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故事养幼儿道德情感
2015-04-13张雪梅
张雪梅
道德情感是指“道德意识在个体感受和体验层面上的反应,它是道德性质的活动引起人的心理上的情绪反应和内心感受。”在个体道德中,道德情感“直接参与道德认识、行为、品质、评价、信念的活动。它本身就是个体道德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全部道德现实化的根本环节。相对于人的外显行为、品质以及人格而言,道德情感并不直接呈现给世界,它是作为直接呈现物的内在源泉,作为道德的直接动力机制出现的。”幼儿阶段是个体道德启蒙阶段,因此也是教育的黄金期。而“幼儿道德启蒙首先是情感的启蒙,幼儿的道德教育要以道德情感教育为核心和基础。”那么,幼儿的道德情感教育以什么为载体?如何培养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很容易进入故事情境,感受快乐、好奇和激动。他们本能的喜欢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语言。在听故事和角色扮演中激发了他们的情感。由此萌发了我们“以趣味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道德情感”的愿望。我们选取了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幼儿艺术学校150名学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岁3个月。将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设定为六个德目,即负责任、重孝悌、讲诚信、会合作、爱祖国、爱自然,围绕德目选择故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讲一讲”“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评一评”完成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讲一讲”进入故事情境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何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爱听、想听、听出其中的道理,需要教师掌握良好的叙述技巧。
1.运用“角色”语言叙述故事
讲故事归根到底还是“讲”。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去表现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在讲述中融入情感,为幼儿描绘故事的美好意境,让幼儿能从教师的叙述中体会出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在“重孝悌”一章的教育中,老师给孩子讲《我给爸爸捶捶背》的故事。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变换着不同的角色进行讲述,当教师用故事中的主人公“第三个儿子”和“父亲”的口吻讲述父子间的对话时,孩子们的眼圈儿都红了。教师的语言触动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柔软之处,并成功地引发了孩子们对于孝心的思考。虽然只是动情地叙述,但由于老师的叙述方法得当,符合幼儿心理情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故事
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感。如:有些故事内容中提到的历史人物、特定事件是幼儿不熟悉的,怎样帮助幼儿理解?多媒体课件演示是个好办法。如故事《尊敬老师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谁?她是做什么的?诺贝尔奖是什么?……大多数幼儿都不了解。所以在讲《尊敬老师的居里夫人》时,老师准备了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帮助幼儿了解诺贝尔奖、居里夫人,同时向幼儿传递居里夫人虽然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科学家,但是她还是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从而强化幼儿尊敬老师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
二、“想一想”感悟故事道理
故事中蕴含的情感、道理,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幼儿通过想一想,感悟故事道理,提升认知能力。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提问、引导幼儿分析、讨论上,如:针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展开的提问,“故事里有谁、说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分析故事的内容,从而感受故事的情感,加深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如“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等。”当幼儿的回答比较笼统时,教师还可以把问题展开,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和讨论。如故事《孝敬长辈的珠珠》,教师在讲过后请幼儿想一想“珠珠最爱吃什么?”、“珠珠把最大的草莓给了谁吃?”、“珠珠是怎么想的?”想的过程使故事在幼儿脑海里重现,对故事加深印象,感悟故事中的道理,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一说”强化道德认知
“说一说”给幼儿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判断机会,在说的过程中强化幼儿的道德认知。“说一说”既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说”,如: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也可以是“说”的较高层次“讨论”,幼儿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想象,通过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观点,倾听、理解、赞成或反对别人的观点,扩展深化思考,强化道德认知。
例如班上的晨晨是个不爱写作业,但与伙伴关系很好的幼儿。一个周一,晨晨把拼写的作业拿给老师看,说:“老师,您看我写得整齐吗?”“哎呀,太整齐了,你真棒,小朋友该向你学习呀。”老师忙表扬晨晨。晨晨不好意思地笑了。放学,老师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晨晨的妈妈,没想到,晨晨的妈妈看了作业,说:“这不是晨晨写的。”听了这话,老师没有急于批评晨晨,知道晨晨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撒了谎。第二天,老师课上讲了道德情感故事《沈从文再也不逃学了》。老师讲完,引导幼儿讨论,“沈从文小时候爱学习吗?”幼儿们争相回答:“不爱,他爱看木偶戏。”老师追问“他爱看木偶戏,后来犯了什么错误?”晨晨想了想说:“他爱看木偶戏,耽误上学了,老师批评他了。”“那你还认为他是个好孩子吗?”老师问晨晨。“他还是个好孩子,他改了。”“对,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大人也会。只要改了,就是好的。”晨晨使劲儿点了点头。下课了,晨晨跑到老师那儿,悄悄说:“老师,昨天的作业不是我写的,我以后不会了,我要好好写作业。”老师摸摸晨晨的头,说:“晨晨也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相信晨晨能自己把作业写得很好!”“嗯。”晨晨又使劲儿点点头。晨晨后来进步很大,变成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而且做事从不偷懒,还会帮助其他的小朋友,晨晨妈妈说在家里晨晨进步可大了,放下书包,就写作业,还说“妈妈,你看我写得棒吧?”
把故事引入到孩子的生活,循循善诱让孩子主动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敢于承认,勇于改正。这是用智慧唤醒孩子的内心,用信任树立孩子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孩子的心灵。
4.“做一做”固化道德行为
“做一做” 可以使幼儿通过道德情感体验,进一步内化道德认知,并把这种积极的体验不断地积蓄在道德情感之中,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
例如,一次郊游,班上的幼儿异常兴奋,排队上车时,有几个小朋友使劲儿往前挤,结果把前面的小朋友挤倒了。上了车,孩子们叽叽喳喳说笑不停。老师提醒了几次,安静一会儿,就又开始了。老师想到这正是教育孩子的契机。游玩休息时,老师给幼儿讲了道德情感故事《坐公交车》和《在医院和机场里发生的事》。引导幼儿思考“我们该怎样坐公交车啊?”孩子们结合故事,有的说:“要排队。”有的说:“上车得给老人让座。”有的说:“还不能大声嚷嚷。”老师问:“为什么呀?”幼儿抢着说“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喊叫。”“对,嘘……”老师手比画着,孩子们都笑了。回去上车时,果然,孩子都在排队依次上车。车开动了,有的欣赏窗外的风景,有的低声细语,声音稍大一点,边上的幼儿马上做出“嘘”的手势,提醒一下。
“做一做”要与幼儿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每天进餐、午睡;进出教室、上下楼梯;户外活动、洗手、如厕;轮流照顾自然角里的动植物等等都是“做一做”的好时机,在做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将道德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
5.“评一评”学习道德评价尺度
“评一评”目的是引导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情境中引导幼儿将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积极正向的行为态度,使之获得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在肯定中自然否定校正一些行为,使幼儿初步学习道德评价的尺度。评价的形式可以有小组同伴评价、个人评价等。评价内容要具体、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幼儿在“评”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幼儿道德评价标准,从而用这个标准去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两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幼儿道德情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道德情感的变化不但体现在其道德素养的良好发展上,还体现在幼儿其他学科学习的进步上。说明以趣味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道德情感是有效可行的。
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共完成观察记录54篇、教育笔记54篇、阶段总结16篇、教育案例31篇。这些积累不仅是教师研究的轨迹,也是成长的记录。教师集体在主编的带领下,共同撰写了简明而实用的《幼儿道德情感教育读本》。
以趣味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道德情感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有许多地方并不完善,比如:适合幼儿道德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有哪些?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前后测量表怎样设计更加科学等。我们将继续提炼和挖掘现有的实验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和拓宽幼儿道德情感培养的内容途径和有效方法,争取把课题实验研究与幼儿道德情感培养的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得以持续与深化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