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足球在古代中国
2015-04-14彭华
彭 华
(四川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4)
蹴鞠:足球在古代中国
彭 华
(四川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4)
足球(古人称之为“蹴鞠”)起源于古代中国,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无疑早于战国。足球运动发展于两汉,鼎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转型于近代。中国古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娱乐健身和竞技表演。回顾足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对于今天中国足球的发展无疑可以提供诸多启示。
足球起源;两汉足球;唐宋足球;明清足球;近代足球
足球,球类运动项目之一,以脚为主支配球的一项球类运动;用脚把球踢进(或用头顶入)对方球门算得分,得分多者获胜。在当今,足球俨然就是世界头号球类运动。在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W orld Cup Football Ga me)期间,全球亿万观众心系绿茵场,为之欢呼雀跃,为之痛哭流涕,为之彻夜难眠。
其实,在古代中国,也有一种类似于现代足球的运动,古人称之为“蹴鞠”“蹴踘”“蹴毬”“踢毬”“打毬”“蹙鞠”“踏鞠”“蹹鞠”等①准确而言,足球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古代中国的足球与今天的足球在实物形制、运动方式、比赛规则等方面都有不小差别,而且历代称谓不尽相同。出于行文之需和阅读之便,本文在叙述各个时期足球发展状况时,没有在称谓上做具体区分,笼统称之为“足球”,敬请读者留意。。中国古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娱乐健身和竞技表演。
一、起源早于战国
关于“蹴鞠”的起源,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蹴鞠”早在传说时期的黄帝之时就已经出现。据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的《十大经·正乱》记载,黄帝曾经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属河北省张家口市),激战的结果是黄帝胜而蚩尤败。为了发泄怨愤和奖赏士兵,黄帝剥下蚩尤的皮制成箭靶(“剥其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剪下蚩尤的头发用来装饰旗杆,并将这种旗子高高悬挂,称之为“蚩尤旗”;在蚩尤的胃中塞满毛发(“充其胃以为鞫”),做成皮球让士兵踢,“使人执之,多中者赏”②陈鼓应注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8-260页。根据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一件纪年木牍,可以断定该墓下葬的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另一种说法认为,“蹴鞠”是专门用来训练士兵的一种运动项目,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汉代的刘向(前77~前6)和唐代的张守节则比较谨慎,他们只是列举了这两种说法,并没有下断论。刘向《别录》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集解引)[1]2728张守节说:“(蹴鞠)黄帝所作,起战国时。程武士,知其材力也,若讲武。”(《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正义)[1]3535
因为黄帝其人的存在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加以证实的问题,所以为了谨慎起见,最好不要将“蹴鞠”起源的时间定在传说时期的黄帝之时。至于“蹴鞠”起源于战国一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说法,但又为时过晚。根据《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记载,在战国后期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蹴鞠”是广大市民喜好的娱乐活动,“临菑(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①一般认为,《史记·苏秦列传》引用的是《战国策·齐策一》的文字。《战国策·齐策一》原文作“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文字与《史记·苏秦列传》小异。。因此世人认为,中国足球(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齐国的国都临淄。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战国是中国足球(蹴鞠)起源的下限。因为《史记·苏秦列传》明言临淄之民“无不……蹋鞠者”,这一记载说明蹴鞠在当时已经非常流行;由此逆推,蹴鞠出现的时间肯定要早于战国。至于足球的起源之地,毫无疑问就是古代的中国——这一说法已经得到国际足联的认可②2000年12月2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伊朗举行的“文明杯”足球赛新闻发布会上说:“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从那里传给了埃及,而后又从埃及传到希腊、罗马、法国,最后才传到英国。”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项帕涅在国际足联百年庆典伦敦新闻发布会上说:“有意思的是,足球在欧洲出现之前,原始形式的足球已在中国出现。”以上引文,出自刘秉果、赵明奇、刘怀祥《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前言”第2页。,已经成为共识。
二、发展于两汉
汉代之时,“蹴鞠”一如既往地继续发展着。汉代的上层统治者普遍爱好足球。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的父亲刘太公(?~前197)就是一个足球迷。刘邦做了皇帝后,刘太公理所当然地成了太上皇,生活优裕,饮食丰足,但他仍然闷闷不乐(“凄怆不乐”)。原来,自从他住进皇宫以后,就再也踢不成足球了,所以他的内心自然就不畅快。为了满足父亲这个要求,刘邦特意命人仿照家乡秦故丰邑(今江苏丰县)的样子改建了离长安(今陕西西安)不远的秦故骊邑,取名“新丰”(今西安市临潼区),并让丰邑的人搬到新丰。这样,刘邦的父亲又可以和他的旧朋故友一起斗鸡、踢球了(《西京杂记》卷二)[4]62。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也是一个足球爱好者,他在俘虏中寻找蹴鞠高手,带回宫中为他表演,有时自己也下场踢球(“帝好而为之”)(《弹棋经·序》)。汉成帝刘骜(前51~前7)是一个地道的足球迷,不但喜欢观看足球表演而且喜爱下场踢球(“好蹴鞠”),大臣们怕他伤了“龙体”有碍观瞻(“非至尊所宜”),劝他不要再踢球了,但汉成帝球瘾太大,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结果大臣们只好发明一种“弹棋”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帝大悦”(《西京杂记》卷二)[4]74。
足球在当时具有极大诱惑力,甚至在事关重大的军旅前线,将军也要忙里偷闲地踢球,骠骑将军霍去病(前140~前117)就是典型。《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霍去病)尚穿域蹋鞠。”[1]3534(又见《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文学家枚乘(?~前140)也雅好足球。《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说,枚乘随同汉武帝出行,“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2]2367。为了踢球,有的人甚至不惜性命。据《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仓公曾给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看病,说他得的是“牡疝”(疝气病的一种),叮嘱他切不可太劳累(“慎毋为劳力事”),否则“必呕血死”;但项处没有听从仓公的劝告,“(项)处后蹴鞠,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最终死于非命[1]3381。仓公,即西汉名医淳于意,孝文帝(前179~141年在位)时临淄人。
与战国不同的是,在汉代足球是一种军事训练项目,两支队伍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对抗性比赛,争夺十分激烈。这种比赛,既可以在宫苑内专门修建的“鞠城”中进行,也可以在野外比较简陋的球场上进行。刘向《别录》说:“躢鞠,兵势,所以陈武事,知有材力也”(《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索隐引)[1]3534,“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集解引)[1]2728。所以,《汉书·艺文志》将《蹙鞠》二十五篇划归兵书略“兵技巧”类,“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2]1762。这种军事训练一直持续到东汉三国时期,“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会稽典录》)。
东汉之时,踢球者仍不乏其人。《后汉书》卷三十四《梁冀传》说梁冀(?~159)“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盐铁论·国疾》说“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反映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从事蹴鞠活动的普及情况。
汉人对蹴鞠的爱好,在诗文中也有反映。如东汉的李尤(约55~137)就曾经写过一首《鞠城铭》,描述了足球比赛的情景:“员(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艺文类聚》卷五十四引)虽然行文过于简略,比赛详情不得而知,但也可以知道一些比赛的大概情况。《鞠城铭》表明:汉代已经有了专供比赛蹴鞠的场地——鞠城,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比赛规则。鞠城为长方形,两端各有六个呈月形的球门,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双方上场队员各为12人,队员端正心态参加竞赛,裁判公正公平执法。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许多画面表现的就是当时人的蹴鞠。与蹴鞠有关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其中又以河南省数量最多。按照蹴鞠用具不同,可以将汉画像石、画像砖中的蹴鞠分为使用大鼓蹴鞠、长袖舞蹴鞠、特定用具的特殊技能蹴鞠三类①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刘秉果、赵明奇、刘怀祥《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刘朴《蹴鞠汉画像石分类分布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刘朴《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体育科学》2009年第11期;吴迪《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体育活动》,《中原文物》2012年第5期。。
魏晋南北朝时,足球在中国仍然没有断根。曹操(155~220)就是一个蹴鞠迷;孔桂因球踢得好,因此深受曹操喜爱,“每在左右”(《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魏略》)。魏明帝曹叡(204~239)在许昌建造过一座名为“景福”的宫殿,宫殿内建有足球场(“讲肄之场”“鞠城”),何晏(190~249)的《景福殿赋》、卞兰的《许昌宫赋》对此做过描述。晋陆机(261~303)《鞠歌行》序说:“按汉宫閤有含章鞠室、灵芝鞠室,后汉马房第宅卜临道,连閤通池,鞠城弥于街路。”(《乐府诗集》卷三十三引,又《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引)陈寿(233~297)《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过球场发生火灾的史事,青龙元年(233)六月,“洛阳宫鞠室灾”。司马光(1019~1086)《资治通鉴》卷七十二也记载了这件事情,“洛阳宫鞠室灾”。胡三省(1230~1302)注:“鞠室者,画地为域以蹴鞠,因以名室。”[3]鞠室,也就是踢足球的球场。
三、鼎盛于唐宋
唐代是中国足球的大发展时期。首先,足球的制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唐代以前的足球都是实心球,即在皮革做的球里填充上毛发(《汉书·艺文志》《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汉书·贾邹枚路传》颜师古注等)。这样的足球不但笨重,而且缺少弹性,虽然有利于体力锻炼,却不利于球技提高。而唐代使用的是充气足球,即用动物膀胱(胞)充足气作为球胆,外面包上用八片皮革缝成的球皮(徐坚《初学记》,《全唐诗话》卷五《皮日休》)②《康熙字典》卷十五引《初学记》:“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或以韦为之,实以柔物,謂之毬子。”。最初采用的充气技术较为原始,即用嘴直接吹气,后来用一种小型鼓风箱打气,叫作“打揎”。根据记载,给足球打气(“添气”)也是颇有讲究的(“事须易而实难”)。“添气”不可太硬,太硬则球跳得快,不好控制,“坚则健色浮急”,“蹴之损力”;更不能太软,太软则球容易疲沓,“宽则健色虚泛,蹴之不起”。总之,“须用九分着气,乃为适中”(《蹴鞠图谱·打揎诀》)。这样制作出的足球,不但性能良好,弹性足,速度也快,既可以长距离传送,也可以向高空发展,场面更加吸引人。其次,开始出现了竖立起来的球门,即在场地两端各竖立两根数丈高的竹竿,两竿间结网形成高高的球门。再次,比赛方法也有改变,不设球门的蹴鞠称为“一般场户”或“白打场户”。最后,踢球技术也得到较大提高。因此,足球在唐代成为社会性质的真正娱乐项目,深得各阶层人士喜爱。但是,单球门使比赛双方脱离了接触,队员不能进入对方场地,仅在自己一边玩弄球技,足球的娱乐性虽然大大提升了,可足球的攻防战术也因此而降低。这是中国式足球最终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也是它不能与现代足球接轨的原因之一。
唐代的皇室贵族多喜爱足球运动。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文宗李昂(809~840)都喜欢观看蹴鞠表演。唐德宗李适(742~805)、唐宪宗李纯(778~820)、唐穆宗李恒(795~824)、唐敬宗李湛(809~826)都喜欢蹴鞠运动。唐僖宗李儇(862~888)不但擅长骑射、精通音乐,而且爱好踢球、斗鸡(《资治通鉴》卷二五三)。
在唐代诗文中,描写足球运动者很多。如王维(701~761)的《寒食城东即事》:“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再如李白(701~762)《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六:“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杜甫(712~770)《清明》中也有描写蹴鞠的诗句:“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又如韦应物(737~792)的《寒食后北楼作》:“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开始出现了女子足球。唐朝人康骈(约886年前后在世)在《剧谈录·潘将军失珠》中写道:有一次,军队里几个青年人踢球,一个传球没有接住滚到路边,正好滚到槐树下一个十七八岁衣衫褴褛的少女脚边。只见她不慌不忙,伸腿将球稳稳接住,紧接着朝上一记劲踢,球高飞数丈(“接而送之,直髙数丈”)。寒食和清明之时,女子踢足球更是活跃。唐代诗人王建(生卒年不详)在《宫词》中对宫女踢足球“白打”有过描写,“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获胜者还可得奖赏。明朝画家杜谨(生卒年不详)的《仕女图》是描绘唐代妇女生活的长卷,其中一幅描绘的就是宫女“蹴鞠”的情景,画面上没有球门,也是属于“一般场户”。其时,在北方草原民族突厥中,也流行女子蹴鞠。《隋书·突厥传》:“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饮马酪取醉,歌呼相对。”
宋代,足球的竞技性在逐渐降低,而娱乐性、趣味性在大大增加。作为娱乐性质的足球运动,在当时得到广泛开展,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喜爱这一运动。这也是喜庆宴会上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之一。每逢寒食、清明佳节,足球更是各界不可或阙的活动项目。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在诗中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鞦韆蹴鞠尚豪华。”(《春晚感事》)“蹴踘墙东一市哗,鞦韆楼外两旗斜。”(《三月二十一日作》)“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残春》)在清明节的东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郊外,更是分外热闹:“举目则鞦韆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东京梦华录·收灯都人出城采春》)和唐朝一样,宋朝也有女子足球。宋人朱胜非(1082~1114)说当时女子踢球的规则是,“两人对踢为白打,三人角踢为官场”(《格致镜原》卷六十引《绀珠集》)。
宋朝之时,不但平民百姓踢球,达官贵人也踢球。据《宋史·文彦博传》记载,文彦博(1006~1097)在做益州节度使时,纵然公务繁忙,也要下场子踢球,有时或因公务太忙而中断踢球,也要回到球场“竟毬乃归”[5]10259,真是一个十足的球迷官员。又据《宋史·李邦彦传》记载,李邦彦(?~1130)“善讴谑,能蹴鞠,每缀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5]11120。《中山诗话》说,宋真宗时的宰相丁渭,经常“蹴毬后园”。甚而至于皇帝也热衷于足球。元代画家钱选(1239~1299)临摹过一幅《宋太祖蹴鞠图》(原作者为北宋苏汉臣,上海博物馆藏),画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太宗赵匡义(939~997)和大臣赵普(922 ~992)、石守信(928~984)等六人踢球的场景。因怕王侯将相踢球误事,故有劝谏之言,陈俊卿(1113~1186)即其典型。《宋史·陈俊卿传》:“王好鞠戏,因诵韩愈谏张建封书以讽,王敬纳之。”[5]11783
宋代的足球有两种踢法,分别用于两种场合。用球门的比赛叫“筑球”,是朝廷宴会上的表演项目。比赛方法是将队员分成两对,每对12人或16人(现代足球是每队11人),隔着球门站在两边,球门是两根三丈长的长竿,竿上“杂采结络,留门一尺许”。与现代足球将队员分为前锋、前卫、后卫、队长、守门员不一样的是,当时的队员名称为“球头”(即队长)、“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比赛开始前,先抓阄决定由哪支队伍先开球,一般是由“球头”开球,按一定顺序踢球,最后传给“球头”,由“球头”大脚射门。如果一次射门不过,撞网落下,由“竿网”接住,还可以再踢,再次射门。如果球落地即输一球。射过球门后,对方接住球,也按一定顺序踢球,最后也由“球头”来射门。这种比赛以过门多者为胜。因为输球和赢球的关键均在于“球头”射门的一脚,所以赢球队伍的赏赐归“球头”,输球队伍的惩罚也由“球头”承担。赏赐的奖品有银盌锦锻,处罚的办法是在“球头”的脸上抹白粉,用麻鞭子抽打,以示侮辱。根据《宋史·礼志》和《宋史·乐志》记载,招待外宾的筵席,要用“筑球军三十二人”。另一种踢球方法是在一片规定的场地上进行,以所踢花样难度的高低来决定输赢,叫作“白打场户”。这种比赛可以两人对抗,也可以三人对踢、四人对踢,甚至十个人对踢,而以三人对踢为多。宋代足球的花样踢法类似后来的踢鞬子,可以使用“拐”“搭”“臁”“肩”。“拐”就是用外脚踝踢,“搭”是用正脚面踢,“臁”是用小腿踢,“肩”是用上体踢。每一个部位踢球又有许多花样变化。几个花样动作连在一起踢,称为“解数”。由于动作先后顺序排列不同,“解数”可以组成几百套。在宋代,“白打场户”的踢法是一种自我娱乐的体育活动,“能令公子精神爽,健身轻体实堪夸”。上自官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这项活动①本段文字,借鉴自刘秉果《高俅与宋代足球》,《体育博览》1995年第7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宋代出现了以踢球为专业的艺人,并且产生了专门足球组织。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周密(1232~1298)《武林旧事》记载,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官家的踢球艺人是“左右军”和“祗应人”,著名的“球星”(球头)有苏述、孟宣、陆宝、李正、张俊等。民间著名的踢球艺人,在瓦舍中的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除了这些专业艺人而外,宋代还有由“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组织的“圆社”(《梦粱录》卷十九)。“圆社”又叫“齐云社”,是一个带有职业性质的专门蹴鞠组织,专门负责蹴鞠活动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甚至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早于欧洲数百年②欧洲足球组织的成立,晚于中国数百年。1863年10月26日,英国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1904年5月21日,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丹麦、瑞典、瑞士等7国足球协会在巴黎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足球联合会。。根据《蹴鞠谱》记载,“圆社”的组织与任务主要有三项: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组织,严格内部纪律礼仪(如拜师礼、行业规矩等);第二项任务是组织蹴鞠竞赛,定出艺人的技术等级(类似于今天的评级);第三项任务是宣传蹴鞠的意义与价值(如宣传“万种风流事,圆社总为先”“天下风流事,齐云第一奇”),保护艺人的利益。“圆社”还宣传蹴鞠能陶冶性情,培养道德。“十紧要”说,蹴鞠艺人要做到十大修养:“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
宋代的闲人分为好几个等级,他们多半都会踢球,有的甚至凭借一脚好球技攀升富贵,享受荣华。在刘攽(1023~1089)的《中山诗话》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柳三复的闲人,因球技巴结上了宰相丁渭,得了个养家糊口的官职。《水浒传》里的高俅,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也是机缘凑巧,高俅碰到的是一位球迷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当时端王(即后来的宋徽宗)叫高俅上场表演踢球,“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毬一似鳔胶粘在身的”(第二回)。高俅把成套的解数连环马般一套一套地使将出来,博得了端王的青睐,也得到端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高俅竟然爬到了殿帅府太尉的位置[6]。高俅(?~1126)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原本是苏东坡(1037~1101)手下一个“笔札颇工”的小史,后在王晋卿(1036~1093,与端王关系很好)家掌管文牍,负责传送简牍,实际上也是一个闲人。他后来逐渐发迹,最后被破格提拔为殿前亲军都指挥使。高俅真的是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
四、衰落于明清
元代之时,踢球者仍不乏其人。当时除男子踢球外,女子也踢球,而且出现了男女对踢。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约1220~约1300)曾经写过两首描写女子踢球的散曲——《女校尉》和《蹴鞠》。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技艺以供他人欣赏。萨都剌(约1272~1355)《[南吕]一枝花妓女蹴鞠》说:“绝色婵娟,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7]由此可知,踢球和歌舞都是宴会上的技艺,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因此,踢球便和淫乐连在一起。据《明通鉴》记载,元朝末年,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1321~1367)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
足球在明代之时开始走向衰落。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为了防止军人因沉醉足球而涣散军心和斗志,特意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下令,严格禁止军人踢球,违者砍脚。有的军人就因违反这条规定被砍去右脚,全家发配到云南(顾起云《客座赘语》)。但明代足球运动仍然流行,并有一定程度发展。其实,明朝的一些皇帝就喜爱踢球,如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等,都热心踢球。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爱妃田贵妃(田秀英?~1642)也是一个蹴鞠好手,技巧娴熟,“风度安雅,众莫能及”(王誉昌《崇祯宫词》自注)。田贵妃经常在宫中开展蹴鞠比赛,以博取崇祯皇帝一笑。
明朝的女子也积极参与踢球,甚至出现了以表演踢球为生、球技高超的女足艺人。如彭云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表演起球技来,只见球在她身上左右滚动、上下颠簸,而球恁是不落地,让观赏者叹为观止(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詹同文赠之以《滚弄行》,说她“一身俱是蹴鞠”,誉之为“女流清芳”。李渔(1611~1680)在《美人踢球》中曾经描写过这样一个场面:在风景如画的二月春光里,两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在踢球玩耍。全诗为:“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娥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曳起露金莲。几回踢去娇无语,恨杀长安美少年。”女子踢球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朝。
在明朝,还印刷和出版过几部研究足球的专著。安徽新安(今歙县)人汪云程(约1506~约1576)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写出了《蹴鞠图谱》一书。《蹴鞠图谱》详细叙述了唐宋元明流行的蹴鞠踢法,是我国传世的最重要足球运动专著。全书共分22节——毬门社规、毬门物色、毬门人数、下场口诀、一人场户、二人场户、三人场户、健色名、踢搭名色、打揎诀、下截解数、中截解数、上截解数、成套解数、坐地解数、禁踢诀、那搌侧脚诀、取样跷踢侧脚捷诀、官场下作、输赢筹数、锦语、不踢诀等,对足球的比赛规则、技术名称、技术要领、场地器材以及名词术语等都做了详细叙述。无名氏的《戏毬场科范》,对唐以来的踢球技术也做过较为全面、较为完备的总结。《戏毬场科范》共12节——初学蹴鞠法、初学诀法、蹴鞠诀法、十踢诀法、初开臁立身法、踢法总诀、十要紧、十不踢、小踢小禁、毬门制度、各人立场方法、白打场户,非常系统地阐述了古代足球的基本理论、基本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戏毬场科范》与《蹴鞠图谱》的内容各有侧重,可相互补充,是研究中国古代足球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
清朝时,足球运动进一步衰落,但出现了一个跟足球有关的新运动项目——“冰上蹙鞠之戏”。爱好溜冰的满族人,在乾隆年间(1736~1795)把足球和溜冰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称为“冰上蹙鞠之戏”的冰上足球,作为禁卫军的训练内容①关于“冰上蹙鞠之戏”,清代的文献记载甚多。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蹙鞠》:“金海冰上作蹙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将士用以习武。昔黄帝作蹙鞠之戏以练武,盖取遗意焉。”。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对足球本身不感兴趣,致使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足球在中国一度销声匿迹,这是令中国人无比扼腕叹息的事实。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足球在西方(即起源于西方的现代足球)却开展得如火如荼。
五、转型于近代
直至近代洋务运动时,足球才又重新出现在中国。如成立于1881年的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在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中就有足球一项。之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有了足球比赛。1904~1908年,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学校中出现了校际间足球比赛。随后广州、武汉等也相继有了足球比赛,以后逐渐发展到其他城市。在1910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就有足球比赛项目。1913年召开远东运动会,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参加规模较大的国际性足球比赛即崭露头角,获得亚军。1913~1934年,远东运动会总共举行了十届。中国足球队除第九届与日本并列冠军外,其余八届均获得冠军。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队取得了田径、游泳、排球和足球四项冠军,成绩辉煌壮观。1931年,中国加入国际足联。1936年和1948年,中国足球队分别参加了第十一届和第十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足球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足球运动被列为重点运动项目。1951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足球比赛。1957年,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参加世界足球锦标赛,在预赛中失利。1966年,中国足球队在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亚军。1991年,在广州举办首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1996年,中国女子足球队获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亚军。
回顾足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对于今天中国足球的发展无疑可以提供诸多启示。
[1] 司马迁.史记(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2285.
[4] 葛洪.西京杂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5]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16-20.
[7]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699.
(责任编辑:喻世华)
Cuju:Footballin Ancient China
PENG Hua
(Institut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Studie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Football(the ancients called it“Cuju”)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Footballin China must appeared earlier than the time of the W arring States.Football developed in H an dynasty,entered its heyda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declin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ransformed in Modern Times.Cuju was mainly used for military training,entertain ment,fitness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Recall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 ment offootball can certainly provide a lot of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 ment of the Chinese football.
origin of football;Han dynasty football;Tang and Song dynasty football;Ming and Qing dynasty football;modern football
K207
A
1673-0453(2015)04-0001-06
2015-09-22
彭华(1969—),男,四川丹棱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