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翻译中的多维转换

2015-04-14张献丽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原文中适应性方言

张献丽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方言翻译中的多维转换

张献丽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方言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文章立足于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探讨方言的汉译英问题,分析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实际指导意义和评价作用。

方言翻译;适应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会使用生动形象的方言反映民俗民风,塑造人物形象,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恰到好处的方言运用,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地域文化特性的凸显,对作家表达生活认识以及对作品语言的审美能起到很大作用。因此,译者要对原文中使用的方言进行深入研究,设法保留原文中特有形象和韵味,传递原文中的多重信息和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方言翻译有不同争论。国外学者对方言翻译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如何在译入语中找到最贴切的对应语。奈达认为,“如果一个文本是以非标准的方言写成的,译者就要面对在目标语中寻找合适的对等物的困难”。(1993:112)而国内学者的争论比较多样化,主要关注于方言的可译性以及是否能用译入语充分再现原文中使用方言产生的艺术效果。尽管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不同,然而,他们持有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寻求实现原文中的方言与其译文在语义、语用和语效上的最大程度上的对等。

本文将立足于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探讨方言的汉译英问题,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实际指导意义和评价作用。

1. 翻译适应选择论内涵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13:18)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要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要求,继而作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简言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变换,也要关注文化内涵及交际目的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积结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真正地做到选择性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最恰当的译文。(胡庚申,2013:114-115)

2. 方言翻译在“三维”层面的适应选择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了特定地域的人们的独特的世界认知方式,蕴含了深刻的社会人情风貌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然而,正是由于其蕴含的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再现人物的鲜明性格、增加作品的幽默感或强化作品的讽刺效力、凸显地域文化特性等,方言往往给译者带来极大挑战。因此,翻译方言时,译者要充分认识方言的独特性,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也要考虑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译者在努力保证上下文中最突出或最重要的意义的准确传达时,要尽可能充分地传递原文信息的多重意义,并且设法保留原文中特有形象和韵味,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1)“可吓死我了,我的妈!这是怎么了?你还不动换哪,得了破伤风还了得!快走!先生那儿有药!”(老舍,2001:152)

“Oh my,oh my,you’re frightening me to death!What in the world happened?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 if you don’t want to get lock-jaw.Hurry!The master has medicine!”(Ibid:153)

原文选自于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高妈是曹先生家的老妈子,心地善良,乐于帮助人。她的话语带有典型的女性特征。女性语言在语言结构上的特点主要反映在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上。女性音高普遍高于男性,而且语速快,停顿少。在词汇方面女性常使用闪避词、委婉语、强调副词、感叹语等,而在句法上女性倾向于使用疑问句和客气礼貌的语句形式。高妈的话语中有直抒情感的语句“吓死我了”,表示惊叹的“我的妈”和“得了破伤风还了得”以及疑问句“这是怎么了”。译者充分意识到了原文中的个人方言特色,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做了恰当的适应性转换。译者使用“oh my,oh my”翻译原文中“我的妈”,再现了高妈见到祥子时的惊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表现高妈当时的心理特征。此外,鉴于高妈只是曹先生家的下人,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因此,如果用医学术语“tetanus”翻译原文的“破伤风”,语用交际效果则会受损。

(2)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鲁迅,2000:64)

Then straightening up to look at the peas again, he would shake his head.“Not much!Verily, not much,forsooth!”(http://www.zftrans.com/ bbs/simple/index.php?t14238.html)

“多乎哉?不多也”出自《论语·子罕》。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随口掉文,用“赋诗言志”的手法,断章取义,无非是借用孔子语录的字面意思,说明自己碟子里的茴香豆已经不多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可笑而又可悲的深受封建科举制度荼毒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译者将原文中的句末语气词“哉”和“也”译为表示强调的程度副词“Verily”和“forsooth”,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包括语码、风格、话语束等的适应转化。译文尊重原作的语言特色,从总体上把握,适当的调整句式,使用古英语中表示强调的副词翻译原文中的时代方言“哉”和“也”,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凸显了孔乙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创造性地再现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其次,用已经被废弃的英语古词翻译原文中的古语较好地体现了原文中表露出的“迂腐而又可笑的”文化味。再次,译文比较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交际意图。孔乙己口必“之乎者也”的目的是为了和对话人之间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鲁迅也是想借此刻画出一个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悲又可笑的知识分子形象。“Verily”和“forsooth”这两个古英语词汇在语调和语式上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上面两个例句都较好地体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胡庚申,2013:268)这两个例句也充分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多维转换”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再现原文的内容及其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该理念和方法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 结论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实现方言的等值翻译具有极大的难度,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语义或语体上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方言是不可译的。在动笔翻译之前,译者应对原文本中的方言进行深入探究,认识和把握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方面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方面的、社会和文化以及个人等方面的价值及特色。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首先明确方言的功能”,(Newmark,2001:195)然后在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同时注意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和平衡协调,如此,才能产生和原文最自然贴切的对等。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黄忠廉.方言翻译转换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2): 144-147.

[5]赖德富.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谈忠实性的限度[J].温州大学学报,2010,(2):51-55.

[6]老舍.骆驼祥子[M].施晓青,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7]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10-15.

(责任编辑 陈永康)

H31 7

A

100 8-7 257(20 15)01-00 32-02

2014-08-10

张献丽(1982-),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原文中适应性方言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