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创新
2015-04-14康小齐
康小齐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的招生规模、基础建设规模等不断扩大,经济活动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资金运作规模随之扩大,资金矛盾更加突出,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形势下如何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高校健康、协调发展,都要求高校要完善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起与高等教育事业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完善。一是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的编制应本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但有些高校在编制预算时,不进行量化分析,依然沿用“基数+增长”的粗线条估算方法,使预算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有些高校预算项目安排与会计科目缺乏合理的对接,伴随银行贷款激增而财务风险的加剧,没有在预算中得到充分体现,现实中很难实现预算编制的平衡。二是预算缺乏必要约束力。由于当前的部门预算缺乏必要的绩效评价体系,一方面,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不完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加之政策性的原因导致收支结构的调整,降低了预算执行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预算执行不力,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增减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三是预算缺乏科学的绩效综合评价。大部分高校预算执行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监督和评价,在执行中没有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目标捆绑,没有与工作绩效挂钩,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的效能,造成部门间争夺资金,而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剧,导致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降低,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2.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大高校通过提高科研学术水平来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一些高校为了增强自己院校的科研项目研究,而加大了投资,虽然在人才聚集的高校应当以学术为先,但是如果高校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就容易导致学校忽略了项目研发方面的财务经费数量,从而使得在盲目上项目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预算,没有一个科学的审核。有些院校的决策甚至过于草率,这样便导致在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情况下,盲目的投资。甚者在科研过程中,因为某种需要,学校为了不使该研究项目中断,又在不考虑预算控制的情况下盲目增加经费。这样便导致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被忽视,当一切以学校发展为主,以科研为主的过程中,财务管理意识其实已经不断地模糊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由于对于财务管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校只注重对于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财务管理部门专业人才的缺失。
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健全,不能很好的对财务工作进行控制和管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下。首先,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已经不是收支全部归国家管理的纯事业单位,高校的资金来源呈现多样化,财务管理工作也较复杂,原有的财务内控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其次,高校对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财政资金拨款的预算管理和高校会计账簿的规范方面,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经济和财务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如我国的一些高校开始三产经营,这种经营模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一种形式,而高校的财务控制制度很难有效的完成对于这些产业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再其次,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很难发挥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如,近年来高校贪污腐败案件呈逐年上升态势,就是由于财务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主要领导利用职务之便大肆侵占和贪污高校的财产,给高校带来巨大的损失。
4.资产管理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固定资产购置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不要求对学校购置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高校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往往对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使用效率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在资产配置中,学校过于重视找项目,而轻视资产使用的管理与考核,忽视建立完善学校资产配置的约束性机制。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使得高校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政策及建议
1.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绩效评价。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是高校最主要的管理方式,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在预算管理过程应注意:一是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树立全面预算理念,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紧密围绕全年工作计划,做好预算的申报和编制工作,合理编制本年度的预算。二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原则细化预算内容,合理测算预算收入和支出,强化预算管理的刚性。将预算管理和责任目标相结合,明确责权利,向目标管理要效益。三是加强预算管理执行的监督力度,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财务部门应做好预算终了时的管理分析工作,对预算收入完成情况、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资金使用的效率进行分析、考核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学校的审计部门也应及时依法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执行情况、调整的真实性、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2.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转变观念,从财务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转变。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出发,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树立正确的理财与成本效益意识。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积极参与管理与决策过程,为学校的重大经济活动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做好领导的参谋。其次,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合理安排各类财务活动。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如高校的规模、资金管理模式、贷款规模等,科学规划资金运行和管理,管理和协调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再其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根据科学的预算方案选择合适的筹资方案,使得高校的现金流量能够始终处于稳定充足的状态,避免因为财务规划不合理给高校带来现金流断裂等财务风险。最后,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些符合高校日常财务工作所需的会计科目,严格按照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
3.建立健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高校要依照国家财务规章制度,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将各级审批权限责任制落实到岗、人,完善财务控制系统中的各项内容,建立健全财产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等内容的控制。健全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对重大支出应推行集体决策制度。对于大额资金以及资金支付业务,需要集体开会讨论决策,这样能够保证使用资金的透明度。对于学校资金的使用,需要先进行书面申请提出初步意见,经校领导或分管领导进行真实、合理的审查后,方可集体进行讨论决策。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部门对各项财务指标要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评价,对各项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资产权益比率等设置预警线,当这些财务指标超过预警线后,需要及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设立内部监督制度,成立内审委员会,拓宽内部审计领域,侧重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从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 “免疫功能”。对于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做好项目跟踪审计和财务管理服务,防止腐败的产生。
4.强化资产管理意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高校必须加强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具体措施:一是为保证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并完善资产配备制度。资产的配置首先要通过校内调拨、投资、出借、出租等方式对闲置资产进行盘活利用,目的是提高资产利用率。如果校内资产无法配置的情况下,方可做出预算申请,并从实用性和技术性等角度进行科学论证。二是应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财务部门牵头,与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联合进行盘点,对资产的使用和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资产管理出现“跑、冒、滴、 漏” 的现象。三是应建立固定资产和物资管理收发保管台账制度,将固定资产和物资管理的责任人向基层单位和个人予以落实。四是应当对无形资产转让、技术保密制度、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对各类无形资产加强保护,有效杜绝无形资产的流失。
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只有将高校财务管理的制度逐步完善,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保障高校能够更加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