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川感恩文化与传统孝道
2015-04-14马敏学
马敏学
(焦作市艺术研究所,河南焦作 454000)
怀川感恩文化与传统孝道
马敏学
(焦作市艺术研究所,河南焦作 454000)
怀川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孝亲人物有官有民,孝亲故事生动感人,孝亲歌谣异彩纷呈。
怀川;感恩文化;孝道
怀川大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感恩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初年就已成了积极躬行孝亲国策的首善之地。刘秀一坐天下,便首倡“以孝治天下”,下旨各县办学堂,诵《孝经》。“人人都是父母养,含辛茹苦恩情长。跪到神前去烧香,不如回家敬爹娘。”这首劝孝诗即为时任怀县令的董宣所作。千百年来,怀川大地像董宣劝孝、董永孝亲等孝敬感恩故事灿若繁星,辘车载父、卖身葬父的董永是怀川乃至中国感恩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1. 名列“二十四孝”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古时,民间尽孝感恩的典范被归结于“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中,就有四个是怀川人。他们分别是西汉末年武陟小董村卖身葬父的董永,东汉修武丁村刻木事亲的丁兰,温县埋儿奉母的郭巨,晋朝沁阳崇义扼虎救父的杨香。
先说董永。《天仙配》的故事,浪漫凄美,人们耳熟能详。它是根据真实的董永故事演变来的。武陟县小董村人董永,系韩、赵、魏三家分晋国史官董狐之后。自幼丧母,与当铁匠的父亲相依为命,在山西、长安流浪谋生。董永12岁时,父亲身患重病,他拉车载父,一路乞讨,受尽苦难,回到家乡小董村。这便是西汉刘向《孝子图》所载“辘车载父”、“乌鸦反哺”的故事原型。董永床前尽孝,夏天扇扇子,冬天暖被窝,竭尽家财,求医问药,但已无力回天,父亲还是撒手人寰。已经一贫如洗的董永向邻村的傅员外借债埋葬了父亲,随后便到傅员外家做工还债。他天天早去晚归,连路上的的小草都不忍牵绊他疲惫的脚步,早上伴他东去向东倒,傍晚伴他归家向西倒。在路上,董永遇到一个自称是逃难的女子,名叫张七鲜。这张七鲜实是邻乡下封村(今武陟县三阳乡下凡村落仙台)人,在家中排行老七,上面有六个姐姐,因天生丽质,故名张七鲜,是《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原型。父亲张老田,耕种二十亩薄田,农闲时教人习武。母亲在家纺纱织布,一家九口人仅得温饱。张七鲜对卖身葬父的孝子董永十分爱慕。一年,张老田抱打不平,打伤了欺压百姓的衙役,连夜带着全家逃上天门山(今云台山)聚众起义,人称老田爷,成了《天仙配》中的老天爷。张七鲜思念董永,寻找机会,偷偷下山,去找董永。她打听到董永每天要经过大凡村的大槐树、到傅村傅员外家打工顶债,就悄悄躲在大槐树下等来董永,表明心迹,向董永求婚。二人以路旁的大槐树为媒,拜了天地,然后,夫妻双双到傅员外家做工抵债。董永卖身葬父,以他的至诚至孝赢得了美女的挚爱,这不仅是对勤劳善良者的回报,也是对拳拳孝心的褒奖。东汉刘秀以孝道治天下。怀县令董宣将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报于朝廷,董永被封为“孝廉”,成为二十四孝人物。武陟县小董村有“汉孝子董公(董永)之墓”,大凡村有槐荫寺,下凡村有落仙台,傅村有石狮、石马、石磨、石碾等遗迹遗存;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董永的生日和农历十一月初十汉光武帝封董永为孝廉的日子,小董村都会举办庙会,弘扬董永尽孝感恩的传统美德。
位列“二十四孝”之九的刻木事亲,是说修武丁村的丁兰“欲孝而亲不在”,便用木头刻了父母的像,供奉在家中,一天三叩首,焚香祭奠;一日三餐,先敬木像,自己再动筷子;凡事都与木像商量,出门必向木像辞别,回来必向木像请安,借奉死如生来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元人郭居敬《二十四孝原本》有记:“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赞诗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排在“二十四孝”之十二的“郭巨埋儿”,虽有些荒唐和残酷,却是以极端的手段表明了古人对孝的推崇。郭巨家贫,小儿常与老母争饭吃。孝顺的郭巨为了让母亲吃饱饭,便要把儿子埋掉。因为儿子没了还可以再生,而老母只有一个。好在挖坑时挖出了一罐黄金,保住了儿子的性命,也使母亲衣食无忧。《二十四孝原本》有记:“郭巨,字文举,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釜上有字云:‘天赐黄金,孝子郭巨;官不得夺,民不得取。’”赞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排在“二十四孝”之二十的“扼虎救父”,则是一曲英雄主义的颂歌。沁阳崇义年仅14岁的女孩子杨香在给地里干活的父亲送饭时,看到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在地,便奋不顾身,舍身救父,举起手中的饭罐向老虎头上狠狠砸去,然后骑到老虎身上,掐住老虎的咽喉,救下父亲。《二十四孝原本》有记:“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赞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此外,二十四孝中虽不是怀川人,但却在怀川为官,故事发生在怀川的,还有两位。一位是河阳县令潘安,一位是温县县令王祥。潘安不仅是清官,还是个孝子。他“弃官奉亲”的故事,有诗赞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是说潘安在河阳任县令后,父亲去世,潘安把母亲接到任所侍奉。后来,母亲染病,想回故里中颐养天年,潘安毅然辞官陪母亲回到家乡,以尽孝道。因为失去了俸禄,潘安下地耕田种菜,以卖菜为生。他还养了一群羊,每天挤羊奶给母亲喝。王祥卧冰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晋时,任温县令的王祥,为给母亲治病,寒冬腊月用身体暖化河冰,钓出鲤鱼作药引。怀川百姓还创作了叙事民歌来歌颂他。歌词第一段:“太阳出来渐渐黄,听俺表表小王祥。王祥卧冰为他母,第一孝顺美名扬……”[1]详细地叙述了王祥卧冰求鲤、为母疗饥的故事。
2. 孝行感天动地
除了被辑录进“二十四孝”的尽孝感恩者,怀川民间还有许多至诚至孝、感天动地的故事。沁阳神农山一带流传着“舍身台和节孝匾”的故事,说的是神农山下一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贾老汉和儿子、儿媳。贾老汉常年有病,儿子贾德才出外学徒,媳妇尚贤惠每天做饭种田,缝补洗涮,伺候公公,喂药端饭,比对亲爹亲娘照顾得还周到。贾德才有个堂弟叫贾二歪,整天尽想歪门邪道。他见尚贤惠长得俊,就起了邪念。有一天,他见堂伯出去串门,尚贤惠一人在家,就嘻皮笑脸地进来去搂尚贤惠。尚贤惠恼羞成怒,打了他两巴掌。贾二歪跑了,谣言来了,说:“尚贤惠,尚贤惠,半夜搂着公公睡。”过了两天,贾德才回来,他已听到了谣言,只是碍着爹爹的面不好说,便想趁神农山庙会,上山和尚贤惠一刀两断。在山上一座狭窄陡峭的山崖边,贾德才掏出一纸休书,要休了尚贤惠。尚贤惠又羞又气,说:“我要舍了我的身子,证明我的清白。”说着跳下了百丈深渊。贾德才失魂落魄地回到家,却见媳妇正端着饭碗给公公。贾德才惊得魂飞魄散。这时,一道亮光闪过,屋桌上出现一块大匾,上写金光闪闪四个字“至节至孝”,旁边落款“李耳赠”。这才知道是老子显灵,褒扬人间孝善。
另一个孝媳,其孝行也感人至深。唐怀川孟州人王氏,乃王武子之妻。新婚不久,王武子随军到南方湖州征战,一去十多年没有音信。刚过门的媳妇非常孝顺,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在月光下纺花织布,陪着婆母艰难度日。婆母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得了肺结核,因无钱医治,病情日益加重。有一天,王氏听到邻居对婆母说:“听说人肉可以医治你的病。”婆母说:“家里穷成这样,怎么能吃到人肉?”王氏急忙到厨房割下自己臀部一块肉,为婆母煮了一锅肉汤。婆母吃下,慢慢地病竟好了。《敦煌遗书·3680写本(丁卷)》记曰:“王武子者,河阳人也。以开元年中征涉湖州,十年不归。新妇至孝,家贫,日夜织履为活。武母久患劳瘦。人谓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妇闻言,遂自割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差。河南尹奏封武母为国太夫人,新妇封郢郡夫人,仍编史册。开元二十三年,行下诗曰:‘武子为国远从征,母病餐人肉始轻。新妇闻之方割股,阿家吃了得疾平。’”
修武百家岩有一座亭亭玉立的古塔,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凄美的孝女故事。唐代,百家岩下有一户殷实的三口之家。花无百日好。父亲突患重病,撒手人寰。母女俩哭得死去活来。母亲悲伤过度,一病不起。孝顺的秋香为了救母,来到百岩寺上香,对神佛祷告,要舍身为母亲去疾添寿,随后从寺旁纵身跳下悬崖。母亲听说女儿为了自己殒命,十分感念,竭尽家资,在女儿跳崖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美丽的孝女塔。
宋金时期,武陟县唐郭村有个叫刘全的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金兵入侵,刘全和父母被掳掠到北方。父亲一路颠簸,到北方就死了。三年劳役后,刘全被释放,打听到母亲在祁蠡。他找上门要母亲跟他回国,可主家不放。刘全下跪哭求,主家说,须拿三千两纹银。刘全身无分文,毫不气馁,四处乞讨。他整整乞讨了三年,所得寥寥无几。一天,他乞讨到一个大财主家。大财主说,他老母身染怪疾,舌头生疮,疼得满床打滚,惨叫不绝。听说用人的眼睛煮水喝方能治愈。前朝唐庄王李存瑁曾得此病,嘴生疮,鼻冒血,痛不欲生。是他三女儿献出眼睛救治好了。刘全想,献一只眼睛,既能获银子赎母亲,又能治病救人,便同意了。刘全赎出了母亲,孝心感动了一位奇女子。她说,刘全少了一只眼睛,但多了一分孝心和善心,这样的人值得嫁。
武陟驾部村王聚有女王孝姐,不仅貌美,而且至孝,自幼与大司马村的刘戊定亲。刘戊当兵戍边多年不归,王聚欲将王孝姐另嫁他人。王孝姐听说未过门的婆母腿疼行走不便,度日艰难,便穿上自做的一身新衣,到夫家侍奉婆母。这天,嘉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王孝姐家,被王孝姐的美貌和贤孝所打动,欲选她入宫为妃。王孝姐不为所动,说:“我若入宫,谁来伺候婆母?如若相逼,我便毁容。”嘉庆皇帝被其贞烈所感动,回京颁旨,赐“贞烈女王孝姐”匾。
民间的孝子数不胜数,怀川的历代名人,也皆至诚至孝,有着感人至深的孝行和感恩故事。怀川的沁河北岸有个孝敬村,村名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秦末,一个讨饭的孕妇来到村里,在古庙旁生下一子,取名司马卬。母亲靠讨饭,把儿子抚养成人。贫寒的生活,使司马卬刻苦读书,练武强身,立志报效国家,为母争气。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司马卬参加了赵国的军队,由于智勇双全,很快就当上了赵国的大将。他在攻打河内的战斗中立下大功,被封为殷王。司马卬的母亲去世,葬于古庙后。司马卬对母亲至孝,常回家祭祀。每次回去,便在村东五里下马,跪在地上向西叩三个响头。有的说,是一步一叩头,膝行到母亲的墓前祭奠。后人为了弘扬他孝敬母亲的美德,便将生养他的村庄改为孝敬村。
西汉大臣石奋,温县人。一生笃行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家教极严,其子孙品行端正,入仕做官者居多。汉景帝时,其四个儿子官职达到年俸禄为2000石粮食的级别,再加上石奋,年俸禄合计为万石粮。汉景帝赞道:“石奋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于是,人们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一生勤慎供职,备位全身,从不出格。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其子石建、石庆官居郎中令、内史,皆以孝道而闻名天下。居官则处处为百姓着想,深得众人拥戴。石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忠孝之臣、感动汉朝第一人。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武陟人山涛、向秀也是出了名的孝子。山涛40岁举孝廉,官至三公,侍母至孝。他65岁时,老母年届90,他请求辞官。皇上不准,感念他的忠孝清俭,赐以床、帐、衣被给他的老母。后来,“会遭母丧,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向秀少年时即以孝行闻名乡里,在朝中任职散骑侍郎后仍替父锻铁灌园,传为美谈。
三国真英雄司马懿,年少时研习《道德经》,以名节自任,举止循礼,事父至孝,父不叫坐则不坐,不问事则不答话。他官位显赫仍情重乡里,尊老敬贤,对长辈仍坚持行跪拜之礼。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也是一位孝子,他生前一度执掌魏国朝政,对父母纯孝,以孝治天下,以维护孝道为己任,对于不孝之人,一经告发,不管名望多大、地位多高,一律处死。晋武帝司马炎事父至孝,父逝,其“深衣素服,降席撤膳,哀敬如丧者”。
唐代文学家韩愈,怀川孟州人,父母早丧,受寡嫂养育。韩愈做官后,尊嫂为娘,孝敬无比。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3岁丧父。他事母至孝,10岁就帮母亲挑起家庭重担。30岁时,母亲与岳父相继去世,他哀而服丧,孝名远扬。
明代大学者何瑭,怀川武陟人,为政清廉,刚正不阿,官至南京右都御史。他居官后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对世上贫穷老人敬之如亲,留下了机智扶贫的传奇故事。何瑭花甲之年,不顾足疾难行,坚持为老母送葬入茔,哭母甚哀,闻之动容。
出生于沁阳的明代郑藩世子朱载堉,事父奇孝。其父郑恭王朱厚烷遭人诬陷,被贬入高墙。朱载堉以自己的奇孝,筑土室于宫外,独处于草席之上,陪父尽孝达十几年。父王冤屈昭雪后,又逢母妃去世,又守孝一直推迟婚姻,直到35岁才婚娶。其孝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还写歌词劝世人尽孝感恩。在他的词作集《醒世词》中收录了他四首弘扬孝道的词作,如《捣练子·劝孝》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入木三分地抨击了人间不孝的种种行径,语重心长地阐述了儿女应该尽孝感恩的道理:“儿多好,好的少,儿多内中出奸狡。一个奸狡众人学,父母养膳耽搁了。小倚大,大靠小,轮流父母沿门跑。这家饭迟那家早,谁知寒热共饥饱。冬衣缺,夏衣少,问儿应承向妇讨。眉频蹙,眼斜瞭,口内不住絮絮叨。举动就说迁就罢,土埋脖子卖啥俏。说娘苦,苦劬劳,听我从头诉根苗。十月怀胎耽惊怕,分娩腹内如刀搅。一霎时,命难保,死里逃生儿落草。煨干就湿忍饥寒,乳哺三年身枯槁。说父恩,恩不少,从小怀抱娇又娇。三般痘疹为儿愁,求医问卜神前祷。爱惜儿,如珍宝,夏天衫子冬天袄。七岁送入小学堂,应时三餐问饥饱。请媒人,拜月老,择女贤良端正好。赤绳系足六礼成,娶过门来惹烦恼。儿不顺,媳妇狡,父母仍就苦劬劳。妯娌搬唆成吴越,欺凌手足分门跑。闪二亲,年衰老,定有晨昏有谁晓?思儿想女忧成病,愁眉泪洒将儿找。到儿家,儿见了,开口只说遗业少。短叹长吁没好气,摔杓擎碗儿噪闹。干鼓肚,空烦恼,有儿没儿差多少。父母在生如陌路,死后佯声哭嚎啕。衣斩衰,东麻条,香烛祭奠纸钱烧。灵前摆设般般有,何曾用你半分毫。埋葬后,喜欢了,去却二老省得搅。恁般忤逆厌父母,何不取古一比较。黄香幼,莱子老,王祥卧冰闵损袄。四贤大孝古今传,人子孝亲留坊表。你若孝,枉不了,后代儿孙托前稿。不信现有禽兽样,跪乳羊羔反哺鸟。你不孝,也罢了,你的儿孙也托稿。而今也有一种禽,枭鸟窝中出枭鸟。为人子,看此标,知过悔心奉二老。不惟乡党人称羡,暗中更有神灵保。父康泰,母安乐,何须远方把香烧。子孝妻贤兄弟好,儿孙昌盛天赐好。”还有一首形象生动、脍炙人口的《尊孝歌》:“我养我儿我见亲,指望我儿报我恩。谁想我儿成人大,我儿待我如路人。我儿娶妻生下子,我儿只见他儿亲。漫说我儿难为我,还怕他儿饿断我儿筋。”[2]
曾任清朝咸丰、同治、光绪三代帝王师的李棠阶,怀川温县赵堡镇南保封村人。侍母至孝,惟母命是从;家乡灾荒之年,他竭尽俸禄与家资救济年老贫民,为后人树立了好榜样。
3. 孝德深入民心
怀川大地出土了一些记载孝亲文化的文物。焦作市中站区龙洞乡麻底沟村东的石室墓中出土了六块北宋石刻二十四孝线刻图,内容与通行的二十四孝略有不同,但有怀川的董永典身、丁兰刻木、杨香打虎、郭巨埋儿、王祥卧冰,雕刻为阳刻,人物栩栩如生。中站区王封乡王庄东地一座金代墓中挖掘出线刻画像石二十三块,其中三块上有孝行故事图十一幅,包括以上的五个故事,雕刻为阴刻,人物造型细腻传神,堪为精品。
怀川大地流传着许多劝人行孝感恩的歌谣。表现母亲养育儿女一生辛苦的有《说孝贤》:“提孝字,泪不干,想起娘恩重如山。树有根,水有源,娘恩永远报不完。白海棠,是孝贤,割肝救母美名传。董永典身天伦葬,丁兰刻木在像前。娘怀儿,甚作难,吃饭不知甜和咸……受艰难,十月满,娇儿到时要分娩。生儿像进阎王殿,两足蹬上鬼门关。哇地一声儿落地,娘的心里抽块砖。抱起儿,亲又看,浑身血水娘暖干。到夜晚,放身边,两奶吃得疼又酸;左边尿湿换右边,右边尿湿换中间,娘睡湿来儿睡干……小儿若是有了病,又求医来又求仙……孩儿长到已婚年,娘又操心儿姻缘。手有钱,还好办,穷人订亲登天难……儿长大,事办完,娘的心血尽用完。身上瘦来人形变,两鬓如霜近晚年。世人从头想一想,家家父母都一般。慈母心,善良面,母子情长能几年?谁若娘前不行孝,咋披人皮在世间?”歌颂好媳妇孝敬婆婆的有《好媳妇》:“老大媳妇有孝心,十指尖尖把香焚,今天叫俺婆婆好,我把你的庙院修一新。老二媳妇有孝心,十指尖尖把香焚,今天叫俺婆婆好,嫂嫂修庙我塑身。老三媳妇有孝心,十指尖尖把香焚,今天叫俺婆婆好,我吃斋念佛忌大荤。老四媳妇有孝心,十指尖尖把香焚,今天叫俺婆婆好,俩猪俩羊我许您。老五媳妇有孝心,十指尖尖把香焚,今天叫俺婆婆好,悬崖深沟我舍身。”[1]拳拳孝心,情真意切,可谓感人至深。
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今天,怀川大地的孝道和感恩文化在发扬光大,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大孝至爱的典型。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公司工人谢延信,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原名刘延信,新婚第二年,妻子谢兰娥产下女儿仅40天就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嘱咐丈夫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和智障兄弟。善良的延信为尽孝感恩,毅然改姓谢,跪在两位老人面前,说:“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这一跪,就是30多年的真情和责任,30多年的忠贞与孝心。五口之家,岳母老,岳父瘫,内弟傻,女儿小,里里外外全部重担压在谢延信的肩上。他累病了,意志不垮,孝心不变,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他荣获了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殊荣,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2013年,又一个孝子以行动和文字记录了自己及全家孝顺父母的经历。孟州市南庄镇驸马庄村56岁的农民郭启祯,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郭启祯从小懂得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决心做一个像父母一样的孝子。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会了种菜种瓜、编筐编篓、织布绣花、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等等农活和手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长大以后,放弃到外地工作的机会,在家无微不至地伺候父母直至去世。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好地发扬光大,成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巨大力量,郭启祯决定把自己及兄弟姊妹们孝敬父母的真实事例编写成书以激励、鞭策后人。为完成编书任务,他放弃了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生意,辛勤笔耕,历经四载,终于完成《为了这个家》一书的编写工作。全书分上、中、下三集,计90多万字,已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真实感人的故事,真挚细腻的语言,激励每一个读者承继孝道和感恩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1]王长青,马长民.八仙之一韩湘子故里歌谣[M].北京:中国新时代出版社,2007:184.
[2]朱载堉.醒世词(影印本)[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7.
(责任编辑 娄扎根)
G127
A
1008-7257(2015)01-0061-04
2014-06-17
马敏学(1948-),男,河南武陟人,高级编剧,焦作市艺术研究所原所长,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近年致力于焦作地域文学创作和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