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5-04-13李衍施成祥牛李彦
李衍施成祥牛李彦
建德市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发展现状及对策
李衍1施成祥2牛李彦3
浙江省建德市地处浙西丘陵山地和金衢盆地,以低山丘陵为特色,境域内山地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88.6%。水域面积0.867万hm2,耕地面积1.733万hm2。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732万hm2,油菜种植面积0.573万hm2,蔬菜种植面积0.735万hm2,水果种植面积1.502万hm2(其中草莓种植面积0.065万hm2,育苗0.053万hm2),茶叶种植面积0.380万hm2,柑橘种植面积0.393万hm2,养殖家禽788.4万羽、生猪12.8万头,莲子、蚕桑、中药材等产业也初具规模。良好的产业状况为建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建德市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发展现状
1.1 农业装备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0年以来,建德市以落实农机惠农政策,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提质提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水平和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据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共有农用拖拉机2 408台(其中大中拖24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62台、油菜收割机33台、水稻插秧机146台、植保机械2 105台。优势特色农业机械和装备也得到快速发展。拥有扁形茶炒制机1 800台、采茶机171台、修剪机316台;各类设施面积0.217万hm2(其中钢架大棚0.093万hm2),微喷滴灌设施0.197万hm2,冷藏保鲜设备5 100 m3。
1.2 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全面提升
到2014年底,建德市稻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全年完成机耕面积2.427万hm2,机耕率达90.9%;机灌1.236万hm2,机灌率达100%;稻麦油菜机收达到0.985万hm2,稻麦机收率达到90%;茶叶炒制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收等薄弱环节机械化实现了跨越发展,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达到0.173万hm2,油菜机械收获面积达到0.067万hm2。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全市农业生产中的耕整、排灌、植保、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村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1.3 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农机服务组织的不断壮大,加快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全市现已建成了4个育秧中心、10个粮食烘干中心、5个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和1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并充分发挥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共建有具备农机服务功能的服务组织43家,配有各类农业机械850余台套,这些服务组织具有0.133万hm2以上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和统防统治能力。它们不仅承担了全市60%以上农田的耕整、作物植保任务,而且在全市粮食功能区建设、水稻机插与机收、油菜机收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促进土地流转、推进新机具新技术应用、实行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农机化投入增幅明显加大
到2014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9.74万kW,是2010年的1.07倍;农业机械原值42 257万元,是2010年的1.15倍。农业机械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型、高性能、高科技含量、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发展迅速。2010-2014年农机总动力及主要农业机械装备拥有数量见表1。
表1 2010-2014年建德市农机总动力及主要农业机械装备拥有量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良好,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明显。2010年以来,各级农机购置补贴和省农机化促进工程、杭州市农机化促进、杭州市农业推广、建德市农业产业提升等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2010-2014年,建德市共兑现中央补贴资金1 700.5万元,省补贴资金129.4万元,杭州市补贴资金275.2万元,地方补贴资金195.5万元,补贴机具达1万余台套,受益农户4 500余户,带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筹资金6 904.1万元,详见表2。
表2 2010-2014年建德市农机购置投入 万元
1.5 农机队伍素质逐步提升
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和举办农民素质提升培训班,培养了大量农机技术人员,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农机实用人才需求。据统计,2010年以来建德市每年培训农机人员2 000人次,认真组织开展了农机作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考核与鉴定,使80%的农机从业人员都能掌握初等农机职业技能,实现农机操作、维修人员持证上岗。
2 “机器换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确保农机化政策效应的发挥,建德市早在2004年就印发了《建德市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2011年又作了调整。农机专项资金由中央、省、杭州市专项补助资金和市本级预算安排资金构成。补助对象为本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助范围和标准:一是当年列入浙江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的,按目录产品范围和补助标准执行;二是当年列入杭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的,按目录的产品范围和补助标准执行;三是当年列入省市农机作业环节补贴的作业内容,按作业内容和补贴标准执行;四是符合建德市本级财政扶持要求的农业机械及设施,按建德市设施农业扶持政策执行。
2.1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和农业设施的大量应用,不仅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劳动条件,而且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粮油生产中,与人工作业对比,全程机械化作业单位面积可节本增收3 000元/ hm2以上;在畜禽养殖中应用降温设施,7-9月高温季节增加产蛋率15%,降低死亡率3%;柑橘生产应用节水灌溉增加产量10%~15%。同时,新型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了农民收入, 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全市农民增收超千元。
2.2 促进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省市级的购机补贴政策加大了对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和油菜收割机等粮油生产机械的补贴力度,水稻机插、粮食机烘、油菜机收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全面提速。到2014年底全市各类服务组织流转土地1 667余hm2,其中33.3 hm2以上大户或合作社有12家,解决长年性抛荒近67 hm2。
水稻机插率低是建德市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2006年,建德市的水稻机插还是空白,当时基本是人工插秧,生产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后,农民踊跃购买插秧机,机械化插秧得以快速推进。2013年水稻机插面积达到0.179万hm2,水稻机插技术越来越被广大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所接受。油菜机械化收割也实现了零的突破,2009年建德市开始试验推广油菜收获机械,并加快了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应用,2009年完成机收面积0.013万hm2,2014年油菜机收已经突破0.067万hm2。粮食机械烘干能力迅速提高,2014年底全市粮食机械批烘干能力达到550 t。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茶叶是建德市的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实际,重点推广应用茶园管理机械、茶叶炒制机械。2006年之前,全市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很低,茶机数量只有十几台。2014年全市茶叶加工、修剪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90%左右。茶叶生产机械的应用,不仅使春茶产量有较大增长,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也促进了茶叶加工规模化发展。2014年,全市有茶园0.333万hm2,规模化茶叶加工企业19家,茶叶年加工量500 t以上的4家,50~100 t的15家,产茶3 200 t,总产值达2.75亿元。建德先后获得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3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农业领域 “机器换人”的步伐,不仅降低了农民购机成本,而且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农机作业、销售、维修经营服务已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既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又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农民素质提高;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资源,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使得富余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转得出,留得住”,无后顾之忧。2014年,全市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3亿元,比2004年增长64.2%。
2.4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在提高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水平的同时,建德市农机部门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大力推广适合该市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由大田主要粮食作物逐步向经济作物、水田作物、大棚蔬菜和畜牧业、养殖业等多方面扩展,实施面积不断扩大。先后实施推广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秸秆还田再利用机械化技术、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蛋鸡机械化养殖技术等10余项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抗旱增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均衡,机械化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建德市保有量较大的农机产品主要集中在应用于粮油产业领域的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谷物收割机、油菜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而现阶段在建德市更有发展前景的精细化农业机械产品,如蔬菜移栽机、果园管理机械、经济作物收割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仍较为短缺,机械化水平不高。列入补贴目录的农机具在品目及适用性上的缺陷,使农机种类存在过剩和短缺并存的不合理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机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很难得到提高。
3.2 先进农机具购买力有限,农民使用水平参差不齐
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机具不适用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建德市农业领域 “机器换人”总体水平的提高。一是“买不起”。一般国产大中型农田作业机械价格在5~10万元,小型的0.3~1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目前建德市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普通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有限。虽然国家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买不起”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特别是一些耐用的进口机械价格高,国产农机产品在种类和质量上与进口机具比较差距还很大,而进口机具的补贴额度和补贴比例没有提高。二是“用不好”。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推进,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的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创新意识跟不上的问题。新型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及技术培训因推广经费短缺而很难开展,农民素质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造成部分农民用不好农机具。三是“不适用”。山区丘陵地区的农民迫切需要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机具,但受到地理条件、耕作方式、种植规模、道路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平原中大型机械很难应用于丘陵山区,而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具市场供给却严重不足,仅有微耕机、田园管理机等,产品没有覆盖丘陵山区特色产业的全过程,一些在用的产品也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安全性、可靠性较差等问题。
3.3 农机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机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不高
建德市的粮食功能区分布较为分散,农机服务经营也较为分散,造成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同时,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十年来,粮油生产上的农机拥有量已趋于饱和,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机装备的优化升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引导不足,容易形成农机服务市场的无序竞争。每年秋收时节,从江苏、山东等地过来跨区作业的收获机械都是像久保田488这类的先进机型,不仅秸秆粉碎效果好,服务质量高,而且价格不贵;而本地收获机械不仅机型先进性上有差距,而且受作物收获时间集中的制约,作业量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4 促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大对农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要将高效设施农业与粮食功能区块建设内容统筹纳入相应规划,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加大对公益性农机服务中心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功能。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地,同时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如何快速解决粮食、蔬菜保障性生产农户的临时设施用地审批问题。
4.2 加大农业机械综合保险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协同推进”原则,引导农机企业、农机经销商对新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全面赠送保险,财政也应该加大对存量的重点机具,特别是需要检验、上牌或者现场安装的农机具保险的补贴力度,让农民在田间地头作业发生意外时有保障。
4.3 抓好试点示范和引导宣传
一是引导和支持现有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试点示范。进一步扶持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二是引导和支持农机作业服务效益较高、作业市场发展较快且竞争较强的项目或领域做好试点。如稻麦统防统治服务、农机运输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跨区作业服务等。
4.4 同步推进队伍建设与安全管理
基层农机管理队伍除了县级农机管理人员还包括乡镇农机专管人员,他们肩负农机法律法规宣传、安全教育、培训、推广、证照核发、牌证管理等工作。基层农机管理队伍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关系到农机化能否健康发展。上级部门在政策设定时应强化乡镇一级的职责,要有利于引起乡镇政府的重视,有利于做到专人负责,有利于提高政策到位率。
作者信息:1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11600;2建德市农机管理站,311600;3建德市大同镇人民政府,311614: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