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读往来

2015-04-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改变命运新闻周刊理性

封面反馈

@ONE花花:什么人能算中产人士?什么服务项目是针对中产人士?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准确统计答案,即使相关部门有,也没得到中产人士认同。

@胆小的门: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好残酷的提示,但很现实。教育对国家和个人都很重要,但多年前从小学开始就趋于功利化,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还是拼爹?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突然就700期了。具体忘了从哪期开始关注到《中国新闻周刊》。只记得那时候学校门口的报刊亭贴着小海报,每周都换,每次都紧跟热点,很吸引人。在图书馆的翻阅次数可能赶不上娱乐、文摘杂志,但每本也是皱巴巴的。工作后,总能在各种场合看到它。它对新闻的理性还是一如既往,能和那些摘编类新闻杂志区分开,甚至版面设计都和以前一样严肃。(老曼)

在本刊700期,本刊执行总编李径宇回答了15年来我们“为何追问”的问题,核心的观点是“因为笃信,所以追问”。“笃信”中的“笃”,是一种源于理性、同时又超越理性的一种坚定。如果没有理性,我们就无法从历史的规律中得到启示与力量,而如果超越不了理性,就忍受不了或许终此一生都很难看到成果的漫长等待。

700期所选择15个问题的一个共性,是它们都对中国的前程至关重要、公众普遍关注、而现实与公众的期待之间又存在很大的距离。

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首先,我们要对现实给予充分的理解,所谓存在即有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的逻辑在于:这些明眼人均不难发现、频频遭人吐槽的问题,大多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而有些既得利益者又身居高位;或者不管在决策层还是民间都还曾存在尖锐的分歧,以至于必须要在决策时做一个三七开甚至四六开的选择。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革的勇气与担当、高超的技巧和精巧的制度设计。对这些难题充分考虑的目的,正是为了认清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勇气与担当,怎样在承受最坏结果的基础上让结果尽量向好,以及怎样通过制度的设计让风险不至于失控。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另外一个态度,即对目标的坚定。也就是说,即便前路艰险,也不能停下脚步。因为相较于上述困难,实现这些目标是一个更大的利益。实现目标是为了70%人的利益,而不作为是为了30%的利益。前者是大局,后者是小局。前者是方向,后者是代价。后者的存在,不是改革进程停滞的理由。

这两个态度,都在两端,一个在起跑线,一个在终点线。那中间的广阔地带做什么?就是在对现实理解、对目标坚定这两个前提下,一步一步地走。这是个“做”的环节,前面的两个环节——对现实的理解和对目标的坚定,都是为了这一步能走好。前者让这一过程不至于虚妄,后者则让这一过程免于怠惰。

这一过程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分析现实、制度设计、组织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纠偏,及至最终实现。

上述环节,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有的工作流程,也是我们追问的路径。当政府部门知其难而不畏,在现实与目标间缓急有度,执著前行,我们的追问就有了存在的价值。

猜你喜欢

改变命运新闻周刊理性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纳豆改变命运养生成就人生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的8大发明
新媒体时期女性新闻周刊的发展之浅见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点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