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安全保护措施探讨
2015-04-16王丹
王丹
(身份证号:130106198611070024)
电气工程安全保护措施探讨
王丹
(身份证号:130106198611070024)
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使用情况,因此,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保护措施也就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进行探讨。
建筑;电气;安全保护
1 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绝缘保护材料进行勘查
绝缘能够对触电起到保护作用,良好的绝缘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是最基本和最可靠的手段。建筑电气施工安装中常用到的管路主要有金属管、硬塑料管、线槽和桥架等等。在建筑电气工程中要保证绝缘保护材料符合要求。
2 对建筑电气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要进行短路、过载保护
线路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将迅速增加到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情况下,线路中的机械电气设备非常容易受到损坏,也很容易发生火灾。负荷过大时,线路的电流也会增大,使电气设备发热,同样会烧毁仪器或者产生事故。
3 对建筑电气工程中可能出现漏电的电气设备进行漏电保护
电流通过人体的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电流的大小、持续的时间、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大小以及个人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漏电保护器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选用的漏电保护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认证,并检验合格。
4 采取等电位保护措施
等电位保护可以采取局部等电位连结和总等电位连结。接地或接零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干线相连接,不允许串联。卫生间的电气设备不仅要作接地保护,而且还要进行等电位接地,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在潮湿场所用电的安全性。
5 采取接零保护措施
把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零线连接起来,当某相带电部分与设备的外壳接触碰连时,就会通过设备外壳形成单相短路(即碰壳短路),短路电流能是线路系统中的保护装置(如熔断器)迅速动作,把故障部分断开,从而保护整个系统线路的安全性。在电源为三相四线制的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应采用接零保护。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零线回路中不能安装熔断器或者开关。
6 采取接地保护措施
将设备的某部分接地,当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电流能够通过大地形成回路,从而将电流泄露散开,对整个线路系统和人体起到保护作用。按接地作用的不同,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和防雷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或隔离接地等。
7 配电箱的安装要严格符合标准
要使整个工程中的电力,照明等能够正常工作,配电箱的安装至关重要。配电箱是用来接受和分配电能的表量,也是电力负荷的控制器。为了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配电箱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配电箱的型号、厚度、位置、接线整齐等问题。
8 开关、插座以及面板的安装要符合要求
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采取以下措施:①安装的插座面板必须要紧贴墙面,保证安装牢固,四周无缝隙,表面没有碎裂和划伤,装饰帽齐全。②相同型号的、并列安装的,以及同一场所内安装的开关高度要一致,且控制有序不能错位。③当交流、直流或者不同电压等级的插座安装在同一室内时,必须要有明显的区别,而且要选择不同结构、不同规格的插座,并且不能互换;配套的插头也应按交流、直流或不同的电压等级区别、分开使用。④插座的接线应符合下列要求:单相两孔插座,面对插座的右孔或上孔与相线连接,左孔或下孔与零线连接;单相三孔插座,面对插座的右孔与相线连接,左孔与零线连接;单相三孔、三相四孔以及三相五孔插座的接地线或接零线应接在上孔。插座的接地端不与零线端连接。同一场所的三相插座,接线的相序一致。接地或接零线在插座间不能采用串联。
9 对建筑电气工程中产生的静电进行消除
①带电液体或强带电粉料经过静电发生区后,应设置静电消散区,以避免静电积累。电气设备和管道应尽量避免采用静电非导体材料制造。②加适量防静电的添加剂(例如石墨、炭黑、金属粉、合成脂肪酸盐、油酸等)来降低物料的电阻率,或者通过增加局部环境的相对湿度和将亲水性绝缘材料增湿,来降低绝缘体表面电阻,从而加速静电的泄漏。③在气流输送系统的管道中央,需顺流向在两端加设接地的金属线,以降低静电电位。④在建筑电气工程作业结束后,必须经过规定的静置时间,才能拆除接地线。⑤禁止采用直接接地的金属导体或者筛网与高速流动的可燃粉末接触的方法来消除静电。⑥采用感应式或高压电源式等各种静电消除器来减少非导体的静电。根据行业中有关静电标准(化工、石油、橡胶、静电喷漆等)的要求,应采取的其他的相应措施来达到安全防护的要求。⑦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工作的人员禁止穿戴化纤、丝绸衣物,必须穿戴防静电的工作服、鞋子和手套等来保护个人的人身安全。
10 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保护都非常重要,从设计、施工、检验和设备交接中高度重视。监工人员不仅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查,还有对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勤检查,从而落实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
[1]房俊龙,黄丽华,孙国凯,纪建伟.电力系统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设计技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0).
[3]解广润.电力系统接地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1991.
TU85
A
1673-0038(2015)33-0112-01
201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