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暴、尘暴和沙尘暴
2015-04-16宋立宁朱教君
宋立宁,朱教君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辽宁 沈阳110016)
“沙尘暴”已经成为近年来公众常见的词汇。据媒体报道,2015年4月15日,北京遭遇了近13年(2002—2015年)以来最严重的“沙尘暴”袭击。在人们对“沙尘暴”议论纷纷的时候,不禁会问到什么是“沙尘暴”?
一般认为,沙尘暴是因强风气流对地表的冲击作用,使沙土(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被搬运、堆积的风力侵蚀过程;是沙漠化过程的典型表现形式,即风吹沙走,使得天空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现象[1,2]。国内亦有学者认为,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并且水平能见度低于1km的天气现象[3-5]。另外,也有将沙暴、尘暴分开定义的:沙暴——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面气层所形成的携沙风暴[6,7];尘暴——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4,8]。上面关于沙尘暴、尘暴和沙暴进行了定性描述,但是,人们日常中多用“沙尘暴”,却很少知道尘暴和沙暴。另外,有学者认为通常所谓的“沙尘暴”并非一个准确的科学名词,如,全世界与沙尘有关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大都是“尘暴”,而不是“沙暴”,也不是“沙尘暴”[9];北京所谓的“沙尘暴”,确切地说应该是“尘暴”[8]等。沙尘暴、尘暴和沙暴三者间到底有何区别和联系?
要明确沙尘暴、尘暴和沙暴的区别和联系,首先应清楚沙与尘的区别。张宏仁认为,沙与尘虽然都是岩石物理风化的产物,但由于粒径大小差异,导致在风力作用下的习性截然不同;尘粒能随风远走高飞,而沙粒却只能在地面附近跳跃前进[9]。然而,国内外对于沙粒和尘粒的粒径分级并不一致,多数文献定义沙粒的粒径范围介于0.05/0.062 5~2mm间;而尘粒的粒径范围介于0.002/0.003 91~0.05/0.062 5mm间(表1)。其中,国内文献多将沙粒的粒径下限界定为0.05mm,尘粒的粒径下限界定为0.002mm;而国外文献则多将沙粒的粒径下限界定为0.062 5mm,尘粒的粒径下限界定为0.003 91 mm(表1)。即便我们界定选择沙粒的粒径范围为0.05~2mm(最大范围)、尘粒的粒径范围为0.002~0.062 5mm(最大范围),我们会发现,对于不同类型土壤,沙、尘各粒级间的界限有所不同[10]。因此,对于粒径范围在0.05~0.062 5mm间的颗粒物仍然很难区分是沙粒还是尘粒。
不同粒径的颗粒在风力作用下,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行为,从而形成“尘暴”“沙暴”和“沙尘暴”。
1 尘暴
尘暴指风(8~9级大风)将大量粒径小于0.062 5mm的颗粒卷入高空,以悬浮的方式运动并被搬运很远距离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4,17,18]。悬浮在空气中的尘粒高度可以达到1 000~2 500 m,甚至更高[17]。尘暴不仅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沙区,也会波及半湿润和湿润地区[8]。沙区的“尘暴”一般是由于强湍流风侵入荒漠乃至半干旱草原新垦区上空而引起,大风一经停止,在尘暴过境地区则出现降尘现象[17]。另外,尘粒的主要来源于土壤颗粒物、地球表面的沉积物、火山喷发形成的粉尘、由各种火灾产生的烟尘颗粒、海洋中波浪破碎和气泡爆炸产生的大气气溶胶、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分解形成的宇宙粉尘、生物界的花粉、孢子等,也包括工业过程如矿山和露天采石场等产生的工业粉尘、气体转化颗粒(SO2、NO2)等[19],其危害方式主要表现为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等[20,21]。尘暴发生时大气昏暗,能见度大大降低,甚至为零。
2 沙暴
沙暴指大风(多在8级以上)将大量粒径大于0.05mm的颗粒吹拂于低空,形成的以沙粒飞扬为特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6,17,22]。因为沙粒,特别是粗沙和细沙一般不能吹入高空(15~30m),同时搬运距离较近,近地面含沙量最大的风沙流遇到障碍物即行沉积所携带的风成沙。在沙物质丰富的沙漠、风蚀地及裸露的大面积沙质陆地,一旦出现沙暴,因同时有风选的粉沙和黏尘粒飘浮于空中,一般应有局部的尘暴出现[17]。根据搬运沙粒依风力、粒级的大小等不同,以蠕移(粒径0.5~2.0mm)、跃移(粒径0.1~0.5mm)和悬移(粒径0.05~0.1 mm)3种运动方式形成不同强度的风沙流[13],其危害方式主要表现为风蚀、沙埋、沙打、沙割、撞击、飘尘、降尘、风倒、风折等[6]。“沙暴”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沙区[8]。
3 沙尘暴
沙尘暴指在强风(风力超过8级,风速达到25 m·s-1以上)作用下,风通过裸露的沙质地表或疏松土壤表面,在近地面气层形成强沙暴,在高空形成尘暴,沙和尘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危害性极大的天气现象[1,17]。另外,由于存在沙和尘的粒级无法区分的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并不能明显区分开来,因此,该部分颗粒在风力作用下,也会形成沙尘暴。对农牧业,“沙尘暴”其危害性比单独的“尘暴”或“沙暴”更大[17]。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有强风、沙埋、土壤风蚀、降温霜冻和大气污染等[20]。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在风力作用下,沙暴、尘暴和沙尘暴事实上均存在,它们的发生机制和扩展方向上具有相似性,但运移形式和影响范围有所差异,因而危害方式、程度和防治对策亦有所不同。由于沙暴、尘暴和沙尘暴是按粒径大小来区分的术语,只有专门监测机构才可以严格将三者区分,因此,沙尘暴作为公众日常词汇使用可以接受的,即,对于普通公众,在不能明确是沙暴还是尘暴或是沙尘暴时,可统一称沙尘暴。
[1]杨国强.沙尘暴的成因、危害与防治[J].中国水土保持,1999(4):27-28
[2]杨艳,王杰,田明中,等.中国沙尘暴分布规律及研究方法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2):465-472
[3]王式功,董光荣,陈惠忠,等.沙尘暴研究的进展[J].中国沙漠,2000,20(4):349-355
[4]王炜,方宗义.沙尘暴天气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3):366-381
[5]姜大海,王式功,尚可政.沙尘暴危险度的定量评估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6):1554-1562
[6]姜凤岐,朱教君.宁蒙特大沙暴科学考察报告[J].应用生态学报,1993,4(4):343-352
[7]缑倩倩,韩致文,杜鹤强,等.中国沙尘暴源区及其治理研究述评[J].中国沙漠,2012,32(6):1559-1564
[8]申元村,杨勤业,景可,等.中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3):11-14
[9]张宏仁.沙粒不能“远走高飞”—有关“尘暴”的一条根本原理[J].地质力学学报,2007,13(1):1-6
[10]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1
[11]Udden J A.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clastic sediments[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14,25:655-744
[12]Wentworth C K.A scale of grade and class terms for clastic sediments[J].Journal of Geology,1922,30:377-392
[13]马世威,马玉明,姚洪林,等.沙漠学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4]Blair T C,McPherson J G.Grain-size and textural classification of coarse sedimentary particles[J].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January,1999,69(1):6-19
[15]Squires V R.Dust and Sandstorms:an early warning of impending disaster[C]//Yang Y L,Squires V,Lu Q (ed.)Global alarm:dust and sandstorms from the World’s Drylands.Asia RCU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UNCCD),Bangkok.2001:17
[16]Blott S J,Pye K.Particle size scal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diment types based 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review and recommended procedures[J].Sedimentology,2012,59:2071-2096
[17]赵兴梁.甘肃特大沙尘暴的危害与对策[J].中国沙漠,1993,13(3):1-7
[18]Srivastava A K,Soni V K,Singh S,et al.An early South Asian dust storm during March 2012and its impacts on Indian Himalayan foothills:A case study[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93:526-534
[19]李晋昌,董治宝.大气降尘研究进展及展望[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2):102-109
[20]史培军,严平,高尚玉,等.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 [J].自然灾害学报,2000,9(3):71-77
[21]Achudume A C,Oladipo B O.Effects of dust storm on health in the Nigerian environment[J].Biology and Medicine,2009,1(4):21-27
[22]王式功,董光荣,杨德保,等.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变化趋势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6,5(2):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