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少年宫德育实践效果的调查
2015-04-15班永飞
孙 霁 班永飞
(1.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2.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安顺561000;3.安顺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贵州安顺561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而乡村学校少年宫既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为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是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长期性工程。因此,乡村学校少年宫是集德育、文体活动、科技创作为一体的实践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是学生道德实践的最佳实践阵地。关于乡村学校少年宫德育教育实践效果,文献梳理发现,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多数学者探讨的是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教育服务功能,关注中小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多,从乡村学校少年宫角度出发研究的较少,而对具体的德育实践效果研究论述的就更少。2015年底,贵州省将建设成50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贵州属于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共生,那么,几年来,乡村学校少年宫运行情况如何,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行为发展有何具体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讲,又有什么明显作用。笔者深入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等二十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具体调研,分析乡村学校少年德育实践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对文明办及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调研发现,贵州省乡村学校少年宫运营良好,各地均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活动形式分为两类:民族类项目,包括民族工艺(如苗族蜡染)、民族体育(苗族打花棍)和民族舞蹈(布依族粑棒舞)。传统类项目,包括绘画、音乐、道德讲堂、棋类、球类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有很大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真正凸显出少年宫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并且师生投身道德实践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少年宫建设面积严重不足。少年宫都是在原有校园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没有扩展新的教学资源,导致建设面积不足。(2)建设经费不足。少年宫建设经费来源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每年3-5万元,经费明显不足,致使部分项目不能及时开展。(3)专业教师缺乏,缺乏专门指导。少年宫开展的活动,有较多的活动都需要专门指导,学校这方面教师明显缺乏。(4)家长意识不到位。少年宫开展活动要占用学生时间和精力,部分家长支持配合度不够,认为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等。(5)挖掘本地特色方面不足。民族特色需要搜集、整理并继承发扬,学校仅是教育教学机构,搜集整理民族项目和选择专业指导人员等方面有心无力,对民族文化项目的继承和发扬明显不足。
二、乡村学校少年宫德育实践的效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有217名中小学教师和622名中小学学生接受调研。对老师的调研主要是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德育实践访谈问卷》,对学生调研主要是通过《中小学生品德行为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实践持肯定态度。对学生调研发现,参与德育实践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公正感知和较多地亲社会行为。
1、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
调研发现,85%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老师认为学校德育实践,如经典诵读、民族舞蹈、绘画等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内化。道德本体论提出,伦理的人文本性是价值,找到自身和他人的价值所在是个体不断完善发展的动力。正如一位老师讲的那样:“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遵循的是感性到概念,再到很多道理,这让学生看不到有啥价值和意义,而少年宫的德育实践是在一定的道德法则条件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自己的位置,处理自己与活动、与老师、与他人的关系,是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领悟与能力,久而久之他们会达到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的统一,会内化这些道德准则,如尊老爱幼、与人合作等”。可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实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养成,重视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内化道德准则,取得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共感理解
共感理解指站在他人立场,体会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有助于未成年人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实践发现,在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94%的教师认为参加了德育实践的学生与同学、老师相处明显好于未参加的学生。他们变得比以前更加开朗和自信,和同学间的争吵和矛盾越来越少,即使有了矛盾也知道如何处理解决,甚至会主动找老师帮助解决。一位学校少年宫的负责人认为“以读养德、以技促能、以乐促智”的少年宫活动主要给了师生沟通学习的平台,促进了师生、生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理解。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角色间的转换促进他们换位思考,产生共鸣,有助于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养成。因此,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角色换位的平台,有助于学生换位思考,易于情感共鸣。
3、提升学生的公正感知,培育公正品质
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是惟一关心他人的善的德性,是完全的德性。他认为公正德性就是公正品质,公正德性能够转化为公正德行,具有公正德性之人,不仅以德性对待自己,而且能以德性对待他人。谈到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功能,规范未成年人行为、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等排在了前三位。这无疑契合了公正的社会基本结构的功能。贵州省属于民族贫困地区,学校里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处于贫富差距较大的环境中,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会不会存在道德冲突,进而影响公正感。98%的老师给出了较为肯定的答案,贫困家庭和留守家庭学生多数内向、害羞,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实践则给他们提供了提升公正感知和塑造公正品质的机会。如果说以往的害羞内向是“潜在的和谐”,即从表面上和概念上这类群体认同学校的教育规范,现在的德育实践带给学生的则是“自在的和谐”,即通过道德行动实现的和谐。自在的和谐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认同,是没有心理负担的和谐。92%的受访教师认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实践让学生们体验到了社会、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支持,发现了自己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也找到了家的感觉,愿意主动维护这个家庭的和谐。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与非少年宫学生的公正感知比较也发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学校公正、同伴公正得分较高(t=3.42、2.07,P<0.05)。
4、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很大。而小学时期则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又一关键期。如何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教育说教固然重要,但是来自于成人、同伴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亲身体验更重要。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家庭公正和学校公正是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Beta=0.427、0.386),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公正感知得分较高的学生,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越多。对老师的访谈分析发现,83%的老师认为,自己熟悉的学生中,主动与同伴交往、不经常发火的同学,利他和助人行为较多。同样,与同伴和老师关系越好,利他和助人行为也越多。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德育实践,目的在于“养德、促能和促智”,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与他人不断的磨合,在角色中不断转换,在团队中不断定位,共感理解和公正感知都得到提高,亲社会行为也就不断发展。
[1]闫锁田.乡村学校少年宫:如何让孩子乐起来[J].甘肃教育,2012,(11).
[2]蒋文群.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意义及措施[J].师资建设,2013,(3).
[3]周民伟.浅谈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