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系统中电气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2015-04-16张彩欣
张彩欣
(身份证号:130132198304291321)
供电系统中电气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张彩欣
(身份证号:130132198304291321)
本文首先介绍了供电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供电系统中的装置,进而对电气工程中的施工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
供电系统;电气施工技术;防雷;接地保护
引言
现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需要电力资源的支持,与此同时,供电系统在不断的增加,电网也在纷繁复杂的覆盖着整个国家。但是电气施工是一项比较危险施工难度也比较高的工程项目。电气工程师们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最新发展动态来充实自己,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种建筑智能化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性能。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1 供电系统概述
现在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已被复杂的电网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转,工厂的正常生产无一不能离开电力支持。一般每个国家的供电系统的分布是不一样的,就比如水力资源一般会集中在有较大的水位差的河流旁边,像煤炭、石油一类的资源一般会集中在盛产这些资源的地方。依照这个规律,电力系统也一样,有需才会有求,大城市和工业区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会更加的多,因此供电系统一般集中在这些地方。供电系统的设计原则主要有:①要保证可靠供电,如果不能可靠持续的供电,这会更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危险。②是要能够安全灵活的实行,无论科技多发达,安全仍然是需要放在第一位去关注的问题,因此供电系统这种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系统,更要保证接线的安全以及便于检修。③是要能够操作方便,要在设计电网连接的时候尽量简化供电系统的层次以及操作时的程序,方便日后维修以及检查。
供电系统中常用的自动装置包括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以及自动重合闸装置等。供电系统要保证其可靠性,因此一般的供电系统都会有两路以上的电源接线,其中一路属于备用线路,当正在使用的线路出现问题的时候,另一路备用线路便可以投入使用,这就需要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简称APD。在APD的作用下,即使供电线路出现问题,也能将备用电路及时投入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注意对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安装。下面再来介绍自动重合闸装置,通过供电系统的员工的经验表明,现在电力系统中的很多故障都是暂时性的,一般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自行修复,自动重合闸装置的作用也在此处显现,它能帮助系统迅速恢复供电,避免了长时间的停电,大大提高了供电系统的效率。
2 电气施工技能要求
2.1 输电线路施工技术
首先要在工地现场来复查和审核设计图纸上的用于指示方向的方向桩的位置,当基础位于斜坡或水田等不平整的地方时,需要先平整施工路面后再进行施工,此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力或者机械来开挖,必要时也可以使用爆破作业。接下来是分坑,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基础坑在地面上的位置。接下来便始进行基础挖坑工作,待运输来基础材料后,便要开始浇制工作,浇制工作共分为四步,分别为操平、扎筋、支模以及浇制混凝土。
2.2 民宅照明设计的一般要求
不同房间、不同用途对光源的要求是不同的。为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环境,民宅一般采用白炽灯和荧光灯。白炽灯的光是连续的,显色指数高,属暖色调,所以广为采用。房间面积在10m2以下采用30~40W灯泡,20m2以下采用60W灯泡就以足够。
2.3 配电线路的安装
配电线路在安装之前需检测地沟、支架、开关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有关的要求以及设备运行的工艺需要。在安装室内线路时需注意,室内线路工艺上有明配线和暗配线两种,其中导线若沿着墙壁、天花板或柱子等铺设则成为明配线,线路穿过电线管理设在墙内、地坪或顶棚中等让人看不见的地方时,称为暗线。另外所用导线的额定电压应尽量大于线路的额定工作电压,并且在暗配线安装时应尽量避免导线的接头。
2.4 低压隔离开关、刀开关、漏电保护的安装要求
开关是应该垂直安装的,在个别情况下可水平安装。漏电保护器的安装要按产品标志进行电源侧和负荷侧接线,带有短路保护功能的漏电保护器,安装时应确保有足够的灭弧距离。
3 结语
供电系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少了它,我们的生活没办法正常进行。但同时电本身就是一种很危险的资源,每天都有因为触电或是电击等发生意外的人们,因此我们在利用电力时必须要合理加以利用,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不断学习与锻炼,增加自己的施工技能,把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监督管理人员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以便能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使电气施工工程变得安全可靠,做到让工程验收人员安心,让用户居民放心,保证建筑整体运行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1]冉松.关于建筑电气安装技术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
[2]陈振华.电力配电架空线路运行与管理的浅析[J].硅谷,2010.
[3]陈德利.电气安装技术问题研究.八冶建设集团安装自动化工程公司论文,2011.
TU712
A
1673-0038(2015)33-0309-01
20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