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

2015-04-1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歌旋律山东

谭 冉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2)

前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大地上,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音乐遗产。各地的民歌是随着生活而产生的,在这些民歌中,又蕴含了各种生活哲理。山东民歌在几千年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活跃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山东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民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人,体会山东的风格特色。本文以山东菏泽成武民歌《包楞调》为例,将山东民歌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进行粗浅分析。我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也可以传播地区的音乐文化。作为一名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研究生,应透彻地分析探寻歌曲中的音乐文化,这对演绎歌曲时的二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潜移默化的提高和熏陶自身的演唱素质;教学上,也对学生在歌曲处理上提供理论指导。其次作为山东人,更应该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歌曲发扬光大,这对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播与继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包楞调》的美学意义

1.《包楞调》的来源

山东民歌《包楞调》是来源于菏泽市成武地区的民间歌曲。在历史上,成武寺庙很多,而拜佛念经者以中年妇女居多,每逢庙会,这些妇女会在庙前“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另一头为了平衡而悬挂一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这种形式被改成一头是个莲花盆,一头是个用布或绢做的大鲤鱼,担子用半寸宽的5尺多长的竹片制成,光滑而有弹性。也有的用手抚着莲花盆,招来众人围观,边舞边唱小曲。唱词有的来自佛经、孝经、民间故事等。”这种形式被称作“担经”。①本文所说的《包楞调》就是其中的一首,后被演绎成多种版本一直流传至今并活跃在音乐舞台上。

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采集这首民间小调时还颇费了些周折。当年,他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听说有一个名叫周金英的民间艺人会唱小曲,便登门拜访,希望能有所收获,周金英却不承认自己会唱这首小曲,后来经过启发和交谈,才引导出《包楞调》。据她回忆,她是跟担经、唱琴书的人学会的,而且《包楞调》用古筝演奏,曲调更为动人。由于魏传经一个人的记谱能力有限,便请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共同记谱,后经魏传经改写填词,孙啸天整理记谱,总算完成了现在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包楞调》。

由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保留完整的民间曲目大都由一些民间小调整理出来,经过一定的加工和传唱,表现手法和音乐旋律更加多样化、更加优美,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因此能更好的将这些非物质遗产保留并传承下去。

2.《包楞调》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大众的音乐审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包楞调》在原有的地域、时代风格基础上,还要满足大众对音乐听觉审美上的要求。但还要保留原有的个性,如果和其他的民间小调相似,它所拥有的美就会消失于一般化之中而无法凸现出来。这种个性又包含了一定的新异性,而正是它的新异性才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包楞调》之所以能为人们所熟识,正是因为其演变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才能生存延续下去,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传播力较广,我们通过以下的资料可以得到详细的了解:

1962年,《包楞调》问世以后,成武二中音乐教师宋慧芳首次演唱了它,并引起轰动。1963年,上海唱片厂根据姚月兰在山东省的民歌会上演唱的《包楞调》,灌制成了唱片,并在国内外发行,由于同年的《歌曲》杂志第四期发表了此歌,因而引起了专家对它的关注。次年,山东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张瑛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的演唱引起音乐界学者纷纷发表评论。1980年,彭丽媛在王音旋教授的带领下,将此歌带到了全国民间民族唱法会演的舞台上,并在198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将《包楞调》推向了全国各地。近些年来,更多的歌手相继演唱了《包楞调》,并把它介绍给世界。如今被编入《中国民歌》的《包楞调》已经不单单是一首歌曲,在经过更多的改变整理后,发展成舞曲、器乐曲和合唱曲,大大提升了它的研究价值。

《包楞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但是随着它的传播与演变,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民间花腔特色的民族歌曲,也正是因为它的这种新异性的美,使之成为中国民歌界中的一朵奇葩。

3.词的风格美

从歌曲整体角度来看,词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包楞调》较多使用了菏泽民歌中传统的“白楞楞楞”、“包楞楞楞”衬词作唱词,故称为《包楞调》。在整首歌曲中,前者和后者分别用了20和42个“楞”字,用同一个字做衬词在汉族民歌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形成了《包楞调》最突出的特色。词中衬词的加入,将正词切分开,使节奏变得更加紧凑匀称,增强了音乐旋律的跳跃性和灵活性,旋律更加丰富,这种衬词衬腔的加入正是由于歌曲内容表现、内心感情抒发的需要所导致,词和曲配合贴切,提高了歌曲的审美层次。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包楞调》还叫《包楞戏》,它有六十四段词,现存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歌词格式严密:第一到第四句句尾分别是“白楞楞楞”、一个字“红”、组诗中的字眼和“紧包楞”。歌词内容涉及广泛,犹如一幅史诗画卷。后随着新民歌的发展需要,将歌词内容精编为“月亮”、“太阳”、“棉花桃”、“高粱”、“飞鸽”和“百花”,但歌词格式没有变化。每句歌词句末均以eng、ong、ang、ing之类的后鼻音韵母结束,体现了山东方言“侉”的特点,并带有浓厚的“芋头干儿味”,增添了地方语言的特色,加入了原汁原味土语的乐趣,使得整首歌曲极具特殊性和个性,促进了美感的产生和传达。

4.曲调的地域美

《包楞调》的曲调风格具有山东民歌长期发展而遗留下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它与诸多的外界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其旋律起伏就源自菏泽方言语调语气的高低起伏,它的旋律自身就是对方言的加工和补充。再者,在它的曲调结构中,主题音调音色欢悦、活泼、明朗并伴有很强的戏剧性,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地的生活情趣一般。其曲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结构严谨。《包楞调》在音乐结构组织上属于非方整型的单段体曲式,第一乐句为1-6小节,第二乐句为7-11小节,第三乐句为12-18小节,第四乐句为19-32小节,最后加入6小节的尾声构成全曲。由于衬词的加入,乐句长短不一,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结尾的变化在现,第三句是第一句旋律的反向进行,有明显的对比色彩,第四句是第一句的两倍,音乐具有较强的展开性,使用了重复、逆行、长短对比等旋律发展手法,前奏形成了段与段的接合,歌曲中间有两小节间奏,类似戏曲伴奏的锣鼓点,使音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严谨。

其二,音乐表现干脆、直接。曲调上装饰音的运用多由于方言的需要而产生,曲调节奏紧凑连贯,强弱对比明显,给旋律带来鲜明的性格,同时也促进演唱者饱含热情的歌唱情绪。整首歌曲旋律线受菏泽方言影响,明显的体现了山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

二、歌曲《包楞调》的演唱技巧

1.方言的演唱

《包楞调》中“白楞楞”的“白”字在唱上不念bai,而念bei,这是方言的一种体现,也是它的特点所在。在演唱中,音色要欢快、清脆、明亮灵活,因为《包楞调》有山东花腔的美称,所以在音色处理上要接近花腔的发生理念。主词清晰、连贯;衬词要轻巧快速,脆生生地抛出去,有很强的穿透力,并且字字分明,同时还要将尾音的“eng”快速归韵并保持高度的连贯集中,运用中西结合的新式民歌演唱法去演绎。

2.歌曲的吐字

在咬字方面,要短促清晰,嘎嘣脆的感觉。最后一段,在歌曲的开头要与前两段快速的曲风形成对比,处理成由慢到快并充满情趣和幽默感。唱到最后一句有两种处理,一种是强结束,一种是弱结束,在演唱时,我感觉强结束更好一些,因为前三段用声都比较明亮,后面忽然弱下来,给听觉上带来落差,让人感觉不尽兴,所以,在高音强音后音量渐渐弱下来,悄悄的、一字一顿地结束,使观众在鸦雀无声中有所回味,在听觉上可以达到音响美。

3.歌曲的拖腔

这首民歌的拖腔很有特色,拖腔长而声调转折、旋律技巧多,包括倚滑音装饰音、快而急的音阶进行以及七、八度音程的大跳等等,音符短暂急促、跳跃,旋律很华丽,多集中在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灵活,演唱者需有优秀的高音区演唱、换气技巧,用饱满的气量和耐力来表演,完美展现中西结合的声乐演唱方法。

结语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豪爽、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的特点,往往以民间生活小调为基础,表现山东人民的憨厚性情。本文就山东菏泽地区《包楞调》中的美学意义和演唱技巧展开浅略分析,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经过对它词曲的分析,演唱方式的解析,初步的探析了山东民歌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它带给人们的美学认识。当代山东民歌中,蕴涵着美的各种因素,既具有综合体中的个性美,也具有将个性美融合为一体的综合美。历史是绵延的,文化是传承的,山东人的音乐文化审美思想经过几千年前儒家学派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沉淀,成为一种珍贵的遗产,它必将为我们现代所用。历史告诉我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将经过世世代代积累遗留给后人的音乐文化仔细保留,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注 释:

①中国非物质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民间音乐

[1]戏剧背景.根据中国非物质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民间音乐部分.遗产编号:Ⅱ-17 申报单位:菏泽市成武县申报日期:2006 年

[2]魏占河.山东民歌演唱漫议.中国音乐学,2004 年第4 期

[3]詹桥玲.民族声乐的润腔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 年第1 期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年11 月

[5]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猜你喜欢

民歌旋律山东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