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探析
2015-04-16李冬
李冬
(河北省邯郸市056000)
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探析
李冬
(河北省邯郸市056000)
市政公用事业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市政公用事业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富裕,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于是市政公用事业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对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状况下进一步的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探讨了市政公用事业的合作治理模式。
公共需要;要求;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
市政公用事业原本通常是由国家政府来进行处理的公共问题,但是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政府管理很难顾上各级地区的公用事业,因而,新生的合作治理模式成为了当前一条市政管理的创新之路。
1 我国的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认识不清
在我国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进程中,改革的推动者往往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缺少认识,也缺乏经验。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认识不到位,导致改革过程中遇到一点偏差。
1.2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建设、管理的机制都不是很完善。相关的一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也不是特别的健全。对一些相关的领域,并没有专门立法。比如在特许经营这一方面就没有专门立法,没有规定特许权的授予、怎么授予、谁来监管等等一些问题,在很多方面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则。这对以后的管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完善。
2 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的特点
所谓的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就是指在坚持我国政府的市政公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多元参与等机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方互动合作。不再只是强调哪一方的作用。总体上讲,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2.1 治理的主体要多元化
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就是强调,市政工作的改革不再只是强调政府单方面的作用与领导。市政公用事业服务的效率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监管,还要依靠各个方面的力量。比如企业、社区和公民个人,都能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效率提高起到作用。只是每个主体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
2.2 治理结构网络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化管理成为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管理体系有利于权利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使权利互相监督。网络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打破政府权利独大的局面,各个社会主体通过网络合作,建立良好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政府和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将合作形式从对立向合作转变,从命令向协商转变。由此就形成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2.3 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过程动态化
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过程是一个活动变化的过程,它不是静止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所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就出现了一系列比之前更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市政公用事业管理系统需要动态化,只有动态化的系统才能解决更加复杂的、动态的社会问题,对问题进行动态的治理[1]。
3 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的主要运行机制
3.1 多元参与机制
建立多种主体之间的多元参与合作机制是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的核心,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使得国家社会资源呈现了多元的支配和占有状态。因此没有哪一个单一的主体能够掌握所有的社会资源,要建立合作的治理模式,就要动员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鼓励各个阶层都参与到市政公用事业的合作治理中。同时在合作治理的过程中要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的合理分工,要重视社会主体的活力,在确保政府在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其他各个主体的灵活作用[2]。
3.2 有序竞争机制
在市政公用事业治理过程中,竞争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竞争机制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够对社会上参与竞争的企业优胜劣汰,同时良好的竞争势态能够让员工产生动力。与之相对应的垄断带来的效果则恰恰相反。有序的竞争机制能够打破政府在公用事业领域的垄断,有序的竞争能够提高市政公用事业企业提供物品的效率,从而加大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的力度,满足更多社会需求[3]。
3.3 规范监管机制
市政管理工作具有公益性,这就决定了,在工作过程中如何保证公共利益不受侵害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监管工作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市政公用事业管理的全过程。但是在监管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监管,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平的对待参与市场交易的各个主体,制定完善的监管程序,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4]。
4 总结
总而言之,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是当前我国公共治理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治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的特征,详尽的讲述了市政公共事业合作治理模式中的运行机制,这对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1]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2]徐俊峰.人事管理的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3]蒋满元.关于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问题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刘复兴.教育民营化与教育的准市场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F299.24
A
1673-0038(2015)33-0199-01
201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