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源词通俗化方式探析
2015-04-14邵丽丽
邵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佛源词通俗化方式探析
邵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随着汉译佛经逐渐流行,大量的佛教词语流入本土的汉语词汇中,随之通俗化,变成俗语词。本文主要探讨了佛教典籍中的词语通俗化的四种方式,分别为外来词借入,古语词赋新义,佛教术语与俗语的相互转化,造新词。并且又下分小类进行具体的阐述。在汉语词汇形成的过程中,佛教词语的融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外来词;古语词;术语;俗语;造新词
一、外来词借入
外来词借入的方式可分为四种: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以及音译后加汉语语素,外来词的借入是佛教词语通俗化为汉语俗语的前提。首先,最早也最为实用的方式便是音译,即是照着外来词用汉语同音字对译过来,如,‘佛’,梵语Buddha的译音,或译为‘浮屠’、‘勃驮’等。再如“僧”、“弥勒”、“摩罗”等。其次,意译即根据外来词的意义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来翻译,如“勇猛精进”一词,“精进”梵语Virya的意译,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后泛指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再如“烦恼(Klesa)”,“行者(Yogin)”,“地狱(naraka)”等。再次,将一个外来词,一部分音译,一部分意译,即音译兼意译的方式。如“禅定”,是由“禅”梵语dhya^na的音译与“定”梵语suma^dhi的意译组合而成的。此外还有“忏悔”,“比丘众”,“梵行”等,这类词不仅保留了佛教的原滋原味,又很巧妙的融入了汉语词汇。最后,还有音译加汉语语素的方式。如“尼姑”,“尼”梵bhiks!un的音译,加上汉语语素“姑”,所以,用“尼姑”表示女僧。再如“佛骨”,“禅学”,“佛门”等皆是。
二、古语词赋新义
古语词即是“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①在我们的现代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很明显的佛教典籍中的词语,被赋予了新意,在原有的意义上增加了新的义项,使其词义扩大。如“菩萨”,原为“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②“菩萨”一词被广泛的应用于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除了其本义外,有新增一个义项,即“比喻心肠慈善的人。”③再如“三昧”,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正定”,现又新增了“奥妙;诀窍”和“三昧真火”两义。还有“魔”梵文音译,“魔罗”的略称,现新增“恶魔”、“邪恶势力”、“迷恋某事物的人”等义项。
三、佛教术语与俗语的相互转化
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用以表示严格规定的意义的专门用语。”④而佛教术语,就是佛教这一领域中所使用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专门用语。俗语,即是各个时期在群众口中流传、结构相对定型通俗的语言单位。
1、佛教术语转化为俗语
这部分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通俗化为俗语后意义与原意有了一定的差别。如“吉祥”,梵语Sri,音译作室利、师利,又称为吉羊;“如意”,梵语阿那律Aniruddha的音译,即爪杖。“吉祥”与“如意”的复合词,谓诸事吉利顺遂,后通俗化为俗语,失去了佛教词语的色彩。“宿世因缘”,“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为‘宿世因缘’”⑤后通俗化为俗语,用以形容夫妇情分、人际交往等缘分不浅。此外还有“飞针走线”,“摩登”等。其次,这些俗语兼为另一领域的术语。如“世界”,梵语loka-dha^tu,犹言宇宙,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⑤而今,“世界”变成了一个只表空间不表时间的偏义复词。同时,“世界”也是哲学领域一个用来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③的术语。“因果”,“真理”等都属此类词。
2、俗语转化为佛教术语,又转化为俗语
有一类词原本属于我们的日常俗语,由于其被佛教典籍吸收利用,被赋予了新义成为佛教术语。后随汉译佛经的传播,这部分词语又以新的面貌又融入了汉语词汇,再次转化为俗语。如“铁树”即“苏铁”,本是一种常绿乔木,后被佛教典籍吸收赋予新义,如“《五灯元会·焦山师体禅师》中‘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④随着汉译佛经的流行,“铁树开花”以新的面貌进入汉语词汇,成为俗语,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或非常罕见的事物。再如“弹指”一词,原是印度的一种习俗。后在多部佛教典籍中出现,而今用“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此外,“泥牛入海”、“水涨船高”等皆属此类。
四、造新词
汉译佛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佛教词语,有的直接被我们吸收利用,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而有则是在原词的基础上添加了语素,即利用佛教词语造新词。如“苦口婆心”一词,“婆心”即“老婆心”,源于禅门。后以“婆心”指仁慈之心。今变为“苦口婆心”,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三生有幸”一词,“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今用以形容极难得的好运气。还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等皆属此类。
此外,还有一种方式,即人们根据佛教典籍中的情节或故事,造出既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又符合日常交际的词语。如“天女散花”,本源自《维摩经·观众生品》,讲的是天女以天华散诸菩萨及大弟子等的故事。后多以“天女散花”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如“盲人摸象”本源自《大般涅槃经》中,大王让众盲摸象的故事,每个人摸的地方不同对象的认识就不同。后用“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再另还有一些,如“引火烧身”、“心猿意马”“顽石点头”等等。
五、结论
汉译佛经传入中国,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更是为我们翻译外来典籍,丰富汉语词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也冲击了汉语词汇的内部结构,为汉语词汇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以更多新的形式创造出新词。其实,对汉译佛经的研究不仅对汉语词汇,而且在研究文字,训诂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此外,有一些佛教典籍中以哲理故事对为人处事方面也有很可取的教育意义。所以,随着对汉译佛经研究的加深,我们将会挖掘出更多更有用的资源。
注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61.
②佛学大辞典V2.2.2(电子版2006).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10.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85.
④汉典http://www.zdic.net/c/f/77/120509.htm.
④汉典http://www.zdic.net/c/1/156/341312.htm.
⑤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M].上海:中西书局, 2013:68.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M].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2006.
[3]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邹华清.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5]汉典http://www.zdic.net/c/1/156/341311.htm.
[6]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M].上海:中西书局, 2013.
[7]高列过.成语佛源举例[J].语文学刊,2007,(7).
[8]朴洪艳.试论汉语佛源俗语的特点[J].宗教知识,2008,(1).
[9]任利霞.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0,(9).
[10]宋海燕.现代汉语佛源词汇探析[J].语文学刊,2008,(9).
[11]温端政.“中国俗语大全”前言[J].语文研究,2004,(2).
B222
A
1008-7508(2015)09-0143-02
2015-04-21
邵丽丽(1991-),女,辽宁兴城人,辽宁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