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2015-04-15于莎莉鞠少卿仲齐庆徐广飞江俊康赵健亚王晓珂瞿建华

交通医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卫生学综合性医学

于莎莉,鞠少卿,仲齐庆,陈 刚,徐广飞,江俊康,韩 毓,赵健亚,王晓珂,瞿建华,肖 静,王 春

(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226019)

·医学教学·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于莎莉**,鞠少卿,仲齐庆,陈 刚,徐广飞,江俊康,韩 毓,赵健亚,王晓珂,瞿建华,肖 静,王 春

(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226019)

预防医学学科肩负着培养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使命。公共卫生人才既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坚实的操作技能。预防医学专业体系内各课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我们针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预防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预防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教育部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接受疾病控制和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具有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卫生监督监测,改善环境卫生、开展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为了达到这一培养要求设定了核心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学等课程。作为担负培养公共卫生人才、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光荣使命的预防医学专业,其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我们针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预防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策略。

1 根据我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课实验教学现状,列出存在问题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在实验教学上延续以往,以环境卫生学、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学科为中心单独开设。而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体系内各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单学科独立性实验教学的相对封闭性和分隔性带来一系列弊端。

1.1 教学内容各学科之间条块分割、部分重复 学科之间的分割造成实验教学内容有一些简单的重复。例如环境卫生学部分有大气中气态和颗粒状污染物的检测,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学中也有类似内容,仅是检测场所不同,从大气环境移至工作场所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相似的采样方法和检测分析技术不仅导致简单重复和资源浪费,而且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1.2 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效果不明显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体系内各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流行病学方法、毒理学方法、化学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等贯穿于环境卫生学、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专业课程中,既互为基础又互相促进;而且预防医学和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条块分割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少整体思维观念和融会贯通能力,导致思考问题的局限和僵化。我们走访调查了部分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尚缺乏。知识的多元化、融合和重组才能激发创新,培养出21世纪创新型人才[2]。

1.3 教学模式重验证、轻运用 目前的实验教学“重中间、轻两头”,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比如水质的监测,偏重于对具体指标检测分析过程,而忽视了实验设计、水样的采集和结果评价,使得预防医学实验沦为一般的分析化学实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工作,肩负着预防疾病和促进公众健康的重要职责,需要具备从研究设计、检测分析到评价和处理的综合素质。这种“验证性”教学模式使得实验教学与今后的工作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3]。实际工作中可能有理化分析室这样专门的部门去进行具体的检测分析,而一名预防医学专业工作者更需要高屋建瓴地去把握全局、综合分析以解决实际问题。

2 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提出改革策略

为适应21世纪公共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及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预防医学高层次人才及增强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输送后备人才,近年来我们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均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提出具体改革策略。

2.1 改革实验教学思路 实验教学不仅是单纯地传授实验技能,更是从实验设计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方位提高[4]。本项改革从总体设计思路上,使实验教学真正再现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鉴于此目的,我们整合分布于《环境卫生学》、《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等人卫版配套实验教材中的内容,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学科融合,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践经验,编写指导性强、综合性强的《预防医学综合性实验指导》。通过此举,打破知识壁垒,突破单一实验的封闭和分隔特性,整合原有单科实验教学内容,实现预防医学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增强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相融性。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应结合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既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在校所学内容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先带领少部分本科生就拟定的主题进行综合性实验,比如对某乡镇企业(污染物有砷、铅等)环境污染现状和职工健康状况进行综合性调研,进行实验的设计;采集作业场所空气、工厂周边大气、水、土壤、食品,测定环境样品中砷、铅含量;采集工人的头发和外周血,测定生物材料中砷、铅含量;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实验和微核实验,了解遗传损伤及其程度;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形成调查报告,编写进实验指导。综合性实验于预防医学相关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教学完成后,相对集中于几个教学周进行,根据实验指导采用交叉分组的方法完成实验设计各部分的内容,保持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实际应用性。

2.3 改革实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形式则结合工作实际,基于现实问题或课题项目来设计,融合课题设计、现场调查采样、实验室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调查报告撰写于一体,带领学生完成从设计到分析评价在内的完整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学会科学思维、丰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种以问题或课题为主线的教学形式,项目完成后对实验、实践教学活动起到的实际作用,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全方位培养综合素质。这样使实验教学内容从着眼于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过渡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单一思维走上学科集成和思维创新;从课堂教学走上社会实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综上所述,改革后实验教学的形式强调实验的科学性、设计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为本科生在专业学习完成后进入毕业实践和毕业课题环节打下良好基础;为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奠定优势基础;为走上工作岗位游刃有余地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可能。

[1]邓志敏,颜峰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实验教学管理环节改革初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5):682-683.

[2]刘娟丽,康淑荷,陈旺盛.民族医学院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教改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9):89-90.

[3]张倩.医学院校实验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定位与职业发展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7):668-671.

[4]徐华杰,刘昭第,盛良全,等.高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设置现况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12,35(2):85-87.

G424

B

2015-03-16

1006-2440(2015)03-0315-02

南通大学预防医学综合性实验改革(2012C10)。

**[作者简介]于莎莉,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生于1983年9月,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卫生学。通信作者:王春,E-mail:cwang@ntu.edu.cn.

猜你喜欢

卫生学综合性医学
医学的进步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医学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学调查与分析
空降兵某部卫生学兵卫勤战备能力分析
医学、生命科学类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