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初探
2015-04-16胡海龙
胡海龙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
小学高段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初探
胡海龙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
新课标提出略读要求,教师开始重视略读课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得法在“精”,用法在“略”;依托导语,课堂求简;结合导读,设计问题;主题阅读,“整合”入手;问题指引,以学定教。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略读教学;问题指引
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
一、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三种误区
1.略读课文自读化。
“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大意即可,还因略读教学不列入考试范围,于是老师们便有了“省略”的念头,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任由学生自己去读。
2.略读课文泛读化。
略读课文有要求,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于是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3.略读课文精读化。
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
略读教学应该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
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人教版教材六上课文为例,谈谈高段语文略读教学策略
1.得法在‘精’,用法在‘略’。
我在执教六上第七组课文时,就以“得法在‘精’,用法在‘略’”的教学原则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对课文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我先上21课《老人与海鸥》,接着上24课《金色的脚印》;然后上23课《最后一头战象》,最后才上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在单元整组备课时发现,21课与24课,23课与22课有着学法方面的联系。在教学21课时,我先让学生理清文中的主要人物,再用图表示文章的主要脉络,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概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于这样的一种方法的应用,我发现在24课会较为合适。在教学24课时,也让让学生用图表示文章的主要脉络,从而较快又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依托导语,课堂求简。
略读课文前常有一段阅读提示,它既提示了学习要求,也指明了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语,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简略而有效。
如六上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导语中写道:读读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导语依托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十分简约:出示课题,让学生默读“阅读提示”,划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围绕“阅读提示”的问题,浏览全文,把松鼠在“我”家做的事情,用小标题式概括出来;学生汇报、讨论、对比所定的小标题并自行板书,根据板书同位互相口述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松鼠可爱的地方划出来,四人小组交流体会;汇报自己最想说的学习体会(内容的理解、写法的收获等);推荐阅读:《狐狸和孩子》。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听教”转变为“主动参与”,从“得渔”到“捕鱼”。
3.结合导读,设计问题。
课文导读提示中一般都有现成的问题设计,这是我们比较能够方便采用的。其实,每组课文前面的单元学习提示中,也蕴藏着问题设计的重要提示。
如六上第五组课文前的学习提示中强调,要“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就该单元的《一面》一课而言,最有特色便是对鲁迅先生外貌的描写。于是在教学中,在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之后,我紧紧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瘦”字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给售票员阿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瘦);勾画出描写“瘦”的句子,细细品读;交流:他为什么如此瘦?;一次整体地写“瘦”,两次写手的“瘦”,三次写脸的“瘦”,从刻意的“瘦”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关于外貌描写,你又有何收获?这些问题,由“外貌”入手,从内容到精神到方法。正是这一问题设计,让课堂更加大气而实在。
4.问题指引,以学定教。
《蒙娜丽莎之约》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这课我让学生在老师主问题的指引下,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环节:欣赏《蒙娜丽莎》图片,导入新课;第二环节:明确要求,完成自学。出示要求:①阅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标记。②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内容的部分找出来,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三环节:交流探究问题。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最后的晚餐》。
在学习中,学生紧紧围绕阅读提示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略读课文的教学,略的是教师教的形式,不能略的是学生学的实质。“略读”的课文,更需我们“精心”的设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略其所略,重其所重,让孩子们潜心人文,自由感受,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就能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