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新议》补正
2015-04-16林怡
林 怡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部,福建福州 350001)
拙文《“闽学”新议》刊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笔者近日检阅《四库全书总目》,见其中有关乎“闽学”的存目,特为拙文补正如下: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一《史部·传记类存目三》,其间云:“《闽学源流》十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杨应诏撰。应诏,建安人,嘉靖辛卯举人。是书历载杨时以后诸儒,终于蔡清。各志其言行,详其传授,凡百九十五人。”[1]杨应诏,生卒年不详,他于嘉靖辛卯中举,嘉靖辛卯即公元1531年。将“闽学”两字合为一词并专门指称宋朝杨时至明朝蔡清之间的闽地儒学传承,杨应诏或为首创之人。但是,杜泽逊在《四库存目标注》第二册史部中云:“《闽学源流》十六卷,明杨应诏撰,嘉靖四十三年建安杨氏华阳书院刻本,作《闽南道学源流》,版心书名简称《闽学源流》。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图有缩印微胶卷。”[2]据此,杨应诏此书原名并非以“闽学”称之,“闽学源流”只是版心对《闽南道学源流》书名的简称,此亦足见以“闽学”指称朱子为代表的儒学在明季尚未定形。
另外,与杨应诏同时的朱衡(1512-1584),著《道南源委录》十二卷,也没有用“闽学”指称以杨时、朱熹等为渊源的闽地儒学传承。《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一《史部·传记类存目三》记载:“《道南源委录》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衡撰。衡字士南,万安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理河槽,事迹具明史本传。此书乃其视学闽中时,录道南源委以示诸生。托始于杨时,附以游酢、王苹。凡闽士之沿波而起者则载焉。明代惟录陈真晟、周瑛、黄仲昭、蔡清四人。盖时代既近,其余尚未论定云。”[3]
朱衡,嘉靖十一年(即1532年)进士。历知尤溪、婺源,有治声。迁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福建提学副使,累官山东布政使。嘉靖三十九年(1560),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南京刑部尚书。隆庆元年,加太子少保。卒年七十三。
杨应诏在1531年中举,朱衡在1532年中进士,且进入福建为官。杨、朱二人同处一时,分别以《闽南道学源流》《道南源委录》为书名叙述闽地理学传承,《闽南道学源流》虽版心简称为《闽学源流》,但使用“闽学”一词指称杨时、朱子等一脉相承的“理学”,在当时并未广为流布,在学界也尚未形成影响。个中原因已有学者指出:“从明代朱子学的发展看,也恰恰是在嘉靖年间之后,由于王阳明学说的盛行……使朱子学一时低落。”[4]
入清,由于康熙皇帝和籍出福建的大学士兼理学家李光地等人的提倡重视,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复兴。但是,李光地的孙子李清馥尚不以“闽学”指称朱子理学。李清馥著有《闽中理学渊源考》《道南讲授》以及《闽学志略》等。前二书所述对象即杨时、朱子一脉至明末的理学传承,而以“闽学”命名的《闽学志略》则并非囿于杨时、朱熹一脉的理学师承。《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三《史部·传记类存目五》云:“《闽学志略》十七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国朝李清馥撰。清馥有《闽中理学渊源考》,已著录。是编取自唐迄明闽中之有关讲学者,人各系传,以志其略。盖仿汤斌《洛学编》之例,大旨以朱子为宗。朱子以后传其教者皆录之。朱子以前则自欧阳詹以后亦仿斌例为前编。然隐逸之流似不在讲学之例,收之稍滥。”[5]据《闽中理学渊流考》原序,李清馥著该书的时间在“乾隆辛酉”(乾隆六年,1741年)冬后,至“乾隆己巳”(乾隆十四年,1749年)六月二十七日已完稿并作序。相较于明中后叶,清康雍乾之际,“闽学”一词已经被学界更为多用,但直到乾隆初期,李清馥的“闽学”一词,尚未纯粹用于指称朱子一脉的理学,虽然其重点在于叙述朱子的理学传承。这也印证了笔者在《“闽学”新议》中指出的:“闽学”一词固化为专指朱子一脉的理学并为学界所习用当在乾嘉之际。
注释:
[1][3][5]永 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第554,554,570 页。
[2]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31页。
[4]高令引、陈其芳:《福建朱子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