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2015-04-15Managementofextracorporealcirculationinheartvalvereplacement
Management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张秋霞,刘 梅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重庆 400037)
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Management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张秋霞,刘梅(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重庆 400037)
[摘要]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再次瓣膜置换手术18例,体外循环均采用浅中低温转流,心肌保护采用4 ∶1的冷血晶体停博液灌注。对体外循环的建立、管理及术后进行评价。结果股动脉-静脉转流8例,其余均为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或腔房管转流。转流时间为49~288 min,阻断时间69~245 min。术毕自动复跳13例,其余电击复律。术中应用超滤12例,血液回收9例,回收血123~767 mL,未出现血色素尿。术后1例自动出院,其余均治愈出院。 结论术前详细评估,顺利建立体外循环,术中综合的血液保护、心肌保护、适时应用超滤技术是再次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体外循环;再次换瓣;心功能;回收血;手术
再次换瓣手术的患者病史长,心功能差,心肌损害严重,常伴有肺动脉高压,肝肾功能不全;再次开胸,胸骨后粘连严重,易出血,易发生低血压及心停跳。因此,术前详细评估,顺利建立体外循环,术中综合的血液保护、心肌保护、适时应用超滤技术是再次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我科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再次瓣膜置换手术18例,本文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对体外循环的建立、管理及术后进行总结和评价。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再次换瓣患者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25~67岁。病因主要是瓣周漏、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血栓形成。距离第1次手术时间为5个月至24年,其中6例MVR,5例AVR,3例TVR,3例MVR+AVR,1例二尖瓣三尖瓣成形环,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血栓清除,2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3例三尖瓣成形;有1例合并心包炎,2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糖尿病。术前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11例,Ⅳ级4例。均采用stockertⅢ体外循环机,stockertⅢ变温器,ACT监护仪,medtrnic血液回收机,medtrnic和dideco膜式氧和器。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全麻,浅中低温体外循环。8例采用股动静脉插管,肝素化转流后使用摆据胸骨正中切口进行手术,在转流前并行期未发生心停跳,其余均经升主A-上下腔或腔房管转流胸骨正中切口进行手术。
1.2体外循环方法
常规体外循环管路,预充液包括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琥珀酰明胶注射液,术中用药:乌司他丁、抗生素、地塞米松、碳酸氢钠、甘露醇、氯化钙,硫酸镁等,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白蛋白、全血、阿拓莫兰及血管活性药物。预冲液的量为850~2 435 mL,晶胶比0.4,应用中度血液稀释(Hct为0.20~0.29),根据术前血气分析(Hct)结合具体的手术情况考虑放血保存或预充全血。全身肝素化3 mg/kg,机内1 mg/100 mL,ACT>480 s后准备转流。8例患者行股A-V插管转流后再开始仔细开胸,剥离心包,游离主A腔V,在前并行期常温辅助(鼻温大于34 ℃),防止温度低室颤,同时将开胸出血全部吸回,节约用血。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其余10例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左心引流管插好后开始降温,防止心脏过度膨胀。均采用浅中低温转流(26~32 ℃),心肌保护应用4∶1冷血晶体冷灌液,20 mL/kg经主动脉根部或冠状动脉开口直视灌注(左冠为灌注总量的2/3,右冠为总量1/3),需要时选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压力小于50 mmHg),间隔20 min灌注1次,灌注量减半。转中间隔20~40 min检测血气,根据血气进行调整,持续监测静脉氧饱和度,灌注压,尿量,保证足够的灌注流量(50~80 mL·kg-1·min-1),保证组织灌注。心内操作完毕,开始复温,采用间断复温,鼻温与肛温的温差控制在3 ℃以内,水温设置低于38 ℃,同时根据术中情况考虑使用超滤,鼻温37 ℃,肛温高于34 ℃,停机,变温毯保温至术终,防止温度续降。
2结果
转流时间为49~288 min,平均(186.41±68.24)min,阻断时间69~245 min,平均(126.41±46.90)min,停机尿量70~400 mL,未出现血色素尿,术中12例应用超滤700~2 500 mL,术毕自动复跳13例,其余电击复律。血液回收9例,回收血123~767 mL。住院时间15~47 d,平均(26.70±7.54)d。1例在术后第7天发生心脏骤停,抢救成功后肝肾功能障碍,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其余均治愈出院。
3讨论
再次换瓣的患者,由于瓣周漏、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全身情况较差,应对其心功能及肝肾功能做详细评估。本组8例患者积极实施股A-V插管,转流辅助后再行胸骨正中切口开胸(摆据),让心脏在引空的状态下继续分离粘连[1],这样更益于对各个脏器的保护及血液保护。
血液保护主要做好血液稀释和自体血液回收。全组采用中度血液稀释,Hct维持为0.20~0.29,以降低血粘度,增加灌注和氧合。5例患者术中预充全血200~800 mL,3例患者采用转流开始时,自腔静脉引流管Y型侧支放血300~1 000 mL,自体血未与异物接触,血小板和白细胞未被激活,回输后可提供较好的止血条件[2]。体外循环后余血回收(转流时间3 h以内),停机后将氧和器及管道内中的血尽量回输体内,机余血的量为50~200 mL。另外,再次开胸失血多,9例患者应用自体血回收机,时间从切皮至缝皮,回收血共3 200 mL。在手术中采用血液回收的方法,能回收患者出血量90%以上,而且回收的自体血较库存异体血细胞活性高,携氧能力强,采用自体血回收的方法可明显节约血源,避免因大量输异体血导致的血源性传染病,也解决患者供血难的问题。
再次换瓣患者心功能差,心脏处于高负荷、超耗能状态,心肌细胞大批衰竭,有些变化呈不可逆状态[3],心肌保护尤为重要。17例患者在心停跳下手术,心肌保护应用4 ∶1氧合血晶体冷灌液,15~20 mL/kg(大心脏患者追加100~200 mL,间断20~30 min再灌注1次)。持续监测流量和冷灌压力,主动脉根部灌注压小于250 mmHg,冠脉开口直视灌压小于110 mmHg,含血停搏液使心脏停搏于有氧环境,避免心脏停跳前短时间内电、机械活动对ATP的消耗。本组患者术毕自动复跳13例。
再次瓣膜置换的患者心功能差,体内水钠潴留,肺、肾功能欠佳、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较长,应用超滤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滤出体内多余水分,减轻肾脏负担,浓缩血液,提高红细胞比容[4],同时使胶体渗透压和凝血因子浓度增加 ,为术后早期恢复创造有利条件。顺利建立体外循环,应用综合的血液保护措施,重视心肌保护,适时应用超滤技术是二次瓣膜置换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雷迪斯,陈萍,张晓华.二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体外循环管理[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1,9(4):219-221.
[2] 龙村.体外循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79.
[3] 俞晓立,张冬成,林清文,等.重症瓣膜病的外科治疗[J]. 中外医学研究, 2013,11(19):18-19.
[4] 张秋霞,刘梅,杨宗英.体外循环用于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及肺动脉栓塞的术中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2):204.
(编辑:左艳芳)
[收稿日期]2014-10-28[修回日期] 2014-11-30
doi:10.11659/jjssx.08E014037
[中图分类号]R654.1;R69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42(2015)03-03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