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的生命气象

2015-04-15薛仁明

领导文萃 2015年7期
关键词:儒者伤痕小人

薛仁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现在大部分知识分子有一个陈腔滥调,说民国以后中国再没有出现大师,好可怜、好悲凉。我想问,没有大师干你什么事?有两个可能,要么有种你自己变为大师,这是第一;第二,没有大师有那么要紧吗?而且话说回来,你所说的五四时代的那些人是大师,未必吧。孔子在《论语》里有一句最好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三个人坐在一起,看到你动人的地方、了不起的地方,当场眼睛亮起来,心生佩服,然后受你的影响启发跟你学习。如果启发很大,生命的力道很强,你就是我生命中的大师。比如你回家跟你老婆相处,你老婆对你启发很大,你老婆就是你的大师。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其实历朝历代一直都有这么多大气象的人,只是这些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就像我们这个时代不认为这些人是大师,会认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人是大师,我觉得蛮可笑的。

中国现在的知识分子,有哪一句话让人的生命起了震动,哪一句话让一个人的生命有一种通透感?好像没有。只能说他们在学院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现在拥有话语权的人在这里,就这么简单。

乖戾之气太多是因为气象小

宋明以后,那种气象反而在民间保存起来了,所以你们会看到民间的戏曲。当然要承认戏曲的东西不那么深刻,但必须讲戏曲将中国人的生命讲得通透,不纠结,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你会觉得这样活得蛮好、蛮滋润,没有宋明以后的儒者活得那么费力、辛苦、纠结。

整个大陆的知识界、读书人,台湾也一样,只不过大陆比台湾严重一点,如果讲得更准确一点,公共知识分子的纠结、抑郁、乖戾之气实在太不正常、太不健康了。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这么丑陋,我这样愤怒不是恰如其分吗?世界这么丑陋,难道我每天要开开心心的吗?我又不是变态。这是他们的逻辑。

但从民间去看,你现在活得爽爽的、满满的。民间人吃的苦比你还少?你在研究室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要告诉我们说你好苦好苦?那些比你吃苦多多了的人,人家活得比你爽。这是一个根底的错乱。当然我承认这个社会问题很多,你吃了不少苦,但你吃了这些苦,也未必要把你的那张脸长成那个德性。

王者之氣没有伤痕

回到刘邦、张良、韩信、陈平、萧何等所有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的那群人身上。他们出生在战国后期,成长在秦代。战国后期是兵祸连年,动不动坑杀,且以几十万人起跳,战争之残酷,很少有一个时代能超过那样的时代。秦代是严刑峻法,无所不用其极,逼得很多人受不了,所以才会揭竿而起。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这些愤青所受的苦难,跟他们比算什么?论时代,那个时代比现在这个时代糟糕很多,但是刘邦大哥什么时候有那样一种脸?你看刘邦每天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每天嬉皮笑脸,好酒喜色,除了喝酒之外,跟娘们动一动、玩一玩,每天说大话,开开心心。县里有一个重要的客人要来,县令宴客,底下所有官员要共襄盛举,就是你们得付钱。当时的人事主任萧何负责收钱,还吩咐了一件事,付一千块钱以上的坐主桌,不到一千块钱的到院子里。结果刘邦一走进去就付了一万块,走到主桌坐下来,主桌的每个人他都调戏,玩一玩、闹一闹。秦朝的苛政,战国末年的兵祸,在刘邦身上看到一点点伤痕了吗?没有。这是什么?这就是气象。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麻烦事和一些痛苦。有一些人在成长后能看得清楚,他那些阴影和纠结,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伤痛。有的人小时候有更多的伤痛、更多的苦难,但长大后看不到任何伤痕,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气象大,容得下所有的污垢、所有的苦难、所有的伤痛,过了就过了,过眼云烟,讲得难听话是像放屁一样过了就算了,难道每天你放多少屁要牢牢记住吗?不需要,让它过了。这是气象。我们会发现,打天下的那一群人,共同的特征是看不到哪一个人身上有伤痕,看不到哪一个人有苦难留下的遗迹。可能恰恰是因为他们身上没有伤痕,才打得了天下。

读书人的“酸腐”之气

今天你是公共知识分子,每天觉得受尽了委屈、受尽了苦难,我只能说你继续苦难吧、继续委屈吧,比你苦难更多的人很多,可人们跳得过、翻得了。你跳不过,每天在那里说自己好可怜,自爱自怜还自伤,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这是中国很多读书人的共同特征。在古代这叫什么?叫“酸”、“腐”,觉得我这样的大材都没有用得上,天下无道,觉得自己被这个时代给遗弃了,很苦闷。这不是“酸”是什么?但说白了,这是你的气量、心胸太小。

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现在的这种心情、个性与心理状态,恰恰是继承了中国某些时代之后、某些儒者的心理状态。儒者不能一概而论,儒者有身心健全的。但中国从某一个时代后,儒者的整体气象的的确确有一个趋势:气象慢慢地缩,一点点变小。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今天我们有志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者儒家要告诫自己,孔子在世时,曾严重地警告过他的学生子夏,“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要做君子式的儒者,还是做小人式的儒者?要当君子,不要当小人。但我必须要不客气地讲,后面的时代有太多的儒者都是小人,气量太小、气象太小。今天整个中国文化在重建,这是好事,但我们希望君子能够真正掌握话语权,君子儒能够成为中国儒家的主流,这才是中国之幸,不然儒家复兴不一定是好事。

(摘自《杂文月刊》)

猜你喜欢

儒者伤痕小人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论语:儒者的诤言
木勺小人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
《论语》:儒者的诤言
《归来》与“后伤痕”叙事
大画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