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河流域综合治理实践及探讨
2015-04-16王具元姚庆
王具元,姚庆
(1.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741020;2.洮河林业局,甘肃 甘南747600)
天水市麦积区颍川河流域属渭河一级支流,颍川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工程是从2011年底开始实施,范围覆盖马跑泉镇、甘泉镇、麦积镇的“一川、两坡、八道沟”,现有35个村、4.97万人,耕地面积0.98万hm2,是产业结构调整以绿化和产业开发为重点,配套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是进入麦积山5A级风景区、宝天高速公路、宝天高速城区过境段的必经之道。
1 项目背景
颍川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依托2012年开始的麦积区颍川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力争经过5~10a的努力,将颍川河流域打造成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景观长廊、生态长廊、产业长廊、文化长廊,建成全省及西北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聚集区和城市生态新城区。
2 措施和成效
2.1 地埂植物带
地埂植物带可改善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以来,完成了60.8万m大地埂绿化。在绿化树种选择上选择耐干旱、耐贫瘠、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的侧柏、油松、紫荆、香花槐等植物。整地方式有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阶整地。造林苗木选用1~3年生裸根苗、2~3年生移植苗。在苗木栽植中,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要求所有苗木必须根系完整,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栽植前先浇水渗坑,栽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同时严格验收,每个环节由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检查,不合格的及时返工。
2.2 荒山造林
项目实施以来,完成了154.7hm2荒山造林、133.3hm2林带恢复,0.15万hm2林下经济种植。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是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绿化、美化的原则,选用适应性广、观赏性强的刺槐、侧柏、云杉等树种,采取针阔混交的形式,逐小班、逐地块进行规划。二是严格整地,造林整地工作是搞好绿化的重中之重,对造林区域的杂草进行了全面清除,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放线整地,开挖定植穴,采用鱼鳞坑和水平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整地。
2.3 道路绿化
在公路行道树绿化规划中,打破了以往公路绿化只在道路两旁栽植1~2行行道树的陈规,对道路两旁的小块荒山荒坡和部分撂荒地也列入了公路行道树栽植绿化范围。绿化树种主要选择侧柏、云杉。整地方式采用机打穴的形式进行,对土壤质量差的区域全部进行了拉土换方,在栽植方式上应用了截干造林、大坑深埋、带大土球等干旱造林技术,采用“一埋二提三踏实”的技术标准进行栽植。苗木栽植后,公路行道树由各乡镇负责管理,根据土壤墒情变化,及时浇水,并对苗木全面进行树干涂白和修枝修剪,确保了绿化质量。项目实施以来,主要完成颍川河沿线45km道路绿化。
2.4 梯田工程
项目实施以来,完成666.7hm2梯田建设的任务,实施过程中采用以下措施,一是立足一个“早”字。坚持早选点、早规划、早部署、早行动。在春播及秋播前对梯田合理选点,科学倒茬,确保了集中联片,规模治理。二是突出一个“质”字。在梯田建设规划上,打破了乡、村、组、户、地块界限,整山、整湾、整流域规划,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施工期间,技术人员深入梯田建设第一线,包乡驻点,监督工程质量,为梯田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确保了梯田建设的高质量、高标准。三是围绕一个“动”字。在梯田建设上积极采取政府推动、宣传鼓动、政策调动、效益驱动和“一事一议”等多种措施,积极动员群众筹资投劳。四是强化一个“严”字。加强梯田建设的督促检查,并适时召开现场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5 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
颍川河属典型的山间河谷盆,受特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的控制和影响,地质环境较差,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且活动频繁。2013年6月发生的特大降雨,诱发了大量的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造成颍川河部分河段堵塞,民房被毁,通往麦积山石窟的道路中断。在治理上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堤防工程,项目实施后,完成了12.8km的堤防工程,巩固了沟、河岸的稳定性,增强了沟、河的泄洪、排洪能力。二是在坡度>25°的滑坡体通过鱼鳞坑、水土台进行整地,同时在坑、台地上撒播草种,在坡度<25°滑坡体水分条件较好、土层较厚的滑坡体上进行撒播或条播种草。
3 治理的主要做法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确保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大力推进示范点工程建设,项目区以颍川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框架工程,项目区整合三北五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采取人工造林、补植补造并举,中幼林抚育、基础设施、管护措施并重的措施,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了工程造林绿化规划,以点带面,促进全流域生态治理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3.2 落实主体,严把质量
实行责任主体是当地政府,实施主体是林业主管部门的造林机制。生态治理工程主要采取“个体承包”的方式。工程主体选择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业主承包,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制订不同投资标准,采用招投标的办法,签订造林合同,工程队包栽植,包浇水,包成活,按树木生长季,分阶段验收,根据成活株数,按合同规定,分期支付造林费用,不成活不予付款。
3.3 多方筹资,确保进度
按照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部门整合、群众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积极筹集工程建设资金,较好地保障了示范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3.4 加强领导,督促检查
确定了主要领导负责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建设小组,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并制定了造林绿化科学示范点考核办法,将示范点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深入建设区,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促进度、抓质量,协调、研究和解决示范点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宣传牌、宣传单、标语、横幅及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动员,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开展颍川河生态治理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4 今后的打算
4.1 提升融资能力
以新城建设、东柯工业园、物流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为依托,优化“颍川河流域投资开发项目库”,积极对接银企,做活融资平台,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投入颍川河流域开发建设,加大对颍川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投资力度。
4.2 加大项目争取和整合力度
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衔接,整合片区优势争取项目,加大区域内基础设施及产业化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好大堡子景观工程和翠山大道灾后维修工程,整合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好大地埂绿化补造、崇福寺山体绿化和大峡门荒山绿化,分段启动颍川河滨水景观部分节点工程。
4.3 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工作
通过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提高监测设备配置水平和服务功能,加强监测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协作机制,完善监测网络体系,为充分发挥监测预报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