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管理视角下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
2015-04-15肖湘君刘辉
肖湘君,刘辉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伦理管理视角下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
肖湘君,刘辉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日常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医药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及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明显。在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的基础上,从伦理管理的视角探讨辅导员获得职业幸福感的调适途径。
伦理管理;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学生医德医风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探讨医学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消除因倦怠而带来的不利因素非常重要。
一、医药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burnout) 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登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在紧张与繁忙工作中,职业个体由于工作环境、内心情感变化等内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1]而医药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则是特指在医药院校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的职业个体,由于长期处于繁重而重复的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所学专业背景与所辅导班级专业差异性而导致的辅导员个体的职业成就感低下、工作认同度不高、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的职业心理状态。辅导员一旦产生倦怠,轻者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情绪,重者会对学生工作表现出厌倦、麻木、甚至逃避,正是基于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工作角色,辅导员较之高校其他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思想。
2.医药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思想表现。首先,工作角色冲突,心理疲倦。大家都知道在高校辅导员有着“万金油”的别称,随着工作重心下移,辅导员除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校内各职能部门都有可能对辅导员布置任务,难免让辅导员在工作中产生角色模糊和冲突,影响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身份的认同,削弱了辅导员的职业满足感。过于繁杂的各类学生事务严重透支了辅导员的身体,造成了辅导员心力憔悴,从而加剧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疲倦感。
其次,工作认同度低,动力不足。辅导员尽管从事着许多与学生事务有关的工作,可是在辅导员为工作付出辛劳的同时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认同度。甚至同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同行也对辅导员工作充满了歧义与不解,使得辅导员对工作前景丧失信心,缺乏工作动力,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问题出现。
再次,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幸福感。由于辅导员工作繁琐,工作责任重,风险也大,辅导员心理长期紧绷,情绪容易失控,又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排解,造成与同事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冲突,职业幸福感缺失。
最后,专业背景差异,引发焦虑。纵观广西5所医药院校专职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以思政专业、文史专业居多,由于医药院校专业性强的特殊性,非医药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专业知识解答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加之也不可能通过短期学习而通晓医药专业知识,这就势必会增加非医药专业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与焦虑感。
3.医药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思想原因分析。首先,辅导员工作认识不到位。尽管国家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各高校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存在边缘化现象。在教师培训、职称评定方面很难达到专任教师的高度,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认知不到位,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值得深思。
其次,辅导员发展方向迷失。当前在高校普遍把辅导员定位为“消防队员”,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基本上都属于辅导员工作范畴,很难像专业老师一样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有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上,辅导员在疲于应对各种摊派的同时,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得不到足够自我提升的机会,造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再次,辅导员工作成效边缘化。相对于综合性院校,医药院校特别注重专业性。与专任教师从事医药研究不一样,辅导员往往从事与所在院校专业并无直接关联的工作。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属于隐性贡献、“幕后英雄”,而专业教师则通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收获医药专利等显性方式为学校带来各种荣誉与自豪。因此,医药院校往往容易忽视辅导员的工作成效,造成医药院校辅导员群体困惑。
二、医药院校辅导员实施伦理管理的必要性
1.伦理管理。伦理管理(Ethics Management)是伦理学与管理学融合运用的一种管理方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并不是管理学丛林中的一个新流派,而是在对管理学各流派的扬弃基础上的融合与超越,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伦理管理是管理者将社会认可的伦理规范贯彻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中,使得员工在遵守组织单位的伦理规范前提下,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下有效地完成组织的经济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3]在学校组织管理中,需要伦理管理,特别是针对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的伦理管理是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将伦理规范融入管理全过程,重视辅导员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实现辅导员的健康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对和谐校园建设,提升学校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4]
2.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实施伦理管理的必要性。首先,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实施伦理管理。从清华大学率先推出辅导员“双肩挑”以来历经六十多年,辅导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系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首要职责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无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医患关系紧张迫切需要伦理管理。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用伦理和道德来衡量和评价,医务人员的行为极易产生伦理危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频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院管理上的伦理缺失,伦理缺失呼唤伦理管理。辅导员作为医学生思想品德、医德医风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应积极加强医学生的道德伦理教育,塑造崇尚生命、仁爱、责任的伦理规范,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原动力。
再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加剧需要伦理管理。过于繁重的工作,过多的文山会海导致辅导员疲于应对各种指派工作,各种工作压力造成了辅导员身心疲倦,达到心理承受力的极限,辅导员群体也因此经常出现失眠、头痛、心慌等身体不适感,出现工作无趣、没希望、想离职等心理问题,势必对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辅导员长期如此,必然会消极怠工,不可避免地造成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停滞。因此,不论从辅导员个体还是从学校组织发展角度来看,对辅导员实施伦理管理已成必然。
三、 伦理管理视角下医药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调适对策
1.完善辅导员伦理管理机制。高校应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高度,从人本管理的角度,顶层设计辅导员的管理制度,多采取激励和支持的态度对待辅导员工作。从辅导员内心需求和以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出发,制定相关制度。如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实行弹性工作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制度;采取民主协商沟通的方式完善辅导员评价机制,尽可能体现客观、公正,并及时反馈相关评价结果。从顶层设计开始为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多渠道的发展空间,使得辅导员在成长、发展和晋升方面会有更多的机会,在职称评聘和岗位应聘方面能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保障,鼓励辅导员朝专家化、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教育部教思政【2014】2号)系统确定了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为辅导员努力找到自身清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2.构建辅导员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高校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环节都是丝丝相扣,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医学院校以培养救死扶伤、为医药事业奋斗终身的医务工作者为目标,“崇尚医德高尚、追求医术精湛”一直是医学院校长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而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辅导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无不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建立伦理化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生态环境非常重要。高校要秉承医学与人文相通的优良传统,创造包容兼蓄、互帮互助、尊重个性的发展环境,从伦理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出发,帮助辅导员更好的融入高校伦理生态环境中。比如实施专业导师制,配备班级专业指导老师缓解辅导员专业指导压力;通过勤工俭学方式配备辅导员工作助理,帮助辅导员处理各个职能部门布置的日常琐碎工作等,让辅导员能感受到学校浓浓的人文关怀,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形成激励人、凝聚人、关心人、工作快乐的良好氛围。
3.强化辅导员心理帮扶机制。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心理帮扶机制和教育体系。要经常性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通过理论授课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让辅导员懂得常用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调控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懂得运用积极心理学处理和思考问题,懂得释放和宣泄压力,吐露心中的不快。而当辅导员在面对无法自行处置的心理困惑时,应该积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介入干预,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态系统。同时高校也应该引导辅导员主动寻求心理干预,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帮扶力度,帮助出现心理困惑的辅导员走出困境。
4.注重辅导员的自我心理调适。辅导员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极易产生心理压力。辅导员首先要注重自我调适,学会释放压力,提高抗压能力。特别是新任辅导员,要认清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工作目标和期望,克服和走出理想主义的思维误区,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要以宽容的心态理性看待现实,不对外部环境苛求太多,而应及时调整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和社会做出的积极努力。要加强自我反思,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到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在不良诱惑面前坚定职业理想,甘于平凡,乐于奉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对于地方医药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思想的消除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地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辅导员在加强自我调适的同时,高校采取切实有效的伦理管理措施,拓宽辅导员的发展路径,加强对辅导员健康心理系统的建设,为辅导员消除职业倦怠思想,提高辅导员身心健康,促进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与关注度,从而促进地方医药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邹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2,(1):72~75.
[2]胡宁.伦理管理:为什么与是什么[J].求索,2007(12):136~138.
[3]胡宁.伦理管理:概念特性与界定[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1~24.
[4]王桃英.伦理管理:学校组织管理新趋势[J].教育导刊,2009,(10):33~35.
College Counselor’s Job Burnout From Ethical Management
Xiao Xiangjun&Liu Hui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541004)
College counsel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management.There exists a clear job burnout in college counselors because the medicine and pharmacy is special and professional and the bias appears in their working awareness.By analyzing the reason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thods to get occupational happiness through ethical management.
ethical management,medical university,counselor,job burnout
G713
A
1674-0416(2015)01-0064-03
[责任编辑:谢敬囡]
2014-09-16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生涯发展理念下医药院校教师自我心理调适研究“(编号:201204lx248)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分会项目”西部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调适研究“(编号:lx2012y236)的研究成果。
肖湘君,女,1972年生,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