筑区域的代表有邵武和平古镇(图6)、武夷的下梅村(图7),福鼎的翠郊(图8)、连城县培田(图9)、长汀沈坊村的沈家大院(图10)和武平县的祥丰店(图11)等具有徽派风格的古村落等。

青灰色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受到皖赣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在福建西部与江西接壤处。从历史上看,青灰色建筑的形成与分布与客家人的迁徙息息相关。随着客家人的不断向南迁徙,客家人在闽西南一带也建成有规模的青灰色青砖材质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古建筑外墙色彩与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略有不同,而是青砖黛瓦,但建筑的石雕、砖雕和木雕及墙头彩绘风格与皖赣建筑的装饰风格如出一辙。

四、红色建筑区域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红色建筑区域主要分布在于戴云山脉博平岭以东的闽南广大沿海各县市和金门、台湾地区,闽中的莆仙地区的少数县市也有。“红砖白石”的红艳风格,是闽南传统民居的象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落有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图12)、厦门海沧新垵古民居(图13)、漳州龙海埭尾村古民居(图14)等等。

对于闽南红色建筑的历史渊源,主要有几种推断:第一,有学者认为闽南人使用红砖红瓦,是16世纪70年代前后月港海商从占领菲律宾的西班牙人那里学来的。西班牙人在菲律宾与台湾都留下过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红毛城。当时远赴菲律宾的闽南商人众多,发财后,就在家乡仿建。第二,民间传说是这样说的: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当即说:“赐你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遂大兴土木。当闽王发现圣旨误传的时候,“皇宫起”已经仿建到泉州郊外的南安地区了。第三,还有学者认为闽南的红色建筑与闽南人的爽朗、热情、宽容、开放的性格有关。当时的闽南人信奉摩尼教,而摩尼教后来又衍化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这就使得闽南人对红色更加热烈地追求与崇拜。[3]

五、五彩斑斓的石头建筑区域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五彩斑斓的石头建筑区域虽然在福建绚丽多彩的古民居中只占据了一小部分,但是它的存在对福建古民居起了画龙点睛的意义。这些地区几乎都在福建沿海地区或附近的海岛上,主要分布在霞浦(图15)、平潭(图16)、长乐、莆田、泉州泉港区(图17)、惠安崇武(图18)、东山等地。

五彩斑斓的石头建筑渗透着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是历代沿海渔民渔牧、农耕文明的结晶。从当地的居民了解到,福建沿海地区盛产花岗岩,其他建筑材料相对匮乏,并且海边风大、空气潮湿,腐蚀性高。建造石屋可以就地取材,节省成本,而且石屋还能起到防风、抗腐蚀、冬暖夏凉的作用。因此,造就了如今五彩斑斓的独特建筑。

五、结语

福建的古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各个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虽然本文将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但是这些建筑区域不能仅仅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分隔,它们往往相互包容。因此,对于当代建筑色彩的设计,除了要考虑色彩的多样性外,还要结合当地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才能设计出属于我们地方特色的建筑。

注释: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自然地理》编写组:《福建自然地理》,1987年。

[2]靳凤华:《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归纳探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曾舒凡:《闽南建筑的红砖情节—闽南乡土色彩“闽南红”体验》,《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责任编辑:余 言]

U-092.8

A

1002-3321(2015)04-0087-05

2015-03-19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A类项目(JA13221S)

靳凤华,女,山东日照人,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古民居闽南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闽南文化传承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福建医改新在哪?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