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的研究

2015-04-14王史春

科技视界 2015年17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老师

王史春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0 引言

省教育厅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课程内容无法使学生感兴趣占60%,课程内容跟不上专业需要占40%,课程中实际操作与训练少占30%;认为学校所开设课程应该增加实践环节占65%,认为最欠缺的教学内容为:实践动手能力占50%。调查分析可知,主要存在2方面问题,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另一方面课程实用性不够,实践教学不足。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虽然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存在很多问题,项目化教学的项目选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书本知识,范围广,内容多,原来的理论知识也要落实,实践时间等等,课堂用于与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与压缩了学生的实践时间,导致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明显降低,也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程度不高,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引入翻转课堂,教师通过制作课作,微视频,项目的相关资料,发布在网上,让学生先学,然后带着问题进教室,课堂教学以讨论,解决学生的问题,增强实践教学,快乐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1.1 “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把知识融入项目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学习知识,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体系结构的理论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已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差,学习主动差,课前不预习,由于对项目的不了解,理论知识学习不够,老师布置的项目,学生无从着手,老师又不得不补一些项目的基础知识,占用了项目化教学的很多时间,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很难真正实施项目化教学。其次,项目化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场所和仪器设备,学生所选取的项目不同,用到的元器件及设备不一样,大大增加了教学成本。为了解决项目化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提出“翻转课堂”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1.2 项目化教学的“翻转课堂”的建模[3]

通过对项目化教学和“翻转课堂”的认真分析[4],以及多年的工学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对项目化教学的“翻转课堂”进行建模。作为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前不一定能进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化教学的项目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同时,先布置任务,对自己所选取的项目负责,主动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解决项目的问题,课前根据自己的项目选取学习资料,包括视频资料和教学资料,自学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疑问在线答疑,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工科学生,工程类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验进行学习,理解,学校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做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解决学生的疑点。课堂教学不仅就是课内教学,要充分挖掘资源,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探索,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课上老师仅仅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与学生互动交流,解答学生的疑点,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项目化教学与“翻转课堂”有效的结合,是高职课堂的创新,根据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未来的设想,具体的模型如下:

图1 “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建构

图2 “翻转课堂”的项目化学习建构

2 结论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4]“翻转课堂”[5]强调学生先学后教,课前通过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等平台,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学在这期间,可能会遇到困难,老师不仅提供教学视频,还能在线辅导,避免同学出现困难,失去兴趣的问题。课堂中,老师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解决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可克服项目化教学中的问题,理论基础性的知识克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讨论互动形式,解决学生的疑难,相比传统老师传授式教学效果,同时也节省了基础知识的占用时间,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互动,同学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仿真,实物制作,答辨,总结。让项目化教学得以真正的实施。

[1]马祥兴.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2).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3]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4]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高职老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六·一放假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