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蒜合作社里的致富带头人

2015-04-13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员大蒜有机

金乡县是驰名中外的“中华蒜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杨建强用他的智慧和勤劳编织着梦想。

40岁的杨建强,做事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敢闯敢干。他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带领化雨镇47个村的千余户农民,组建金乡供销京信有机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万亩有机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闯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致富之路,让金乡大蒜大批量销往巴西、韩国、日本等国家,带领农民成功致富。

脚踏实地坚韧不拔

闯出一片新天地

2002年之前杨建强一直从事着供销部门的基层工作,偶尔一次随社里去田间抽样考察,发现家乡有着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优越,十分适合发展有机大蒜种植。2008年3月,他毅然放弃了供销社的工作,搞起了有机大蒜出口外销,从此踏上了发展农业生产,实现有机大蒜出口创汇的致富之路。

当年,杨建强拿出了20余万元在化雨镇苏坑村建起了一个占地8亩的大蒜加工收购点。虽然当地村民对种植大蒜并不陌生,然而科学种植大蒜却是个专业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产业。一个半路出家的农民,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困难可想而知。2009年,由于对市场不熟悉,加之引种不合适,经营管理不到位,造成产量低,质量差,根本实现不了出口的预期目标,不但没有挣钱,还赔了不少。

有志者事竟成,机会总是留给勤奋的人。他一方面买回大量大蒜种植出口的报刊书籍自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还经常向农业专家请教,同时还到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方学习、考察,向种植能手虚心请教。通过学习,他明白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于是他紧紧地抓住科技这根弦,以科技为先导促发展,成立了济宁市嘉汇果蔬有限公司。

坚守终使梦想变现实。到2010年,基地种植的大蒜产销两旺,实现了初次出口。杨建强淘到了第一桶金,当年他就获利50多万元。2011年秋,杨建强扩大了种植规模,种植基地达到500亩,公司实现利润200万元。2012年有机大蒜出口量达五千余吨,实现利润480余万元。

随着事业的蓬勃发展,杨建强思索酝酿运筹一个新型的农民组织,今年4月16日成立了金乡供销京信有机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机大蒜种植基地达到3000亩,每亩实现4000余元收入,使社员实现增收千余元。

心系乡亲真情为民

托起幸福新生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社长,杨建强心里始终揣着老百姓,他说:“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那才是真正的新农村新生活;合作社就是大家的合作社,做大做强要靠大家,挽起袖子努力干,我相信大家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经有47个行政村2000余农户掌握了大蒜改良品种的种植技术,种植了1万亩有机大蒜。合作社通过统一供应种子、提供技术和机械、帮助村民销售大蒜等帮扶措施,先后带动本村及周边乡镇的上千户农民走上了靠种植有机大蒜发家致富的道路。去年5月,他拿出2万余元,带领姜楼、李堂2个村5名农户到青岛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考察蔬菜出口市场;2012年11月,他又拿出4万余元,带领冯海村、周集村等6个村12人到寿光、临沂学习考察大蒜等其他蔬菜种植技术。如今化雨镇以苏坑村为主的33个村1万亩地,千余户农民都种植上了现代农业规范标准的有机大蒜,做到了村民家家有产业,户户奔小康,村民自豪地说:“是杨建强带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合作社在杨建强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拥有社员1223名、有机大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有机大蒜出口加工标准化厂房2400平方米。为更好地服务社员,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合作社下设农资部、农业技术服务部、生活用品供应部、农副产品购销部、农村文化建设部和资金互助部。资金互助部于今年5月1日正式开业运营,开业的当天就吸纳合作社社员200余户,经过短短4个多月,入社社员就达1000户,吸纳社员互助金500万元,投放发展资金280万元,较好地破解了农村贷款难,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杨建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又在霄云镇、化雨镇、高河镇、王丕镇、淳集开发区建立了5处分社。

杨建强给社员们描绘的美好蓝图还不止这些,下一步,他计划投资500余万元,扩建生产线厂房、万吨恒温库,直接把社员的有机大蒜存进库房,进行深加工,进一步加快服务“三农”步伐。

在当地政府和县供销社的帮助和支持下,相信杨建强带领他的社员们挥洒勤劳和智慧,用努力和汗水播种希望,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通讯员 杨涛 杜景民)

猜你喜欢

社员大蒜有机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作品选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种植大蒜要注意啥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大蒜养生法
种大蒜
防病抑咳话大蒜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