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武海盗时代的“新安全观”

2015-04-14何亚非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反导核武器

何亚非

前苏联垮台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然而,当今世界的战略安全环境却趋于复杂,风险增加,尤其是核武器及其技术的扩散,使得“冷战”时期“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战略均衡被打破。引用《经济学人》评论的话,世界进入了“核武器海盗时代”。意思是说,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增多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降低了、风险和可能性增大了,世界更不安全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核武器再次成为各国追求的“终极武器”

《核不扩散条约》(NPT)是全球核武器控制和防止核武器及其技术扩散的“圣经”,全世界180多个国家签署加入。NPT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各国共享核技术非军事化,即和平利用核能的好处;二是非核武器国家承诺不成为核武器国家;三是核武器国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承诺进行核裁军。五大国都是NPT成员,而且还是NPT法定的有核武器国家。伊朗依然在“组织内”,朝鲜已经退出NPT。

2008年,在基辛格、安南等世界名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全球零核”组织,呼吁实现全球无核武器化。150个NPT成员还倡议,依据国际人道主义法禁止核武器,因核大国反应冷淡而不了了之。现在大家都寄希望于今年4月底NPT第9次缔约国审议大会来推动核裁军进程,但在美俄因乌克兰危机重返“冷战”的背景下,恐难有积极成果,“零核”梦已经破灭。

核裁军理想虽好,但是形势比人强,现在核武器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拥有核武器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核武器水平水涨船高,各国化费在核武器及其更新换代上的支出越来越多。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瑞典研究机构的数字,目前有关国家核弹头总数分别为:美国4764枚;俄罗斯4300;法国300;英国225;中国250;巴基斯坦120;印度110;以色列80;朝鲜10。这些大多是估计数,准确数字尚难知晓。美俄是核武库的“大块头”,当然已经比冷战时期的“峰值”大大减少了。从五大国核武器经费看,美国依然遥遥领先,今后10年将花费3480亿美元对核武库更新换代。俄罗斯2007年以来增加军费开支,其三分之一军费用于核武器。英国即将对自己的核武库进行现代化,法国已经完成过半。中国也在努力建造核潜艇和改进机动远程导弹的能力,以增强“第二次核打击”能力。

国际核军备控制“失速”

“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亮点”是核武器竞赛,看谁的战略核弹头多,谁的核武器当量大。然而,正是因为双方拥有巨大核武库,“确保相互摧毁”(MAD)理论一直在两国核战略中占主导地位。结果是谁也“不敢动”,担心“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核武器及其技术的扩散使得MAD理论失去存在的基础,各国尤其是非国家行为体对核武效力的理解不同,致使核武器理论成了“猜谜语”游戏。谁也不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核武器。核威慑对“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组织”有任何作用吗?

与此同时,美国超强的常规武器打击能力,使传统意义的核威胁失去作用,迫使人们重新考虑新时期的核战略,包括“首先使用”和“战术核武器使用”问题。美国正在部署的“全球打击平台”最令人担忧。在理论上,这一平台一旦部署完成,美国可以用常规武器在一小时内精确打击全球任何目标。如此一来,核武器的战略威慑功能和作用将大为削弱。一旦有战事,使用核武器的“冲动”就难以遏制。

世界进入“新核时代”或“核武器海盗时代”是形势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战后确立、以NPT和美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为基石的核军备控制体系,基础受到严重动摇。许多在“冷战”时期行之有效的遏制和克制因素要么失去效力,要么已经过时。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去普遍接受的“全球战略稳定”对各国安全的必要性慢慢不被认可,或者说其内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界定;二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相互保证”的双边协议如今无人问津;三是拥有核威慑所必需的“第二次打击能力”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四是核武器控制体系和机制逐步弱化,使得使用核武器门槛降低、核武落入非国家行为体的可能性增大。

核裁军目标成为“海市蜃楼”

地缘政治矛盾激化使核不扩散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集中表现在伊朗和朝鲜核问题久拖不决,使中东和东亚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紧张局势反过来又影响核问题的妥善解决。中东的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东亚的日本与韩国都利用伊、朝核问题觊觎核武器。乌云密布中有“一线阳光”,伊朗核问题近来有进展,美伊谈判进入关键时刻,三月底6国加欧盟(6+1)与伊朗达成初步框架协议的限期临近。谈判的核心是冻结伊朗铀浓缩能力,包括规定离心机数量,以确保伊朗离掌握核武器至少要有一年时间。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陷入僵局已经很久,目前看重新启动可能性不大。印度与巴基斯坦地缘竞争激烈,偶发核战争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地缘政治另一重要变数是美国及其盟友大力提升战略反导能力,完善反导体系的全球布局,执意在欧洲和东亚部署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反导系统,对全球核均势构成严重威胁。美国在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反导系统将分别于今年和2018年部署到位。美在日本和韩国配备X波段雷达和“萨德”(THAAD)中程反导系统,并与日、韩分享情报,使东亚反导系统初具规模。美在中东欧和东亚部署反导系统表面上是为了应对伊朗和朝鲜的导弹威胁,其实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是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俄、中已明确表示反对,强调美这样做将打破核战略均势,迫使俄、中重新考虑其核能力和核战略。到头来美国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损害自己的战略利益。但是美国显然对此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

就东亚而言,日本死心塌地追随美国,与中国对抗,对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并无好处。一定要“一条路走到黑”,中国也拦不住。韩国与中国关系密切,与日本完全不同,应充分考虑中国战略安全利益。“萨德”系统主要是美国有需要。韩国要明白,防止近在咫尺的“朝鲜威胁”,“萨德”系统是“杀鸡用牛刀”,与保障韩国安全没什么关系。韩国为维护自身安全而维持美韩同盟,中国不难理解。如以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为代价去“讨好”美国,就越过了中国的底线。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对于构成中国军事打击能力“脊梁”的中程和远程导弹,就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例如中国的反航母弹道导弹东风-21D型,潜射导弹巨浪-2型等。中国在反导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明确,这有利于韩国做出正确的抉择。

值得关注的是,美军在军费削减的情况下,仍坚持发射预警能力更强的新型天基红外系统(SBIRS),以全天候监视全球地面导弹发射情况。该系统能在一分钟内将导弹发射数据传给战区部队,精度小于1公里,且新卫星能同时探测多区域、跟踪多个目标。预警能力很强。

美国除了打造天基导弹预警系统外,还不断强化地面雷达探测系统,以形成全面、无缝覆盖。迄今为止,美国的地面雷达探测系统共有85个雷达站,其中绕美国本土的47个、加拿大东西部21个、阿拉斯加11个、夏威夷6个。通常情况下,各监视雷达站有3部雷达,远程监视、远程航路监视、测高雷达各一部,构成立体交叉的监视范围。

图为英国苏格兰附近水域拍摄的英国皇家海军最先进的核潜艇“机敏号”航行时的资料照片。图/新华

“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安全观”

是核不扩散的核心。

美俄2010年达成《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承诺将各自部署的战略核弹头限定在1550枚,但是乌克兰危机“风声鹤唳”,美俄“新冷战”愈演愈烈,双方远程战略轰炸机实弹巡航的演习有增无减,核弹头限额一事早已被双方抛在脑后。美俄在这方面还是要带头,维护核裁军势头。这既可以在两国间建立信任,又可以对全球战略安全发挥推动作用。

全球安全治理涉及各国的安全,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人“不安全”的基础上,如果不是无知,就是幼稚。真正的全球安全必须建立在大国协商一致、合作安全的基础之上。中国提倡“新安全观”,其核心是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安全。这是对全球安全治理做出的理论贡献。任何有利于全球安全的措施和建议,我们都支持;任何有损各国安全的言行,我们都反对。

目前困扰和破坏核不扩散体系的挑战不少,首当其冲的是伊朗和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谈判正在艰苦地“爬坡”,打通“最后一公里”。朝核问题则是原地踏步,甚至往后退。这都需要大国和地区国家拿出勇气和智慧,力争拿出好的解决方案。中国应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方案。

今年4月底的《核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是很好的契机,条约缔约国占了世界绝大多数,没有理由不做出最大的努力,巩固以《核不扩散条约》为基石的国际不扩散体系,在条约三大支柱上同时做出努力,并借机推动伊朗和朝鲜半岛核谈判取得进展。

习近平主席关于共同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就是以中国“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思想为根本出发点,考虑了全球安全格局变化,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大国对全球安全负有特殊责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责任已写入《联合国宪章》。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国重温历史,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责任重大。

猜你喜欢

反导核武器
打造反导坚盾考验哪些能力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俄将用最新反导系统保卫莫斯科
瑞典智库:全球现有1.63万件核武器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