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治理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

2015-04-16阮晓菁温映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乡村治理实现路径

阮晓菁, 温映雪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乡村治理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

阮晓菁, 温映雪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当前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乡村治理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要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培育村民的现代公民意识;要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紧密结合,提高农民对理论的认同度;要创新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加强理论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增强理论宣传的实效性。

[关键词]乡村治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DOI]10.13322/j.cnki.fjsk.2015.03.017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断推进大众化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农村是个不可忽视的领域。虽然截至2014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2],也还仍有6亿多的人口常住在农村。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一)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多元化的特征日趋明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是我们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思想基础,但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未停止。胡锦涛曾指出:“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3]这一点从苏东剧变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在农村,传统的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生活水平所限,他们更关心的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一些农民的政治意识较为淡薄,而家庭意识、宗族意识更为强烈。由于农村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沟通渠道不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的主要来源是邻里乡亲的口口相传。由于农村具有这些文化特点,有些不良社会思潮便披着民俗文化的外衣在农村传播,包括封建迷信思想、地下教会等,侵蚀了我们党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才能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农民更加坚定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5]这里,把执政考验放在4种考验的首位,体现了在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定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的认识,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广大农民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也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的依靠力量,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我们党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农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017万人[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也说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6]。当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很薄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夯实基层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抵制迷信、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激发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当前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宣讲者理论素养不能完全适应农民对理论宣传的需求

当前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有3个方面的骨干力量:(1)从中央到市(县)各级党委宣讲团派出的宣讲人员,他们一般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较全面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理论素养较好,但由于其工作生活地点一般不在农村,对农村和农民的情况无法完全了解,在语言方式、思维方式上与农民存在一定距离,因而在给农民释疑解惑上有时针对性不够强。(2)村两委成员,他们是农民选出来的村带头人,在农民中一般有着较高的威信,与农民有着深厚亲密的感情,由于他们生在当地长在当地,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因而在宣讲上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他们有些人对政治学习的热情不高,认识上存在一定差距,因而无法快速准确地领会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他们的观念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如果他们对学习贯彻执行上级政策有抵触心理,往往容易在农民中间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他们群众工作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那也就不能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普遍拥护和全面执行。(3)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宣讲员。他们自身就是农民,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熟练掌握农民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在宣讲方式、宣讲时间上更加灵活多样。有些在城里打工的返乡人员回到农村后,积极参与宣讲工作,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见识范围所限,有时不免夹杂个人利益得失所带来的思想波动,且年龄普遍偏大,中青年农民热心宣讲的不多。宣讲队伍中这些不同程度存在的不足有时导致无法完全满足农民对理论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传播媒介贫乏使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较薄弱

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也是属于思想文化的传播。传播需要有一定的介质和载体。从现有情况来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农村运用较广,而传输速度更快、携带更为方便、互动效果更好的互联网、手机终端则还未完全普及,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的效果受到影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不愿意投入足够的资金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很多农村,文化设施贫乏,基本没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有的农村虽然建了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但有些也因缺乏维护而处于瘫痪状态,或者被挤占挪作他用。有的农村甚至连篮球场、乒乓球台、戏台等文体活动场所也没有。农民平时很少开展集体文化活动,休闲时间主要用来看电视、打牌、下棋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更困难。

(三)农村固有的一些落后文化对农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有消极影响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时长久,封建思想文化中的糟粕在广大农村仍有残余,有些农民的思想认识和话语体系仍停留在旧有的陈旧的框架内,影响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主要的表现有:在世界观上,对宗教迷信的认同度较高,而对无神论认同度较低;在人生观上,追求个人和家庭的享受,追求眼前可见的利益,而较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公共意识;在价值观上,以个人或家族的利益为重为上,集体意识淡薄,考虑问题大多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这与我国有些农村还保留着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有关,与农民总体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有关。根据学者在山西的一份调查,发现农民整体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在2000份调查问卷中,初中及以下水平占76%,很多中老年人不识字,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姓名;高中文化程度占15.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3%[7]。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和缺乏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难度较大,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的困难较多。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影响了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起引领作用,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领导的基层单位,基层党组织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成效,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状况影响农民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土地、矿产等资源大幅度增值,国家惠农支农力度加大,对“三农”的补贴也逐年加大,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房改造补贴等,以及各级政府下拨的救灾救济资金,使得村干部手中掌握的分配资源的权力扩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以村级为单位的集体经济组织,很多地方的村干部掌握对集体财产的直接支配权。当这种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时,就容易出现村干部的腐败行为。据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和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检察院共同调研,发现2012年全国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村干部职务犯罪占到了29%[8]。村干部腐败不仅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经济利益,而且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无力,中央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农村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农民的利益受损,相应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度也受到影响。

三、在乡村治理视角下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一)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培育村民的现代公民意识

农民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传播的信息,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利益需求,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不同的喜好。对于理论传播者讲述的观点,他们会根据既有的经验,通过对现实的分析理解作出相应的判断,因而,农民对理论不会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接受。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是要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其中贯穿着我们党坚定的信仰追求、科学的思想方法、现代的执政理念和有效的工作思路,这就对受众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反过来也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农民只有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科学意识和法治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他们才能准确领会和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公民意识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及其所从事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得来的。通过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广大农民在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是培养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农民具有强烈的现代公民意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法治程度就能得到提高,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也能够产生更强的共鸣。

(二)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紧密结合,提高农民对理论的认同度

思想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之所以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虽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也发生了一些错误,但中国共产党有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能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也为开辟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后,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从切身的经历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农民、教育农民,而且也要关心农民、帮助农民,把思想引导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全面推进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成效,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农村是重点难点,同时也最有潜力。促进农民增收,可以提升农民的购买力,更好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2]。农民在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的情况下,消费支出的增长也快于城镇居民。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任务更加艰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素质过硬的农村工作干部队伍,切实为广大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农民在感受到党的好政策的同时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如果农民的正当利益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村委会的权威和政治说服力、吸引力就必然会降低,农民对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就会被消解。同时,如果农村财力匮乏,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活动就会受到制约,反过来也降低了农村政治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

(三)创新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针对农村、农民的特点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农村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因而在传播手段、语言等方面要更加注意创新,不能照本宣科。在宣讲时要少运用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语言,而应该使用简单直接的逻辑思维方式,用接地气、符合农村语言习惯的表述方式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在宣传海报等的制作上,要多运用农村礼俗文化中蕴含正面美好意义的图案,这样即使识字不多的农民也能一目了然,理解宣传海报的内容。除了宣讲、宣传栏等传播方式之外,还可通过编演戏剧、曲艺等方式,把传播的内容寓于其中,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要注重联系农村熟人社会的特征。农村礼俗、血缘、经验、传统习惯、自然情感等是影响农民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农民的思维定势和实践经验是农村社会秩序保持稳定的重要基础,因而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因地制宜,紧密联系农村生活实际,而不能照搬在城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法,更切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农民受众。

(四)加强理论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增强理论宣传的实效性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需要建设一支熟悉农村工作特点、对农民有深厚感情的理论宣传工作队伍。各级党校宣传部门,讲师团,党校、高校承担农村理论宣讲任务的专任讲师等应加强自身学习和研究,准确掌握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也要增强创新意识,改变常规传统的宣讲模式,善于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讨论式、对话式等活泼多样的方式开展宣讲。同时,还要强化实践,多下田间地头,了解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经常与农民沟通感情,能够设身处地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贴近农民实际,提高理论宣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除了专业讲师之外,还可以选聘一些在农村有一定威望的村干部、宗族长辈、道德模范等作为宣讲员,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权威人物的积极作用。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思想理论、礼俗文化和法治思维的培训,使之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5-02-27(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4]倪光辉.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8-39.

[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25(1).

[7]申云兰,张慧玲.关于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基于山西省太原市周边部分农村的调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7-220.

[8]郁芬,唐亚新.江苏:“小村官大腐败”亟须遏制[N].新华日报,2013-07-26(A2).

(责任编辑: 何晓丽)

Study on the achievement path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based on rural governance

RUAN Xiao-jing, WEN Ying-xue

(CollegeofMarxism,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Abstract:To prompt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an urgent demand of adhering to Marxism guiding status in rural ideological fiel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olidate the party′s ruling basi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o provide a strong ideological guarantee to build affluent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 aspects of promoting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To promot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governanc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rural areas, to cultivate the villagers of modern civic consciousness, to combin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with safeguarding farmers′ fundamental interests , raising farmers′ perception of Marxism theory, to create the methods of propaganda and enhance the attraction and appealling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o develop the team of theory propaganda and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theory propaganda.

Key words:rural governanc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chieve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5)03-0089-05

[作者简介]阮晓菁(1973-),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JD710023)。

[收稿日期]2015-04-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乡村治理实现路径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