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2015-04-15罗燕明
罗燕明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两代伟人凭借非凡的政治胆识和高超的统战工作艺术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的回归已超出现代版的完璧归赵,演化成国际关系史上的奇迹。
着眼国家长远利益,毛泽东布下一着活棋
1946年12月9日,毛泽东在与西方记者哈默会谈时,专门谈到了香港问题。哈默问道:“在香港问题上中共的态度如何?”毛泽东回答道:“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中国那么大,许多地方都没有管理好,先急于要这块小地方干吗?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1949年10月16日,人民解放军进军全国的步伐在罗湖、沙头角一线戛然而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香港可吃而不吃的一着活棋。一方面,中国政府对香港实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特殊政策,默许英国继续统治香港;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这个政策的效力,中国政府长时间故意不表明关于香港前途的主张,甚至不强求英国承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
毛泽东時代对港政策是深谋远虑的。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收回香港的绝对实力。中国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单方面做出,无须征得任何人同意。有了这样的实力,却做出“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决策,正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中国在乎的是台湾,只要求英国人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却不想利用香港为难英国。正是这种策略吊足了英国人的胃口。英国政府揣测着中国的意图,用香港的繁荣和开放来迎合中国的需求,换取对香港的统治。
英国按捺不住,终于提出香港问题
1960年5月,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访华途经香港时说:“香港地位并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香港作为英帝国的一部分,与中国无关。如果任何人企图侵犯香港,我敢保证将引起战争。”这番话气势汹汹,实则外强中干。毛泽东毫不介意,几天后照样会见他,同他讨论世界局势和双边关系。毛泽东批评英国政府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的立场,只字不提香港。
英国人不愿谈香港,因为不好谈,无法谈。他们就像偷了东西的房客,处处回避主人的正常目光。战后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国仍然占据香港,以不变应万变,既荒唐又不合时宜。他们握有香港并非因为实力和道义,而是完全仰仗中国的宽宏大量。但是历史还是迫使英国人开了口。根据《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行租借的新界,为期99年,将于1997年6月30日到期。随着这一日期的临近,1997年成为英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从1981年2月起,中共中央开始关注香港问题,指示国务院港澳办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材料和方案,供中央参考。一年后中央收到了港澳办上报的对香港的12条基本方针政策,决定于1997年收回香港。邓小平指出:“我们尊重国际条约,还是到1997年,不准备提前解决这个问题。方案无非两个,一个是新界延长租期,一个是收回。现在我们定的方针是,到1997年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整个收回。”
中英外交大对决,撒切尔夫人竟跌了一跤
1982年9月24日,好戏在人民大会堂上演了,双方皆有备而来。英国方面经过3年多的精心准备,换了两任政府,由素以铁娘子著称的保守党领袖、新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出面,她刚刚取得英阿马岛海战的胜利。中国方面的主帅则是被毛泽东誉为“钢铁公司”的国家军委主席邓小平。
撒切尔夫人没有直接反驳中国的主权要求,上来就谈三个条约在国际法上仍然有效。她强调:如果中国有意见,可以通过协商修订,不可以单方面废除。但又说任何修订应以三个条约为根据。此外,她还高举维护香港繁荣的大旗,强调这是英中双方的共同主张。她说,香港的信心和繁荣依赖英国的管理,如果香港未来的行政控制发生变动,哪怕现在宣布这一点,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她竟承诺,如果双方能就香港未来的行政安排达成一致,使英国议会和港人满意,她便会考虑主权问题。
邓小平从容不迫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他指出,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主权问题,再一个是1997年之后中国如何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是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主权问题,他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关于第二个问题,他指出,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
在第三个问题上,邓小平洞察对方不愿合作的意图,指出,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
他以预言的方式提醒对方,我不担心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担心的是今后15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邓小平的这次谈话通过1997年主权交接、1997年后的香港管理、1997年前的过渡期安排三大议题,系统地表述了香港回归的完整定义,预设了处理动乱和不利情况的对策,勾勒出任何人都无法违背的历史走向。撒切尔夫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在离开人民大会堂时,神志恍惚,竟在台阶上跌了一跤。
英国背信弃义,邓小平亦有绝招
1992年7月,伦敦派出彭定康接任末代港督,标志着英国政府开始抛弃与中方合作争取最大利益的做法,转入以对抗中国来谋取利益最大化的轨道。10月7日,彭定康在施政报告中推出“三违反”的政改方案,以还政于民为幌子,单方面提升立法局地位,改变行政主导体制,利用“直通车”安排将自组的立法班底强加于未来的特区政府。
当时,邓小平已经退休,但他仍然关注着过渡期的香港。就在彭定康抛出“三违反”政改方案后的关键时期,邓小平于1993年10月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对他们背信弃义的做法,必须坚决顶住,决不能让步。要质问他们,中英协议还算不算数?如果他们一意孤行,我们就要另起炉灶。”他还说,我在1982年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到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的讲话,今天仍然有效。另外的方式,就不是和平的方式了。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军事方面的准备工作。
中英谈判完全破裂,双方分道扬镳。中国政府放弃末届立法局议员直接过渡为特区首届立法会成员的“直通车”方案,改由香港特区筹委会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另起炉灶”。1996年12月21日,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成立。临立会很快展开立法工作,开始逐条“过滤”与基本法相抵的港英法例条款。英国外交大臣发表声明,徒劳地抗议中国“非法”成立临立会,气急败坏地扬言要联合一些国家给中国政府施压,大有再次纠集“八国联军”的味道。无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倒计时归零。在全世界的目光下,五星红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冉冉升起;维多利亚港湾,不列颠尼亚号游轮载着昔日的统治者默默离去……
这时,邓小平已经逝世五个月了。
(摘自《党史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