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W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应用研究
2015-04-14毕天昊王钦若王永昌
毕天昊 王钦若 张 卓 王永昌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像鼓风机和水泵这类对于调速性能及动态特性要求不高的设备,斩波串级调速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之一。由于开关非线性的存在,对于不同的控制方法,控制器的数学模型也有所不同。然而,单纯的理论研究会把IGBT和FWD考虑成了理想元器件,当把高频斩波串级调速应用到大功率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上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散热性、故障保护和电磁干扰(EMI)等问题。当设备是中等功率或低功率异步电动机时,这些问题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当设备是大功率感应电动机时,这些问题对于斩波调速系统的设计就非常重要了。
本文介绍了斩波串级调速的原理,提出了斩波串级调速的数学模型,给出基于该模型的系统设计,并在4兆瓦的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中使用。
1 斩波串级调速的原理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典型框图如图1所示。图中,REC是由二极管组成的不可控三相桥式整流电路,CH是采用IGBT作为功率器件的升压斩波电路,INV是由可控硅组成的有源逆变电路。当IGBT完全导通时,b点和e点之间的电压等于IGBT的正向压降Vce;当IGBT完全关断时,b点和e点之间的电压等于电容两端电压UC。假设IGBT的频率是f(则周期T=1/f),假设占空比等于α,则IGBT在每个周期内的开通时间为τ=α/f。理论上,如果能够控制转子的平均电势,就可以控制感应电动机的转速,即通过改变α的值来控制转子的转速。
图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示意图
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建模
2.1 升压斩波器的状态空间平均模型
IGBT的开通关断两种不同状态的等效电路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和图3中,Urec为整流电压;UC为电容两端电压;Uinv为逆变前直流电压;R1和L1为沿电路点a-b-e的电阻和电感,R2和L2为沿电路点c-d-e的电阻和电感(见图1);RI为IGBT导通时的等效电阻;RF为续流二极管导通时的等效电阻;i1为整流电流;i2为逆变前直流电流。
图2 IGBT开通时的等效电路
图3 IGBT关断时的等效电路
假设升压斩波器工作在连续导通模式,其在一个周期内的等效方程式如下所示:
为了得到升压斩波电路的动态模型,可以通过状态空间平均法在一个周期内对i1取平均,然后得到表达式如下:
分别将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分解为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可得
2.2 IGBT和续流二极管对斩波电路影响的分析
将公式(7)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占空比α到整流电流i1的传递函数的推导过程如下
事实上,Vce和Vd应遵循下述表达式:
若忽略功率器件的等效电阻(RI=0,RF=0),α到i1的传递函数就可表示为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目前该系统已投入国内某水泥厂使用。设计外观与实际整体外观分别如图4、图5所示,触摸屏采用人机交互,以便用户直接观察或设置参数。整个系统包含了水阻柜,整流柜,斩波柜,逆变柜,升压变压器,水冷系统和控制器。
图4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设计外观
图5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整体外观
将4兆瓦绕线转子异步电机的斩波串级调速作为范例,其电机数据如下:
额定功率:4000kW,功率因数:0.9,定子电压:10kV,定子电流:282.6A,转子电压:3060V,转子电流:801A,额定转速:992 转/分,防护等级:IP54,调速范围D=1.2,变压器的二次侧额定电压:1450V。
IGBT的测量电压如图6所示,续流二极管的测量电压如图7所示。
图6 实测IGBT电压
图7 续流二极管电压
现场测试数据都近似等于理论值,根据图6、图7可以看出UC几乎不变。调试过程中,随着占空比的增加,转子的转速升高,整流电压减小,但逆变前直流电流并不总是随着占空比的增加而减小。电流被续流二极管反向阻断,大部分转差功率由逆变器送回电网,达到节能效果。当转速高于某个值时,逆变器直流电流会随转子转速的升高而减小。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转差率发生变化时,机械特性也将随之变化。
4 结论
本文论述了大功率绕线转子感应电动机的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根据状态空间平均法,提出了涉及IGBT和续流二极管的升压斩波电路的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实验结果得知,该系统状态稳定、动态响应速度快、节能效果显著。此外,多层铜排结构设计确保了杂散电感足够小,但繁琐的结构使设备安装变得很麻烦。以上这些问题将作为系统进一步改善的主要内容。
[1]张军伟,王兵树,万军,甄亚.高频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的分析与计算[J].大电机技术,2011,1:13-18.
[2]Zhang Hao,Yang Xiaoping,Ma Xikui,He Bo.Analysis of limit cycle behavior in DC-DC boost converters[J].Nonlinear Analysis:Real World Applications,2012,13(5):2049-2062.
[3]N.Kondrath,M.K.Kazimierczuk.Control-to-output transfer function of peak current-mode controlled PWM DC-DC boost converter in CCM[J].Electronics letters,2011,47(17):991-993.
[4]Bin Yang,Dong Haolong,Feng Nenglian.Discrete time iterated mappings based nonlinear model and exact feedback linearization control of boost DC/DC converter[C]//201224th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CCDC),May 23-25,2012,Taiyuan,China:6p.
[5]Yao Rui,Liu Ying,Wang Bingshu.Controller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double closed-loop controlled chopwave internal feedback cascade speed-regulation system[C]//2010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er Theory and Engineering(ICACTE),August 20-22,2010,Baoding,China:5p.
[6]Peng Zhou.Implementation of Optimal Pacing Scheme in Xinjiang's Oil and Gas Pipeline Leak Monitoring Network[J].Journal of networks,2011,6(1).
[7]Huang Xuan,Zeng Wenhua.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 for Sensor Coarse Signal Processing[J].Journal of Multimedia,2014,9(3):442-448.
[8]You Fucheng,Zhang Ying.Research of an Improved Wavelet Threshold Denoising Method for Transformer Partial Discharge Signal [J].Journal of Multimedia,20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