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黄杉生态系统保护性评价及保护构想
2015-04-16胡文彬
胡文彬
(贵州省湄潭县林业局,贵州 湄潭 564100)
贵州湄潭黄杉生态系统保护性评价及保护构想
胡文彬
(贵州省湄潭县林业局,贵州 湄潭 564100)
通过阐述贵州湄潭黄杉(Pseudotsugasinensis)森林生态型保护区的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脆弱性和典型性等自然属性,分析了保护区保护面积的适宜性、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提出了保护区建设规划构想。
黄杉;生态系统;保护性评价;构想
1 自然条件
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南部,黔北大娄山山脉中段东南侧,乌江分水岭西侧,地跨湄潭县高台、新南、茅坪、石莲4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8′57.6″—107°32′45.6″、北纬27°25′48″—27°36′39.6″。地貌主要为喀斯特峰丛山地、洼地及侵蚀剥蚀3大类型,沟谷切割密度较大,海拔多在1100~1400 m,最高海拔1480 m。天生桥群具有世界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陶泥河、解乐河、茅坪河、芦塘河、黄莲河等河流在保护区四周蜿蜒,河水湍急,碧绿清澈,成为乌江水系的河源地带。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均温度13.2~15.0 ℃,年均降水量980~1141 mm,土壤类型主要有石质土、石灰土、黄壤。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竹林等。
2 黄杉生态系统保护性评价
2.1 自然属性
2.1.1 黄杉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代表性 黄杉(Pseudotsugasinensis)是我国特有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产于滇东北、湘西、川东、鄂西及贵州。据记载[1],黄杉在我国多呈零星分布,成片的黄杉林则极为罕见。保护区有黄杉纯林210 hm2,以黄杉为优势的混交林1236.6 hm2,还有近6000 hm2[2]的阔叶林中散生有黄杉,在喀斯特山地上保存有如此集中分布的黄杉林,在国内实属罕见。同时,具有典型的亚热带中山针叶林及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的外貌、结构、功能特征,且组成树种及种群结构丰富,群落类型多样。在黄杉群落中,黄杉的自然更新能力强,群落中不同龄级的个体均有出现,表明保护区黄杉林的分布面积、数量、种群结构在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极高的典型性、代表性。
2.1.2 物种稀有性 保护区内分布着众多的古老、珍稀、孑遗野生动植物种类,其中黄杉分布面积大,种群结构多样,在国内分布较少,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T.chinensis(Pilg.) Rehd.)、南方红豆杉(T.mairei(Lamee et Lévl.) Cheng et L.K.Fu)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篦子三尖杉(C.oliveriMast.)、香榧(T.grandisFort.ex Lindl.)、黄杉、闽楠(Phoebebournei)、楠木(Ph.zhennan)、香果树(Emmenopteryahenryi)等6种[3];被列为贵州省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Cephalotaxusfortunei)、红花木莲(M.insignis(Wall.) Blume)、川桂(Cinnamomumwilsonii)、紫楠(Ph.zheareri)、檫木(SassafrastzumusHemsl.)、领春木(E.pleiopermaHook.f.et Thoms)等6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的有:兰科植物黄花白芨(Bletillaochracea)、白芨(B.striata)、剑叶虾脊兰(Calanthedavidii)、虾脊兰(C.discolor)、三褶虾脊兰(C.triplicata)、蕙兰(Cymbidiumfaberi)、春兰(C.goeringii)、线叶春兰(C.goeringiivar.serratum)、绿花杓兰(Cypripediumhenryi)、绶草(Spiranthessinensis)等10种[2]。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林麝(Moschusberezovskii)1种,国家Ⅱ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猕猴(Macacamulatta)、穿山甲(Manis)、豺(Cuonalpinus)、青鼬(Martesflavigula)、水獭(Lutralutr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斑羚(Naemorhedusgoral)、黑冠鹃隼(Avicedaleuphotes)、凤头鹰(Accipitertrivirgatus)、红隼(Falcotinnuncul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领鸺鶹(Glaucidiumbrodiei(Burton))、斑头鸺鶹(Glaucidiumcuculoides)、灰林鸮(Strixaluco)、短耳鸮(Asioflammeus)15种[3]。贵州新记录的植物种类有:红叶对齿藓(Didymodonasperifolius)、扁叶石灰藓(Hydrogoniumnaceps)、密枝细羽藓(Cyrto-hypnumtamariscellum)、云南毛灰藓(Homomalliumyuennanense)、菲律宾粗枝藓(Gollaniaphilippinensis)、缅甸耳叶苔(Frullaniaberthoumieui)、长叶细鳞苔(Lejeuneadiscreta)、拟地钱(Marchantiastoloniscyphula)等8种,贵州特有种有:岩生鹅耳枥(Carpinusrupestris)、显苞楼梯草(Elatostemabracteosum)、马氏耳蕨(Polystichummartini)等3种,湄潭的特有种有:贵州花蟹蛛(Xysticusguizhou)[2]。
2.1.3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黄杉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非地带性森林类型,保护区内可溶碳酸盐岩大面积分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广泛,约占全区的70%。贵州威宁、松桃、桐梓等地的黄杉均分布在山地黄棕壤、黄壤地段,在黎平则为红壤,在贵州外黄杉分布区的土壤亦为山地红壤、黄壤或棕色森林土[4],pH值5.2左右;而保护区的黄杉则分布在白云质灰岩上,地形地势陡峭,土壤为钙质土,pH值7.5~8.3,呈中性至碱性,常见岩石裸露,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黄杉林分布范围较狭窄,遭破坏后极难恢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巨大损失。
2.1.4 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高等植物种数达1151种,脊椎动物种数达250种,重点保护及珍稀动植物种类较多。保护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繁衍生息的栖息场所,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
据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植物资源有:大型真菌38科52属82种,苔藓植物44科99属241种,蕨类植物22科48属97种,种子植物159科437属813种。其中,观赏植物108科234属440种、药用植物155科449属616种[2]。保护区动物资源有:兽类21科51种,鸟类28科118种,两栖类7科19种,爬行类6科26种,鱼类7科36种;昆虫48科225种,蜘蛛17科86种[2]。
依据分类系统[5],保护区有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4个覆盖型组,13个覆盖型。植被类型较丰富,既保存有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又有顺向演替的半自然状态次生林及人工林。各种不同的植物群落与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
2.1.5 自然性 保护区自然生境基本完好,保护区保存有面积大、原生性强、结构功能趋于完善和系统相对稳定的黄杉林、杉木+柏木+黄杉林,是保护区森林植被组成之一,属于完全自然型,特别是核心区的天然次生林受人类侵扰的影响较少。乔木层树种基本齐全,灌木层和草本层基本完好。此外,保护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不少古老物种在此得以保存,如红豆杉等。
2.2 可保护属性
2.2.1 面积适宜性 保护区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保护区的管理成效。保护区总面积19173.00 hm2,其中:核心区6805.00 hm2,占总面积的35.49%;缓冲区4544.00 hm2,占总面积的23.70%;实验区7824.00 hm2,占总面积的40.81%[5]。保护区的范围足以反映出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特点,确保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和生存需要,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2.2 综合价值 保护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保护区内黄杉在种群分布的格局上多为集群分布,生态位较宽,黄杉种群结构具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并存的特点。加强对现有黄杉森林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黄杉森林生态系统林学、生态、经济等方面系统深入研究,掌握其规律,并科学合理利用这类生态系统,对于喀斯特山地占主导地位的贵州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保护、重建和恢复、石漠化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而且分布有众多的古老、珍稀、孑遗物种,岩溶结构(天生桥群)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生物进化及地质研究基地。
通过植被恢复等工程项目建设,达到保护动植物的生存栖息环境,同时促进和保护黄杉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区内优美的森林环境和丰富的景观资源,可提供良好的旅游休闲和极佳的度假保健疗养场所;也可为中小学生提供生态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展示和交流的窗口;还可开展生态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 保护区建设规划构想
3.1 保护区功能区划分
根据有关自然保护功能区划的规定[6-7],结合保护区建设的性质、任务、保护对象及区划原则等,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功能。
核心区:为使原生性的以黄杉为优势的森林类型及生境、中亚热带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及其自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保持黄杉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保证各珍稀濒危物种的正常生长与繁衍,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生境的分布状况、空间位置,将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大面坡、百面水、大溪沟、梅乐坝4片核心区[5]。为了缓冲核心区的外来干扰或影响,在核心区与实验区之间或核心区与保护区外界采用缓冲区(带)完全隔开。分别在核心外围划出500~1000 m的范围作为缓冲区(带),其界线以自然界线为主。缓冲区是自然状态的景观向人为影响下的景观过渡区域[5]。在缓冲区外围划定为实验区,面积7824.00 hm2,是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社区发展、资源持续利用、植被恢复和科研试验的主要场所和基地。
3.2 生态旅游工程规划
保护区内山体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喀斯特峡谷、洞穴、天生桥奇特,百面水瀑布清秀,田园风光秀丽,景观资源丰富,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在《湄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将保护区纳入3级旅游资源[8],尤其是以百面水天生桥溶洞群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贵州喀斯特景观系列中具有一定的特色,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周围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进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了人们的强烈愿望,保护区可利用自身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展生态旅游,增强自身经济活力。
保护区旅游资源多数沿河(溪、沟)沿路的形式将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天象景观有机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定尺度上的资源组合。按照景点集中程度及可进入性和可利用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只能在实验区进行)划分,拟在保护区实验区的天生桥群及天生桥—地么水—暗溪河—客娄坪一带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小区[5]。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
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实现监测手段现代化。一方面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主要生态过程等通过样地法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一定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及分布格局进行监测。建立 “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网”,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本资料[5]。
3.3.1 加强保护区的资源本底综合调查研究 拟针对黄杉种群进行专项调查。积极开展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措施研究、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3.3.2 开展中亚热带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 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以黄杉为优势的森林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规划期内拟开展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和演替规律的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干扰反应的动态研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环境因子定位观测研究等。
3.3.3 黄杉及其它珍稀动植物物种监测 对保护区内黄杉、篦子三尖杉、香榧、林麝等主要保护珍稀动植物种及种群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等特性进行的长期观察与监测。采用关键物种监测点进行定位监测。
3.3.4 生态环境监测 对自然保护区的气候、水文水质等非生物生态指标进行长期的定点监测。规划建设水文水质监测点2个,分别建于长宝河(石莲乡新华村的九洞水)及茅坪生态定位监测站。配置水文水质监测设备2套[5]。同时开展土壤、地质调查研究和生态旅游的成效研究与评价。
4 小结
贵州湄潭百面水黄杉省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原生性较强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区内大面积分布的我国特有的黄杉纯林和以黄杉为优势的森林群落,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同时,该保护区又是长江主要干流乌江以及湘江流域地之一。因此,保护区无论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还是对乌江干流及湘江流域地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护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华海,周庆,等.湄潭百面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7-11,239,332.
[3]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第一批[R].北京,1989.
[4]郑万钧.中国树木志:1~3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1985,1997.
[5]徐应华,王代兴,杨帮华,等.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2020年)[Z]:湄潭,20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67号)[Z]. 北京,1994.
[7]国家林业局.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法[Z]. 北京,1985.
[8]湄潭县人民政府.湄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年)[Z]. 湄潭,2008.
Douglas Fir Ecosystem Protective Evaluation and Idea in Meitan Guizhou
HU Wen-bin
(GuizhouCountyForestryBureauofMeitanProvince,Meitan564100,Guizhou,China)
Through seting forth naturalness,diversity, representativeness,vulnerability and typicality of the Douglas fir forest ecological Nature Reserve in Meitan,Guizhou Province, analyzed suitability,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of the Nature Reserve,the programming ideas were presented.
Pseudotsugasinensis;ecosystem;protective evaluation;ideas
2014-03-23;
2014-05-26
胡文彬(1971—)男,贵州遵义人,贵州省湄潭县林业局工程师,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湿地保护工作。E-mail:1163313921@qq.com。
10.13428/j.cnki.fjlk.2015.01.037
S791.16
A
1002-7351(2015)01-01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