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趋势
2015-04-16王月
王月
(身份证号:130181198302064245)
浅析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趋势
王月
(身份证号:130181198302064245)
本文从电子工程的特征、现代化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前景,就如何使其更好地发展与创新,实现电子工程的快速发展。
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趋势;对策
1 电子工程的定义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运用,给我们研发新产品,为经济发展增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电子工程技术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本载体,对电子信息进行系统的控制与处理,包括电子设备及相关方向系统的开发以及信息的有效处理等,从现阶段发展来看电子工程技术作为一项系统的技术已经开始出现产业链分化,多行业交义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出现,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
2 电子工程的特征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运用于获得与处理信息,开发、设计电子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相关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电子产品和信息产品为经营主体,这种产业的技术业务融合状况和整合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消除行业间的界限进行创新是口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大体趋势。
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是新的经济类型,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动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信息技术时代的全而来临,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器件为依托,是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因此大力发展电子技术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力量的基础。
3 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趋势及优化对策
我国已将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列为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带动产业,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的进程,要从各个方在面着手,尤其是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企业技术的改造;促进产品的创新融合;全而把握市场牵引与技术驱动的关系;优化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环境。
(1)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所以要加大国家对电子产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政策增加电子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和电子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鼓励新兴电子产业的研发,奖励电子工程的优秀成果,同时可以考虑建立电子工程委员会,规范电子工程行业标准,对电子工程的发展起引领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国家化接轨。
对信息技术创新投入体系进行优化改革,提升投资结构的同时保障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突破。实行电子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战略口标,及时关注国际上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态势,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企业技术的改造。对电子信息企业重大项口进行大力的扶持,并建立有效的市场利益共享机制和技术创新联盟。
对电子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创新,有效地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并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并及时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此推动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2)电子工程产业的不断完善,需要加大推进“三网融合”力度,提高技术产业标准,保持电子产品的生产力度,发挥政策性的融资鼓励政策,完善科技法规政策,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标准完善,发挥出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保障作用,使电子产业的各个方而团结协作,健康发展。对电子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创新,有效地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并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并及时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此推动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同时,通过发挥市场需求的强度推动力,使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得以牵引发展和优化。全而把握好市场牵引力与技术驱动之家的关系,能有效促进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这就需要重视新技术的发展对市场需求的关系,运用技术创新的突破,为业务创新的突破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建立新的市场。
(3)电子信息产业是一种高科技的产业,其发展需要高端科技精英。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优化,大力培育高端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并积极进行新项口的研发。作为电子信息企业则可以通过对信息知识人才对外交流学习的培养,提高创新发展的机会,完善企业的竞争机制,对电子信息企业的环境进行优化等。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不断速猛发展的时代,电子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见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也是在众多行业中取得发展成果最大最有前景的行业。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器件为依托,是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和国际接轨,我们要进行大力发展电子技术,以此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力量。
F407.63
A
1673-0038(2015)33-0201-01
20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