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5-04-14熊福建王金涛
熊福建+王金涛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的叠加、重复、冲突等,使学校课程变得繁重而复杂,直接导致学校课程实施的混乱与低效。学校课程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实施才能平衡共同基础标准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规划与统整,重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学校课程新体系。
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倡导“自主、合作、竞争、快乐”的学风,秉承“品德自主塑造,活动自主开放,知识自主学习,生活自主料理,身心自主保障”的“五自”成长理念,成长文化,成长教育,成长课程……不断确立 “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方向。
契合“成长文化”,建构“自主成长课堂”,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2012年9月,我校又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进行整体的探索与规划,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高度;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为补充的课程“选择菜单”,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宽度;活动课程——主题教育、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等为拓展的课程“序列项目”,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深度与自由度。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这在很大程度烙上了“自主成长”的特质,“‘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因此形成,并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等表现形式与实施途径,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指导思想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以“自主、多元、开放、和谐”为课程价值指向,力求通过实施“自主成长”课程来实现“全人”的培养。
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成长课程”覆盖“儿童全部生活”,并推动儿童的社会生活、学科活动、个体需求的全面融合,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课程资源全开放,以及课程形态全开放。
三、课程架构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决策的根本方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是以“全生命”教育为理念支撑,以培养“全人”(即培养“宽和问学”全面发展的一附小人)为目标来整体建构整个课程体系。具体划分为“三大课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统整规划为“五大学习领域”(人文与社会、数学与信息、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目标指向“五大素养”(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强健体魄、艺术修养和国际视野)的形成。与时俱进,立足学生的发展,开设了100余门课程,让学生在“宽和问学”的良好氛围中,成为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自主成长”课程统整规划的“五大学习领域”,每一个领域涵盖了若干门课程。如下表所示:
“三大课程” “五大领域”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既有保证学生基础学习的必修课程,又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选修课程,还将活动课以阶段学习的形式贯穿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融合,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具体内容如下:
1.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即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设计。
“自主成长”课程中的“基础课程”校本化设计是学校基于国家课程,用统整、深化、扩展的思想进行“二度开发”,通过拓展、调整和重组等策略,因材制宜、因校制宜、因师制宜进行开发,目的就是为了使课程更符合地域文化、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提升教师课程意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实践“自主成长”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主要是基于学科教学的二度开发,旨在丰富学科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途径。目前我校已经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八个学科进行了二度开发,创生出20门课程。如下表所示:
二度开发形成的“自主成长”课程,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丰富,指向更加明确,更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些课程不仅没有抛弃原有的课程,相反使原有的课程更加丰富厚重,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发展了学生。这些课程还分长期必修和短期必修进行实施,一至六年级均开设了长期必修,只安排在某一个年级或者几个年级的属于短期必修。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自主成长”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从内容上看与国家课程内容并不冲突、矛盾、重复,而是统整规划后的一种创新、补充与延展,从教育价值看,更能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形成特长。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程,其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都有属于自己而不同于别人的发展路径和成长目标。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60余门选修课程,并按“五大领域”分层设置,每门课程充分体现年龄段、认知梯度、多元化等特点。如下表所示:
选修课程综合考虑多元化、综合化、层次性等因素,挖掘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进行自主开发、有效整合、引进外援等,并按照不同的学习维度,不同的年段学习标准进行分类分级,制定出一份涵盖六个年级选修课程菜单,学生可以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课程。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对学生参加的校内外主题活动、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综合性活动的课程化设计,其目的是使学校的各类活动具有清晰的目的和指向,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活动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对活动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架构,让学校的各类实践活动真正地从单个的、随意的“活动”走向系统的、完整的“课程”。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中的活动课程,是我校基于年段特点、时间节点、场地变化、主题活动、重大节日开发的“课程群”, 如春游体验、主题活动等进行课程化的重新建构,从而使这些活动具有更为清晰的教育目标指向,更为有序的活动序列。主要体现在“学校公共课程”与“年级公共课程”两个方面,通过开设大讲堂、主题教育活动、体验活动等形式完成课程实施。每一项活动都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对于一个整体发展的人来说,任何一项活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的影响,有些可能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四、实施办法
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而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由学校建构的课程体系中。所以,只有充分关注“具体的儿童”的课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必须满足“具体的儿童”的发展需求。
1.建构儿童自主成长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结构变革
对于当下课程种类繁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我校对“三级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彻底打破学科本位思想,站在“具体的儿童”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与建构“自主成长”课程,通过对“三大课程、五大领域、五大素养”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优化,初步构建了“自主成长课程”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已经确立并开发出100余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如入学课程、十岁课程、毕业课程等一些学校公共课程已经实现了校本化、特色化、常态化实施。
2.建设儿童学习专用课程教室,革新课程实施环境
“让教室成为孩子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场域”,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们全力以赴打造适合儿童学习的各种学科专用教室,并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学科教室”的各种设备与功能,并将教室大致划分为教学互动区、个体学习区、教师活动区、学习资源区、学习展示区等,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的规整与统一。“学生坐班,教师走班”的传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转变为“教师坐班,学生走班”, 更多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与自由,凸显了教室文化的丰富与多元。
3.建立儿童自主开发课程机制,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参与者,更多时候也是创造者。“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建立教师课程开发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重要的个体——学生。尤其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和选修课程的开发上,更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给学生创造课程的时空。现阶段的课程统整主要是在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以及教师的合作中研究、实践。而课程统整的最终目标让学生自己去统整。
4.建模儿童选课走班课程范式,推进课程科学实施
“选课走班”是一条不断解放儿童,放飞心灵,提升生命质量的最佳路径。为祛除由功利性哲学的“控制”所滋生的异化和病态现象,我们确立了以“自主成长”为核心的课程研究与构建工作,力求通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探索与构建“选课走班”的课程范式。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顶层设计、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的策略。基于这样的考虑,目前学校还保留“行政班”,“选课走班”是在“行政班”与“学科教室”高度融合的情况下统筹部署,围绕“不同学习项目走班、兴趣倾向走班、分层教学走班”等方式,有序开展。
五、成效与影响
通过“全生命”教育来实现“全人”的培养。“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践行了“全生命”教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对“全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自主成长”课程自从实施以来,有力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及促进了人的成长。首先,“自主成长”课堂教学范式实现了“四个打破”,即课程界限、班级界限、传统课堂界限、板块界限的打破;其次,“自主成长”课程构建,让教师一直行走在课堂(课程)改革的前沿。第三,“自主成长”课程的实施,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个性需要。此外,我校相继制定并出台了《“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选课走班实施方案》《“选课走班”课程范式的探索与实践》等方案,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2013年被评为市“学生社团先进集体”。2014年,我校对“选课走班”又进行了深入的校本探索与实践,成功承办连云港市小学教学工作现场会,对于进一步推动课程结构变革,建立统整实施课程策略,加强选课走班、学科教室、课程基地、全课程、数字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与实施,追寻释放师生潜能的教育,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江苏教育报》等媒体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给课改一个有效的行走方式——选课走班》中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及特色建设等进行了宣传与报道。
六、几点建议
课程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只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一种学校课程的文化实施与精神相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
一是课程设计要适情开拓。学校的课程设计要“适情”,这里的“情”,指学情、情景、情境……即一方面要根据不同需要而设计,如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创造课程资源,让学生可以获得兴趣的激发和发展境界的提高。
二是课程实施要适性开展。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无论是我们所开发设计的课程项目,还是全方位实践“选课走班”,都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发展需要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使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三是课程推进要适度开掘。课程推进中自然涉及课程的编制(包括课时安排)、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所以,基于儿童成长的课程建设还需要在解决评价、课程分配等方面进行适度的开发与挖掘,并慢慢理清、理顺它们之间的关联,一步一步前行,不断地去实践与探索。
四是课程项目要适量开发。作为一所学校,究竟要开发多少门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当然,课程越多越好,因为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就越多。为每一个学生都量身定制一门课程,这是愿景。我们要有“开发一门就要成功一门”的课程信念。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成为“最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