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人工运河的形成及变迁
2015-04-13周家华
周家华
摘 要: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大江大河基本上是东西走向。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是古代著名的“四渎”。作为古代重要的水道,长江流域的人工运河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盛到衰,再由衰到兴的历史过程,其通畅淤废、兴衰存亡形成了自身的规律。
关键词:长江 人工运河 生态文明 建设
长江流域的人工运河是中华民族因水兴利的智慧结晶,是流域人民不负大自然厚爱而创造的艺术杰作和人间奇迹。
在古代,为了借水行舟,往往不惜迂回曲折,迁就水道。如船舶从扬州到开封、洛阳、西安,必先由长江入黄海,再经黄海入淮河、由淮河入泗水,由泗水入黄河,最后抵达国都。
因此,如何改良“四渎”运道,沟通江、汉与黄、淮、渭之间的水陆联系,为历代在长安、洛阳、开封以及其后在北京建都的封建王朝所密切关心。开辟新的人工水道,使之成为沟通南北的捷径水道,是古代水陆交通运输的客观需要。
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是人工运河的摇篮。流域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湖交织,密如蛛网。这个巨大的水网为人工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治水之后,“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指的是春秋时楚国开凿的沟通长江与汉江的扬水运河,亦称云梦通渠;“鸿沟”就是吴国开凿的联通长江和淮河的江淮运河,亦称扬(州)楚(今淮安的楚州)运河。
长江流域的人工运河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盛到衰,再由衰到兴的历史过程,其通畅淤废、兴衰存亡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大致有以下五点。
其一,政治和军事目的催生了运河的萌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在政治上加强控制,在军事上进行战争物资运输,先后在长江流域开凿人工运河,其中有些运河还连通了其他水系。春秋时期,为了北上争霸中原,楚国开凿了扬水运河,沟通了长江和汉江。吴国为北征齐国,西伐楚国,开凿了沟通了江淮的邗沟和连通太湖和长江的芜太运河。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征服岭南百越,开凿了连接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
其二,南北漕运的需求带来了运河的繁荣。在十一世纪以前,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防重心始终是在黄河流域,即黄河、渭河和洛水一带。朝廷建都一般在长安(今西安)洛阳和汴京(今开封),以充分利用黄河以及黄河支流汴河、洛河、渭河的舟楫功能。朝廷的政费、军费开支以及本身享乐消耗,无不依赖长江流域丰富的资源。“故天下大计,仰于江淮”,漕运成为维系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运河成为王朝的生命线。明孝宗朱祐樘说:“朕念古人治河,只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是恐妨运道,致误国计,其所关系盖非细故。”康熙皇帝手书“三藩、河务、漕运”六个大字并悬在宫廷中柱上,“夙夜廑念”。
由于漕运事关“国脉”,历代王朝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漕运制度,并有相应的管理系统,从而保证漕运的畅通。“万灶沿河而居”,“渔歌飘渺飞檐外,帆影参差玉浪中”、“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灯形半临水,筝声多在船”,古人描写漕运繁忙的诗句多如牛毛,从文学的角度,记录了运河当年的繁荣。
其三,政治中心的确定改变了运河的走向。定都于长安的隋、唐和北宋,漕运路线基本上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漕船沿江南运河从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淮河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即汴河,再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都城。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为了避免绕道洛阳,先后开凿了济州、会通、通惠三河,大运河由“弧”形变成“弦”形,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大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实现了南北漕运的直达。元代运河以最短的距离,连通最富庶的江南及东部沿海区域,从而实现了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大融合。定都北京的明、清两代,也沿用了元朝大运河的路线。
其四,封建王朝的没落导致了运河的衰败。运河畅通与否,每每与封建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从唐宋至明清,历代王朝鼎盛时期,运河均得到卓有成效地治理,作用得到发挥。反之,王朝处于动乱分崩离析之时,运河也随之失修或堙废。
公元前601年,在位13年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开凿了进逼中原的连通长江和汉江的扬水运河。公元前378年,秦将“白起拔郢”。随着楚都纪南城成为废墟,扬水运河也随之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中国长期分裂。运河的开凿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也因隋帝国的土崩瓦解和隋末农民战争、唐王朝的统一战争而遭破坏,加上年久失修而淤塞;唐朝受益于隋代大运河,漕运为唐王朝的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打通汴河水路,至唐末农民起义前的一百多年中,运河一直畅通,江南财赋通过运河转运长安,支撑着唐王朝一个世纪之久。安史之乱后,在将近30年间,运河时通时阻,唐王朝便岌岌可危了;定都于开封的北宋王朝,充分利用和疏浚、治理隋唐留下来的运河,建立了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三个水运网;而南宋偏安江南,在大运河的一些河段竟然成为宋金对峙“界河”的状态下,南宋的覆灭就是早晚的问题了;雄图大略的元朝,先后开三河,一举“拉直”了南北大运河;明清两代,虽然漕运达到鼎盛,但到清末,政治腐败,漕政弊坏,加之黄河夺淮、夺运,运河逐年淤塞。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随着停漕改折令的颁布,漕运总督及各省粮道等官均被裁撤,漕运停止。至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复覆灭时,京杭大运河基本淤废。
其五,新中国的诞生加快了运河的复兴。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北煤南运,减轻津浦铁路压力,国家多次集中力量整治京杭运河。目前,徐州蔺家坝至扬州六圩口404公里的苏北运河,已全部建成国家二级航道,2000吨级船舶可昼夜双向通行从徐州直达长江,成为我国内河航道中仅次于长江的等级最高、渠化程度最好、船闸设施最为完善的人工航道。从镇江到杭州的208公里苏南运河,全线达到四级航道标准,有的达到三级。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1世纪初新开凿的江汉运河,串通起江汉水系和内荆河水系,连起交织的河湖和纵横的支汊,使得整个江汉水网“血脉畅通”生机勃勃,在江汉平原上形成了一个连通长江、汉江和内荆河航道为主干的、由半封闭状态为开放型的江汉平原航
道水运网。
在皖苏两省同步整治规划中,芜太运河的各项工程建设正不断推进。江淮运河和赣粤运河也在规划建设中。
可以说,一部长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史,也是一部3000年中国发展史。
如果说长江是天赐给人类的水运动脉,那么,长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就是人造血脉。直到今天,运河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地图上,仍然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辐射和影响着极为广阔的领域。昨天、今天、明天,它都会是名副其实、活力四射的人造血脉。
时至21世纪的今天,国家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具有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运河航运,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