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丹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5-04-16郑多乾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双孢菇全县葡萄

郑多乾

(甘肃省山丹县大马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 山丹 734100)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山与巴丹吉林沙漠相连,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县内总面积5 402.43 km2,其中,耕地面积3.99万hm2、森林面积13.63万hm2、草原面积10.67万hm2,辖8个乡(镇)。总人口2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海拔1 549~4 444m,年均气温5.9℃,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38 d,年均日照时数为2 993 h,属太阳辐射高值区,光热资源充足。全县水资源总量1.2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630m3,是甘肃省18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全年降水量150~230mm,且降水时间分布不均,而年蒸发量高达2 253mm,为降水量的11倍,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同时全县荒漠化面积达26.67万hm2,森林覆盖率低,荒漠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差,春季大风持续不断,常有沙尘暴袭击,夏季干热风严重,对农作物生长造成极大危害。

面对干旱缺水,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差的严峻现实,依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提出“在水上做文章,在沙上找出路”的发展思路,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主动调整产业结构[1~3]。积极发展以设施双孢菇、红提葡萄、牛羊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新的农业增长点,特色产业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设施农业初现成效

充分利用丰富的荒滩土地和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支持引导群众发展荒漠区现代设施农业,县政府连续4 a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双孢菇、葡萄、规模养殖的企业和个人,实行资金补助和奖励政策。通过多年探索发展,初步形成了城郊延后红提葡萄产业带,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产业带和沿312国道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区[4~6]。全县特色农业呈现出种植业、养殖业、日光温室、果蔬等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7~9]。以北部荒漠区沙荒地为主,建设万亩寒旱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9个农民创业园,建成双孢菇种植示范点14个,地坑式双孢菇大棚面积达到148.6 hm2,并在清泉镇寒旱区、李桥杨坝分别建成菌种厂及隧道式发料厂各1座,全县建成食用菌预冷贮藏库13座,小型腌渍菇加工厂5个,购置食用菌烘干生产设备6套,双孢菇年产达到500万kg以上,实现收入4 000万元。在北部平川区广泛利用沙荒地资源,依托清泉、位奇、陈户等乡镇和焉支设施葡萄有机栽培科技示范园、万亩寒旱区科技示范园区等3个示范园区,建立了16个节水设施葡萄生产基地,建成了焉支设施红提葡萄有机栽培科技示范园、拾号沙产业设施葡萄示范园和焉支山庄葡萄观光园等3个不同特色的设施葡萄科技示范园(点),全县共建成节水设施葡萄日光温室2 048座,总产量达300万kg以上,产值达6 000万元。

1.2 畜牧产业强势推进

立足山丹县实际,抢抓机遇,发挥资源优势,以养殖小区建设、牛羊产业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等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全县以养羊为主的草畜产业呈现强劲态势。依托开发各类沙荒地资源,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47个,规模饲养量达到130万多头(只),实现产值1.5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山丹县畜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实现了畜牧业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家庭养殖向工厂化养殖、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在羊产业开发上,结合山丹县实际,确立建成“河西优质肉羊集中产区和全省养羊强县”的目标,坚持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能人带动、科技推动、上下联动”等有效措施,推动了羊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64个,省级种羊场1个,改扩建省、市级种羊场9个,专业户养羊78万只,肉羊规模养殖量占养殖总量的63.5%。在牛产业发展上,依托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狠抓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良种繁育、示范点建设。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4.3万头,能繁母牛存栏1.02万头,肉牛出栏0.85万头,肉牛养殖小区(场)达到10个,规模户养牛达到1.2万头。2014年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74.2万头(匹、只),其中羊饲养量达到138万只,出栏60万只,羊产业产值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70%以上,羊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3 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围绕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牛羊、沙棘、红提葡萄等特色农产品,采取集体办、个体办和联办等多种形式,新建和改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8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户、市级8户),销售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22户,加工量达到21.4万t,销售收入达5.5亿元,粗加工率达37.2%,深加工率达4.05%。为激励龙头企业发展,争取省上产业化奖励资金1 000万多元,县上奖励资金50万多元,协调贷款5 000万多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组织制定马铃薯、瓜菜、果品、畜禽产品等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万hm2,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牌化生产,“丹马”菜籽油、“高原龙”羊肉、“焉支玉”马铃薯、“芋兴”全粉、“绿丰”脱水蔬菜等10多个加工农产品获得省、市级名优品牌称号。充分利用、兰新铁路复线、连霍高速及312国道交通便利的优势,着力拓宽和延伸农产品东出、西进、南下的“绿色通道”。建设以312国道经贸长廊为中心、乡村集贸市场为触角、民间营销组织为补充的市场网络,投资1 740.4万元,新建了山丹县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成乡镇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2处、交易点20处,发展民间运销组织640个、运销大户86户,全县参与农副产品经销和贩运的农民达1万多人,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流通。

2 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农业投资大,收回投资成本时间长

目前,设施农业前期一次性投入较大。除基础设施外,修建1座大棚需要资金5万元以上,形成规模筹资困难,一般3~5 a才可收回成本,种植户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养殖小区建设步伐缓慢,养殖水平不高

从目前发展现状看,部分群众发展现代规模养殖、科学养殖的意识不够强,养殖小区建设步伐相对缓慢。同时发展规模养殖所需投资较大,由于群众自筹能力差、民间融资困难、银行信贷少、政府财力支持有限等原因,规模养殖普遍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10]。

2.3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山丹县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而言,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企业规模小,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只占到加工企业总数的20.4%,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加工企业总数的8.2%。同时,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还很低。近十多年来,原来建成的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资金困难、管理不善、原材料缺乏和产品滞销等原因,目前已有十多家相继倒闭或停产,直接影响带动产业的发展。

3 对策

3.1 探索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今后5 a,以县境内北部沙荒地开发为主,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建设能人创业示范长廊,发展节水设施农业,重点建设双孢菇产业和红提葡萄产业基地。一是建设以食用菌产业为主,集栽培技术研发、种植、深加工、贸易、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农业示范、推广培训、冷链物流、进出口贸易、生物科技等项目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县内9个农民科技创业园,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山丹县建成河西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基地。二是以沿山冷凉地区的5个乡(镇)为主体,辐射全县8个乡(镇)大面积建设葡萄、双孢菇生产棚,每年每个乡镇建成2~3个连片6.67 hm2以上生产示范基地,沿山乡镇每个村都建成1~2个生产基地,30%的农户户均建成2~3座生产大棚,全县双孢菇、葡萄生产面积达到666.67 hm2,推进全县现代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使其发挥节水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 提升畜牧产业经营水平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发展规模养殖、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发展壮大羊产业,着力培育牛产业,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努力建成全省的养羊强县和畜牧大县。一是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按照“小群体、大规模、舍饲养、建小区”的发展模式,以县种羊场、奥尔丹牧业公司种羊场为龙头,高山畜牧业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为中心,新建养殖小区(场)30个,带动全县畜禽养殖量达到300万头(只),其中肉羊育肥饲养量达到150万只以上。二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大县种羊场的管理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肉羊良种化程度。以引进的牛、羊、猪等新品种为主推品种,改良畜种22万头(只),提高全县畜禽良种化程度。三是狠抓饲草料加工转化和利用。大力推广优质牧草种植、秸秆青贮氨化、玉米整株带穗青贮、草粉加工发酵等调制加工技术,引导群众种植优质牧草1万hm2。四是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抓好动物疫情测报及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切实搞好畜禽秋季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安全生产。五是加快组建草畜产品贸易专业市场,力争5 a内建成河西地区规模较大的畜禽及其产品加工销售集散中心,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草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

3.3 着力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和新上畜禽(牛羊)屠宰生产线、马铃薯全粉、淀粉生产线、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双孢菇及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将山丹打造成为甘肃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一是支持爱福公司扩建改造原菌种厂和研发中心,新建年产3 000万kg工厂化隧道发酵式原料生产厂,新建食用菌加工厂,新建爱尔兰式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扶持县内2家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和芋兴、瑞达2家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企业,提升企业加工能力,带动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促进基地农民增产增效。三是提升中牧山丹马场丹马油脂公司2 000万kg食用植物油加工生产能力,扶持培育金山、瑞源2个啤酒麦芽加工企业,形成8 000万kg啤酒麦芽生产能力,带动油料、啤酒大麦轻工原料产业稳定发展。四是改造提升现有高原龙、康源清真等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头(只),配套完善相关设施,提高肉羊肉牛产业附加值,通过技术合作建设皮毛加工厂,研究开发牛羊骨、血生物制品项目,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五是扩大绿丰脱水蔬菜加工生产能力,建成年加工2 000万kg的蔬菜生产线;新上双孢菇加工生产线,年加工盐渍菇3 000万kg。六是扶持神农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新上年加工能力5 000万kg的中药材加工生产线一条,带动全县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及销售。七是建好良种场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带动全县农副产品的流通、销售。利用5 a时间,培育形成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5户以上,培育2户产值(或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户产值(或销售收入)超5 000万元的集团型企业,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增长型企业为支撑,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加工企业集群,全面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1] 田 青,王建兵. 西北干旱地区沙产业开发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 甘肃农业,2003(12):48-49.

[2] 田 青,王建兵. 河西地区沙产业开发现状与制约因素[J]. 甘肃农业,2005(12):56-57.

[3] 李 军, 黄 凯. 民勤县沙产业生态园循环经济模式试验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122-124.

[4] 王文平,王 琳. 酒泉市肃州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06(2):29-31.

[5] 马丽君,张文斌,王俊梅,等. 张掖市双孢菇产业发展浅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13(1):56-57.

[6] 杨兴宏. 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菇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10(4):59-60.

[7] 郭吉林. 古浪县日光温室红提葡萄越冬管理技术要点[J]. 甘肃农业科技,2013(8):68-69.

[8] 王道霞. 天祝县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8(5):55-56.

[9] 龚伟山. 丹马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技术[J].科技信息,2011(3):784;825.

[10] 尤建东. 甘肃省中牧山丹马场草业发展思路[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4):53-54.

猜你喜欢

双孢菇全县葡萄
当葡萄成熟时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
赶着时间卖的双孢菇
郯城双孢菇丰收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