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曲《回家的路》的篇章语言学分析

2015-04-14曹红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信息性可接受性接受者

曹红伟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歌曲《回家的路》的篇章语言学分析

曹红伟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歌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中的必需品,由此,以歌词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方兴未艾。他们主要是从文学、修辞学以及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以篇章语言学为基点对歌词进行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拟运用篇章语言学家Deaugrander和Dressler的篇章的七条标准逐条分析2015年央视春晚歌曲《回家的路》,以期证明这一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使人们更好地欣赏歌曲《回家的路》的艺术价值。

《回家的路》;篇章的七条标准;篇章语言学

一、引言

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也可以叫作“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它是一门迄今为止具有50多年历史的新兴的学科。形式主义语言学派认为,一连串句子的组合就是语篇,它的语言单位大于句子;而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句子是一个语法单位,而语篇则是一个语义单位或交际单位,语篇与句子有着本质的区别(黄国文,2005)。歌曲《回家的路》就属于一个语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歌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中的必需品,由此,以歌词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是方兴未艾。他们主要是从文学、修辞学以及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以篇章语言学为基点对歌词进行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拟运用篇章语言学家Deaugrander和Dressler的篇章的七条标准来逐条分析2015年央视春晚歌曲《回家的路》,以期证明这一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使人们更好地欣赏歌曲《回家的路》的艺术价值。

二、篇章语言学的七条标准

篇章的七条标准,即衔接(cohen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篇章语言学家Deaugrander和Dressler于1981年在他们合著的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中提出的。从此,人们对语篇进行研究就有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支撑。

衔接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最早是由Halliday于 1962年在其著作 Cohesion in English中提出的。Halliday&Hasan(1976)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这两个部分就存在着衔接关系”。[1]而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10)认为,“衔接是指“表层篇章”的成分之间有顺序的相互联系的方法,表层篇章就是我们实际听到或看到的词语”。在语篇创作上,常常使用指称、省略、替代、逻辑连接等语法手段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等实现语篇的连贯。同构、同义、反义、上下义和搭配等手段统归属于词汇衔接。根据这样的划分,胡壮麟(1994)、徐立新(2000)等则认为语音上的衔接也应归属于衔接手段中,比如押韵等。但是,语音手段的运作机制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是大相径庭的。翁颖萍(2013)则认为语音手段是从听觉上来说,它对语篇外在的衔接,不是语篇内部的语义关系上的衔接。

Beaugrande&Dressler(1981:84)认为连贯是将meaning用于篇章,最终使之成为有sense的心理操作的过程。

意图性把焦点放在篇章创作者的态度上。Beaugrande& Dressler(1981:14-18)认为,意图性是指一系列事件应当构成一个用以满足创作者意图的衔接和连贯的篇章,比如传播知识或达到计划中的具体目的。

可接受性把焦点放在篇章接受者的态度上。Beaugrande &Dressle认为可接受性是指一连串事件应构成一个对接受者有用或与之相关的衔接、连贯的篇章,如获得知识或在计划中提供合作。总而言之,篇章接受者会利用自身的各种语言知识(如词汇、句法等语法知识)、世界知识(如情景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过类似的经验或体验)等体会生产者的意图,从而作出他们认为正确、合意的理解。

信息性是指篇章的信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超越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换言之,指篇章中的事件是预料之中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或不明确的。篇章创作者经常考虑接受者在篇章的可接受性方面的态度和情况,信息性高的篇章或事件比那些信息性低的篇章或事件更难理解、难处理,但是它们却更有趣;对于信息性过低的篇章或事件,读者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不能理解或接受。

情景性是指将篇章意义与事件情景关联起来的因素,篇章本身、篇章实际发生时的环境和场景、篇章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共有知识等都是情景性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接受者很容易对篇章或事件作出合适的解读或处理。

互文性是指对一个篇章的运用和理解要依赖对已接触过的一些篇章、背景知识、文化语境特征的了解和认识。

三、篇章语言学对《回家的路》的歌词的分析

王寅(2009)指出,歌词也属于语篇,与其他语篇类型一样,需要满足篇章的七条标准。下面我们就以篇章语言学的七条标准为基点来逐条分析歌曲《回家的路》的歌词,以期证明这一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使人们更好地欣赏该歌曲的艺术价值。限于篇幅,歌词详见百度。

1、衔接和连贯

如前所述,语篇的衔接应包括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语音衔接等衔接手段。下面我们将从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语音衔接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回家的路》歌词中的衔接和连贯。

(1)语音衔接

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首歌曲内部最明显的是押后韵,属于语音衔接手段。每句歌词的结尾音都是[u],如:路、暑、途、哭、五、富、足、福、母、诉、处、独、扶、服、雾、数、伏、度、楚、土、步等,押[u]让歌曲本身的演绎像是低低的诉说人们的过往、经历和思乡之情,使该歌词听起来悦耳,增加了语篇的美学价值。

(2)语法衔接

《回家的路》全使用的是简单的无主语的句子,这应该是歌词本身要受歌曲音律和节奏的影响,所以,在语法衔接手段方面,省略体现在该歌词语篇中。

省略是将句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分省去,不影响语义表达,听者完全能领会说话者的意图。省略的使用既可以减少语篇的冗余信息,又可以使语言在语篇中显得凝练、紧凑。如“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说一说羞涩开口的倾诉”,“脱下那一层层的戏服”,“数一数一年快乐的次数...”,“数一数岁月流走的速度...”,“吹开心中的雾”,“拍一拍肩上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均是无主语的简单句子,省略了主语“我(们)/你(们)”。

(3)词汇衔接

经过分析,作者发现该歌词主要采用了同构和反义等词汇衔接手段。

①同构

同构也属于词汇衔接的一种衔接手段,它与修辞学中的排比很相似,但是,在范围上它却比一般的排比要广的多。同构的衔接方式主要由重复、添加、交替和拼合来体现。其中的重复和交替两种方式一直是最备受歌词的“青睐”的两种手段。该歌词主要体现的是重复和交替。

重复是指相同的结构、相同的词汇出现在语篇的句子中,以此达到强调的目的,从而突出语篇的中心思想或主题。交替是指在不改变句子的原结构或句子中基本词语的情况下,用相同词性的词语置换原结构中的某一词语。经过分析发现该歌词语篇中最明显的是开头词语的重复,如“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数一数一年快乐的次数...”,“数一数岁月流走的速度...”中都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数一数”;还重复使用了“多少”和“什么”。这些词语的重复使用给人在感情上产生一种递进的感觉,歌曲中透着人们思考和细数自己生命的过往和思念亲人的情绪。“回家的路”在每一小节开头都有重复出现,突出“回家”是整个歌曲语篇的基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此外,该歌词的第三小节中的每一句与第七小节的每一句重复;第四与第八小节重复。这些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旋律深情,烘托浓浓的归乡思乡情愫,强调了家的温暖,以最简单、白描的歌词迎合了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们的心,完美契合了羊年春晚“家和万事兴”的主题,使该歌词具有很高的连贯性。

交替的使用体现在第一节“多少的笑,多少的哭”中。它们有着相同的句子结构,用动词“哭”置换前句中的动词“笑”,体现出了衔接;还有在第五节中“什么是贫,什么是富”也是使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用形容词“富”置换前句中的形容词“贫”。

②反义词

反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指意义相反的词语。在该歌词中,“寒”与“暑”,“笑”与“哭”,“胜”与“负”,“起”与“伏”,“贫”与“富”等反义词的使用,给人一种对过往进行对比的感觉,把人们那种复杂的情感、复杂的经历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反义词语的同时出现不仅揭示生活中矛盾和对立的关系,而且音节整齐匀称,给人以对称、和谐的形式美感。

2、可接受性和意图性

篇章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受众的可接受性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篇章质量的好坏是可接受性研究的目的。篇章的质量也提醒创作者在创造得体、合适的篇章时要注意接受者的参与。如果我们对一个没有学过英语的人朗诵英语美文,试图让其欣赏,这样他肯定接收不了,因为他没有能力欣赏。所以,篇章创作者在确定其创作意图、生产篇章的过程中,就要对接受者的知识状态、情感状态、社会状态等进预测。然后,接受者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状态以及当时的情景推导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只有这样,篇章才能取得最佳的欣赏效果。

窗体底端

歌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抒情。为全球华人和那些走失、渴望回家的人创作一首代表思乡的歌曲是刘德华多年来的心愿。所以,这首歌在2015年春运这一天正式发布,在大年三十,刘德华带着它在央视春晚与大家见面。刘德华在创作这首歌时的意图很明确,他也对常年在外打拼的人们、在外求学的学子的情感状态和社会状态进行了预测,恰逢春节这样一个大家团员的日子,人们在听到这首歌时很容易感同身受。他用简单却饱含深意的文字应时应景地描绘出中国人在这样的节日,想要“回家过年”的集体情绪。羊年春晚剧组将它作为羊年春晚的预热宣传曲,契合了今年春晚“家和万事兴”的主题,所以也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被听众接受。

3、信息性

篇章的信息性,从篇章的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则会影响篇章文体的效果;但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它会影响接受的兴趣,所以,篇章信息性的适宜度与接受者的身份、接受目的、情感状态、知识状态等有关。纵观歌曲《回家的路》,刘德华正是考虑到了接受者的身份和情感状态,他用简单、白描的文字,没有过多夸张的设计,围绕“回家”这一主题,展开描写,让人一听就能够理解,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语篇信息性并不高,但简单、白描的文字渗透着浓浓的思乡情愫,让人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明白歌词背后蕴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4、情境性

《回家的路》的创作是刘德华多年来的心愿,他去年曾主演电影《失孤》,在电影拍摄期间,曾风尘仆仆走访过许多城市,对常年流离在外、渴望回家、思念家人有很深的感触,所以,他能够写下这首温暖人心、令人感同身受的歌曲。这首歌又是伴随着2015年春运大幕的开启提前公布在网上,作为羊年春晚的预热宣传曲,陪伴回家过年的人们踏上回家的路。春节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日子,这首歌应景地描绘出中国人在这样的节日,想要“回家过年”和思乡的人的集体情绪。

5、互文性

情景性是互文性的前提,如果忽视先前遇到的篇章、或自身缺乏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互文性将无法成立。《回家的路》的歌词在语音上从一开始到结尾都押[u],使声音和谐优美,又能使人享受到音乐的节奏美和读音上的互文美感。押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呈现出了广阔的互文空间,备受接受者的青睐。

又如,在该歌词中,有多处“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这样的用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了互文关系,使听者听起来悦耳动听,还能唤听者丰富的互文联想。《回家的路》的歌词按照这样的韵律、节奏形式行文,接受者可凭借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及其先前对篇章的认知来完成对篇章的正确理解。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以Deaugrander&Dressler构建的篇章语言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分别从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等方面对《回家的路》的歌词语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以上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该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能够使人们更好地欣赏该歌词语篇的艺术价值。

[1]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Beaugrande&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 1981.

[3]王寅.功能分析的新视角――以歌词分析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9).

[4]翁颖萍.从歌词看语篇的外在衔接手段[J].当代修辞学,2013,(5).

H052

A

1008-7508(2015)09-0138-03

2015-07-21

曹红伟(1988-),女,河南社旗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信息性可接受性接受者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评《好人难寻》屠珍译本中的得与失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验子”案的法律解释分析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
报纸新闻与广播新闻信息密度的对比分析
判决书叙事修辞的可接受性分析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
篇章的信息解读对意象派诗歌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