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素探析

2015-04-15朱博韬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朱博韬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素探析

朱博韬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是指生活在高校中的所有高校成员,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出的具有大学特色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激励及塑造形象等极为重要的功能。通过对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探析,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大学的文化内涵,加强与改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要素体系

大学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承担着为社会大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历史责任,其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提供新的思想学说和精神食粮。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等问题纷纷撰文分析,从关注“大楼”、“大师”到“大气”、“大雅”,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软实力”建设,这些研究对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理论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色立校”已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打造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上的特色是一所大学最大的特色,也是一所大学最具魅力的名片。因而“特色”的基本涵义可理解为: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1]。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在不同的高校显示出不同的特色[2]。不同的大学之间的校园文化有相同点、交叉点,亦有相异点。这种相异点既是大学的文化特色,也是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标签。“大学文化是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价值追求、大学制度和大学环境在内的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有机关联组合,构成这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态,潜移默化地教育身处其中的学子。”[3]将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物质、制度和行为的角度来建设有形文化;二是从精神层面来建设“无形”文化。简言之,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就是指生活在高校中的所有高校成员,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出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应该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风气、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丰富的文化活动。”[4]这就要求大学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时要有整体的科学规划,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美丽又具蕴含高校精神的校园人文景观、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以及师生生活所需的各种基础服务设施,还要建设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严格的管理制度、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体系

推进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多个要素层面上,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已经成为各高校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也是各高校打造教育品牌、塑造独特形象、形成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1.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将各类客观实体存在形式加以表现的一种文化景观,也是大学校园中的显性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

第一,校园特色物质文化建设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在大学大规模的进行整修和新建的背景下,众多高校无论是从筹建高楼到校园绿化,从购进教学实验设备到学生后勤保障的投入都具有极高的热情,但是,很少有学校聘请专家对学校特色物质文化的建设进行考察和论证。因此,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物质文化建设中既要从宏观入手,体现大学校园建设整体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注重在建设过程中对学校特色的体现。如无整体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东墙补西墙,顾此失彼,就会使校园环境在布局上失去协调,给人以杂乱无序的感觉。如果不重视特色的体现,又会形成“千校一面”的结果,失去校园建筑在特色育人方面的功能。大学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对师生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特色人文景观的建设,以此来突显学校特色,达到特色育人的功能。

第二,大学自身具有的不同的发展历史,是构成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每所大学的办学历史上,因为时代、环境和条件不同,校园建设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正是这些时代烙印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史,而那些保存至今的建筑物也成了校园人奋斗的历史见证。因此,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物质的与时俱进之特性,更需将学校历史深深的融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中。

第三,注重体现行业特色,是高校特色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不同高校特色校园物质文化明显区分的一个特征就是其所依托的行业发展和行业特征。这种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流动型和稳定型的物质文化。流动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的物质文化,包括实验设施、操作模型、网络系统、专业前沿刊物等。稳定型行业特色物质文化是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充分体现行业特殊性,并在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校园物质文化。这种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既满足了学生专业的需求,对其专业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也可侧面反映出行业的发展现状,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行业发展动态。

第四,网络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平台,在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高校校园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网络平台体现学校特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众多特色物质文化都需要人们走进校园来切身感受,这显然受到地域的限制,而网络平台的建设恰恰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校风貌,更深层次地挖掘校园文化特色,全面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2.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高等院校正常秩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机制,它引领、约束、指导着大学校园成员的行为,使之与学校所倡导的大学精神一致,并符合学校特色文化内容。作为大学本身来说,如何深化大学内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彰显自身个性和优势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是高校不断增强活力和魅力的必然选择[5]。

第一,保障高校有序运行的组织管理制度。具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章程是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其他制度建设起到统领性作用,它是大学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成为法人组织的必备条件,是政府、社会及大学自身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6]。符合学校特色的大学章程的制定,首先要对办学定位做出科学合理分析,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它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大学”的基本问题,这也是特色立校的重要保障。其次,还要制定彰显学校个性和优势的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机制。大学的优势和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上,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根本着力点。再次,大学章程中要制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既是对学校未来的愿景,也是提炼大学办学特色,发掘整合办学资源,落实发展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特色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二,确保人尽其才的人事管理制度。大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因为承担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任,所以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特色制度文化是高校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师为主体的制度文化既是对教师本身行为的一种约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规范作用。大学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不同职称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考核体系,也可针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校园文化培训,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更好地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紧密的结合起来。

第三,大学制度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应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放在首位,应紧抓大学的办学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等方面来细化,使在校学生的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举措。还应建设具有大学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等相互结合起来,以特色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立言立行,可以寓制度于心之内。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百姓不去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们并没有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由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从制度到实践,促成道德内化。

3.彰显魅力的大学校园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极具吸引力和开拓力的部分,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之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一,教师示范引领和潜移默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所有“大学人”,在这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挚的师爱、坚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这些非强制性影响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依赖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会把对老师的这种认同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学风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学习热情,进而对学校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大大激励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二,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独特风景。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空间与实践场所都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这种特殊的空间限制,即使校园文化充满了鲜明的区域色彩,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高校独有的特色,是高校应对各类挑战的重要举措。所以,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塑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笔者所在的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在广泛开展以文娱体育为主的课外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体育之春”、“夏季创新创业活动”、“艺术之秋”和“冬季读书学术活动”等四大品牌活动,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板块校园文化新格局。

4.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文化观念之一,按照组织理论的界定,大学属于规范形式的组织,规范形式组织的某些共同的“观点和观念似乎是优于强制依从和金钱奖赏的一般象征物”就是大学精神,伯顿·克拉克称之为“信念”,是一种“主要规范和价值观”,是一种“学术文化”[8]。

第一,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大学最具特色的标志。大学精神的提炼,既是历史传承的积淀,同时也是现实的积累和创造,它包含着哲学思辨、精神倡导、价值取向、理论导向、舆论引领等多重文化内容,是一所大学不朽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校训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世代传承,激励着莘莘学子弘扬传统,维系血脉,因此,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国内大学校训具有复合性、历史性、民族性、教育性等特点,但依然存在雷同、特色不够鲜明的不足之处,很多大学校训中都用到了勤奋、创新、厚德、博学等词语。毋庸讳言,由于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趋于一致,致使校训风格相近,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而以“人”的发展角度设计校训的较少,显得思路单一,视野过窄。在被调查的256所国内高校中,有192所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9]。而独立学院大多都承袭了母体学校的校训,这对于实现特色立校以及人才培养似有不妥。作为大学文化使命重要表征载体的大学校训,既是人们对大学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诉求。大学校训雷同,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有语言表述的局限,但也反映出大学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明确的问题。这种求大求全的风气直接影响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并在校训中得到突显。

第二,校园精神是由全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学习与工作实践中有意识地倡导与培育出来的优良的精神风貌。要使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共识,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还需学校有意的宣传和引导,久而久之,学校成员自觉地、无意识地将这种精神就会融入到其工作之中,就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这种校园精神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具有鲜明特色的“三风”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学校全面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应忽视特色校园精神的育人作用。

第三,大学校园文化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学的历史精神,更需一代代的人去推动它。每所学校从建校之初至今都有或长或短的历史,无不深深烙上了历史的印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作为一所大学,应该清楚自身与其他高校相比较的优势和劣势。要清楚并找准自身已有的特色,注意不断总结历史,凝炼特色。对特色要保持并不断巩固、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纵观我国高校的历史,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每一所高校的发展史都是学子们引以为荣的创业史。所以,我们在建设高校特色校园精神文化过程中要将学校的历史精神融入其中,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

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国家提出“特色立校”的背景下,通过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素进行挖掘和探析,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我国高校综合办学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虽取得了诸多成果,物质文化内容充实,功能齐备,尤其体现了大学的专业行业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特色;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特色立校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但由于高校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和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大学应站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新审视现有的制度是否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发展的要求相吻合,从管理、激励、保障、学习、投入、考核等方面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满足学校特色办学的需求。“大学之大在文化。”[10]大学,不仅是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主要场所,更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阵地。抓特色、创品牌,积底蕴、树形象,应成为大学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更高追求。◆

[1]王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构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7.

[2]胡凤雏,王凤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打造鲜明大学品牌[J].长白学刊.2006.(8):150.

[3]易红.塑造高峰体验,用优秀文化育人[J].中国大学教育,2009,(2):4.

[4]范亚菲,董丁戈.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59.

[5]田银华.高校特色化发展与大学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8,(6):60.

[6]陈立鹏.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中国教育研究.2008,(7):19.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88.

[9]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6):2.

[10]董云川,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彷徨与生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Analyzing the Factors of College’s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Zhu Botao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

College’s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refers to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which were created by all the members in college through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it play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motivation and image shaping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ctors of college’s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which will promote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connotation construction,factor’s system

G40-055

A

1674-0416(2015)01-0076-04

[责任编辑:谢敬囡]

2014-07-22

本文系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编号:2013008KB)”的研究成果。

朱博韬,男,1980年生,甘肃平凉人,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