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的狂欢——新传播环境中街拍现象的视觉文化解读

2015-04-14陈贞旭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时尚文化

陈贞旭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街拍,这种最早起源于欧美时尚杂志的摄影形式,以其鲜明的视觉文化特性在中国的各大城市迅速扎根繁衍,并逐渐衍生成为一种新的都市文化现象。时尚是视觉文化,电子文化也是视觉文化,街拍成就了两者最完美的融合,然而作为一种传播时尚文化的影像媒介,它也兼具了时尚圈不走寻常路的一贯作风——诞生于传统媒体,因新媒体重获新生:从影像的传播媒介来看,纸质杂志的地位逐步被互联网媒体、电子杂志和诸如APP的手机应用软件所取代,只要是以视觉表现为主的信息载体中都能看到街拍的踪影。正如罗尔所说的那样,传媒技术进入不同的文化区域,扩展了那里已经存在的独具特色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风格,也挑战和改变那里的文化根基。媒介的革新势必会延展一些意识形态观念,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新传播环境的形成,信息及隐藏其背后文化内涵所触及的广度和深度也会随之扩展开来。然而以摄影为首的形象表征系统同样承载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它的变革及其使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技术媒介和其图像符号背后释放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反作用力。

一、都市时尚权力的重构

这是一个全民娱乐,全城皆拍的新时代,同为机械复制技术产物的时尚和摄影纷纷走出灵韵的包裹,真正成为了缔造大众文化的利器。时尚的话语权不再只是由那些上层阶级操纵,可以说传统的时尚文化正在经历一场权力的重构,这一点在风靡的街拍现象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一台相机,一双具有时尚敏锐度的眼睛和一台电脑,昔日被成为“城市浪荡子”的人就摇身一变成为了街拍摄影师;而镜头对准的时尚达人除了走下T台的模特,生活状态的名人明星,还有隐藏在都市街头的平民潮人们;而街拍的无孔不入更体现在它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数字化技术整合了诸多媒介的特质,使图像制作传输和传授更为简单便捷,网络上各种时尚论坛社区,街拍网站,各大时尚杂志的固定街拍版块,专业街拍杂志,还有刚刚基于ipad客户端出现的APP应用程序商店等是街拍影像呈现的直观平台,而早期时尚趋势的流行发布则多通过上层人士直接的着装展示和有限媒体的传播,受众群单一且只是被动的模仿,至此时尚得到了传播但也意味着此轮时尚的即将终结,因为时尚追求个性和区别身份的特质决定了较高阶级会很快地放弃这一时尚,转向新的时尚。

整个传播流程中,受众跟时尚生产者之间没有互动与交流,仅有的反馈即贵族阶级带来的模仿效应,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几乎主导了整个时尚文化的传播,受众也无法参与进信息的选取制作,而街拍文化的受众多为爱好时尚的年青人,他们有从事时尚相关职业的专业人士,也有追求时尚获取身份认同的中产阶级和精英人士,受众群体分布的阶层也且更多样,并且新媒体的交互性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平民阶级的时尚也能反过来影响时尚生产者,“把美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①可以说,街拍的传播机制无不透露着时尚文化权力的全面解构,因后现代性相对于现代性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中央集权化的解构,文化权力中心的消解势必会对向下扩散的文化传播活动带来深远影响,但这并不意外着时尚文化权力的消失,因为时尚文化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恰是这种矛盾的张力促成了一个文化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还必须存在一个从高到低的权力实施才能实现时尚文化的传播。再者时尚文化中的权力属于“三向度的权力观”,即有权者通过权力来塑造人们的观念、认识和喜好,使他们接受在既有秩序中的地位,②这种权力并不等同于社会身份所赋予的政治权力,并不是说上层阶级更有特权就必定掌握时尚文化的权力,现如今的时尚王国里只有对美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决定其权力的大小,就像因为街拍迅速蹿红的那些“it girl”们,大多只是会穿衣服的平民百姓,而社会身份的平凡也不阻碍其成为名牌设计师眼中的灵感muse。因此,街拍现象背后的时尚权力主体只是更为分散和广博化而已,时尚的话语权也不局限于某几个人某些群体,而是掌握在更多矗立起来的时尚新标杆的手里。

二、都市差异化的消解

任意打开一个街拍网站,我们都会发现这些不计其数的照片大都以同样的视觉形式加以呈现:多为街道为背景,没有室内布景;人物动作单一,大多为站立,面部表情随意且略显呆板;中近景全身照最为普遍,人物居于画面中心,对焦在身体,着重突出衣着的细节、层次感和色彩感,弱化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拍摄多为自然光源下拍摄,抓拍或是摆拍,后期处理也多为简单的色彩处理,并不会做类似于艺术摄影的大幅度修饰;如果按照摄影类别划分,单张看更偏向于纪实风格,着重记录时装而非表达某种情感,如果按组看的话就颇具类型摄影的意味。以布尔迪厄的社会学观点来看,“时尚说穿了乃是一种解码活动,是以一种寻找知音的过程,它要求时尚的追逐着必须有理解和掌握时尚的符号意义的能力”。③那么这些图像信息简明且令人一目了然,影像的叙事风格单一且极具形式感,或许就正是为了时尚的普及化及大众化做的准备,毕竟街拍的受众群广泛,要保证解码的顺利实现就必须使用简单化的符号进行编码。因此街拍影像在直观上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形式的差异不大,几近统一。既然外观已经呈现出来差异的淡化,那么对应在影像符号背后的时尚文化也应该会有相应的表征。

首先,是城市景观差异化的消解。数字媒体的全球覆盖和信息更新同步进一步推动了时尚文化的全球化,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分享同样的时尚信息,自然会在文化的建构上产生一致性,于是无论肤色种族和生活的国家环境,镜头前的时尚人士都穿着风格大同小异毫无地域特色的时髦服装,北欧的毛衣提花纹不一定非要出现在斯德哥尔摩的街拍中,同样地中海风情的海军条纹衫也会出现在上海的街拍中。“服饰符码变得更加灵活,穿着也就不再作为社会身份的固定指示物,致使现代时尚充满了身份的模糊性”。⑤而街拍中城市景观的表征除了服饰,就是作为背景的城市建筑街道。正所谓,“在现代的城市中,一个人所处的地方比她或他的穿着更有意义,外表秩序的首要性被空间的主题取而代之仍然是一个凭借观看就可以了解人的视觉现象”。⑥为了彰显街拍的时尚品味,背景的选择一般是干净建筑风格鲜明的街道或时尚人士聚集的商业时尚场地,这些城市景观的趋同也造成了街拍中城市空间地方感的消失。如果说思考景观意味着考虑一个地区及那个地区所呈现的外观失如何被赋予意义的,那么街拍中城市景观的同质化也削弱了时尚文化的意义和深度。其次,当属时尚个体性别差异的消解。性别差异是与文化定义和互动实践的作用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性别差异得益于文化氛围的建构而非生理解剖学上的本质化认定。比如那些过于重视外表修饰的男性很可能被认为有女人气,因为女性更重外观,擅于利用她们的外表。而在街拍中,这种现象格外明显,那些时髦的男士多衣着格外精致,富有个性并注重细节的修饰,服饰的色彩和风格运用也很大胆,一洗传统男士黑白灰的古板印象。作为时尚主体的女性,在衣着和身体形态上也日趋中性化,这恰恰迎合了时尚流行趋势中所不断强调的复古风,中性化风格。当然这种风格不能排除有宣扬所谓女权主义的嫌疑,但这确实是对传统观念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的颠覆,让后现代主义的性格暧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都市视觉消费的催生

“街拍作为一种以拍摄照片与发布照片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形态,其反映的是消费时代对图像等视觉文化的迷恋”。⑦正是这种受众的迷恋使众多的企业和商家发现了其中暗含的巨大商机,纷纷利用街拍作为宣传的手段,仅从街拍传播流程的传播渠道和反馈环节来看,无不弥漫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像淘宝商家大多会采用名人街拍图片来演示商品的效果,以激发观者的想象和模仿欲,进而赚得销量;各大时尚杂志不仅每期都会刊登街拍主题,甚至还会举办相关活动,评选时尚街拍塑造出的意见领袖,进而拉近与普通受众的距离,扩大杂志的受众群覆盖面;在时尚社区论坛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街拍图片更新,随之而来的除了不断攀升的点击率还有某某名人穿过的衣服或是某种款式衣服的脱销等等。

可以说消费时尚本身就是一种炫耀性的消费行为,它不限于对使用价值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对商品符号性“展示价值”的实现。追求时尚展示时尚的动机就是表明身份品味彰显自身价值,街拍给了这种炫耀一个最佳的平台,并且在潜意识中加深了人们对于形象建构身份的认同。正因如此,平民化的街拍优势就在于,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向公众传达出一种观念:拥有这些商品也能获得同名人、意见领袖一样的生活品味和身份认同,重要的是这种身份的扮演跨度并不大。继而引发的模仿行为不仅说明时尚文化传播的到位,同时也将物质性的消费转化为视觉系的消费,进而形成消费模仿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街拍的交互性也让时尚消费的操纵者从模仿效应和媒介信息反馈中能够轻而易举的洞察到受众对于所需商品的喜好和要求,使更多符合大众口味的时尚商品问世,拉到新一轮的消费浪潮。因此可以说街拍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原本高不可攀的时尚消费行为,这种由各类商品或服务形象充当活动媒介,消费者通过视觉展开的消费活动,就是所谓的视觉消费。然而这反过来也使当今的时尚消费行为越来越依赖于街拍提供的视觉影像了,“有图有真相”,网购没有实物图就不能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一些一线的奢侈品牌也大胆试水街拍这样的平民化宣传,像今年Burberry就通过官方网站在全球范围内网民征集阐述自己的Burberry风衣故事的街拍照片,Burberry希望通过一种更有趣的方式吸引各个年龄的人对具有95年历史的Burberry经典风衣的兴趣,从而刺激购买。这个网络互动项目的确是让这个百年经典款式重新焕发了年轻,时髦的新形象,让消费者可以真正参与到有趣的活动中来,并且获得了网站突破性的点击率,为品牌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度。可见这种依赖性最终仍会带来更多的时尚消费行为,如此一来街拍便以其直观形象的视觉影响力,平民时尚的亲和力和传受双方的交互力让视觉消费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并且使“景象即商品”的景观社会图景更为清晰。

总之,街拍现象的文化解读免不了诸多后现代主义的关键词,无论是图像的复制,时尚的模仿,时尚话语权的中心解构,性别差异的模糊,空间地点感的消失还是视觉消费膨胀带来的商业主义,都无不在向我们张扬着一种后现代文化的狂欢状态,或许我们无法阻挡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但完全可以通过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和批判,找到若干解决尖锐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而这才是我们研究现象解读本质的意义之所在吧。

注 释:

①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

②[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7.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3.

④[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92.

⑤⑥[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401

⑦李琦、杨时梅.时尚·亚文化·奇观—对街拍现象的文化解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

[1]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

[2]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232.

[3][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7-401.

猜你喜欢

时尚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时尚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