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东方红炼油厂
2015-04-13□索俐
□ 索 俐
广大建设者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攻克道道难关,仅用两年时间就建起当时国内最大的炼油厂。
20世纪60年代,为了满足首都和华北地区对燃料油的需求,国家决定在北京建设一座炼油厂。由于当时正处于备战时期,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国务院确定选择炼油厂的厂址必须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据此,炼油厂的厂址选定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镇坟山村一个狭长的山坳里,并将厂名定为东方红炼油厂。
会战队伍从全国来
1967年8月炼厂建设开始破土动工。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各地都搞“停产闹革命”,政治气候十分恶劣。坟山地区交通不便、地质复杂,自然条件也非常艰苦。然而,从祖国各地汇集到这里的广大工人、农民、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的号召,在这个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山沟里,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的大会战。
□ 吊装吸收解析塔。张从密 摄。
为减少“文化大革命”的派性干扰,保证会战正常进行,国务院决定对东方红炼油厂大会战实施军管。军管会领导强调一条铁的纪律:凡参加东炼会战的单位和职工,来到东炼后一律不准搞派性,任务就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坚决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政治任务。来自各方的会战大军——东北抚炼,西北兰炼,山东胜利红旗总队几乎所有参战单位的职工到东炼报道前,都要在军管会同志带领下,到北京天安门城楼前举手宣誓。
在军事管制体制下,参加会战的单位一律实行准军事化建制:各厂为营级建制,下属车间为连级建制,各级领导被称为“营长”“连长”“排长”“教导员”“指导员”军事化的建制和管理,使整个会战现场充盈着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从组织上保障了大会战的顺利进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名创业者,日夜奋战在猫耳山下。作为军管会和东炼革委会主任,38军军代表彭树桢,与李世源、孙伯成、吴协刚等企业领导同住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和车厢房里。除了做好大会战组织指挥等工作,彭树桢等领导每天还要到会战工地为工人送水、送饭,到现场慰问,和工人一起参加劳动;大年除夕和正月初一,领导和大家一起包饺子,一起会餐,共度春节。
焊接炼塔必须首先给钢板预热,没有厂房,工人便用苇席围起来挡风;没有加热炉,就用破油桶改装成火炉。焊接时,胸前烈火炙人,背后冷风刺骨,工人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焊接任务。
冬天运输大件,坡陡路滑,为了保证完成任务,运输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手拿方木钻到车下为车轮打眼儿,车走一步,人挪一步。试想,如果车轮倒滑,后果将不堪设想。
打响战斗
按照总图布置,炼油装置和装油站台安排在两个山沟里,中间有一道山梁。广大建设者用铁锤钢钎加炸药,昼夜苦干3个月,硬是把这横卧千年的顽石拦腰斩断,建起了一条长120米、宽20米、高17米,可以架设40多条管线的“明堑”。工人自豪地说:“奋战3个月,天堑变通途。”
要把炼油厂炼出的成品油运出去,需要建设一个与铁路相连的装油站台。按照规划,东方红炼油厂的装油站台,要建在一个布满花岗岩的荒山上。
为了取得一块5500平方米的平地,需要削平三个山头,填平三道峡谷,总工程量达50多万立方米。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开拓出一块建设用地,要求在不足一年半的工期内完成,任务相当艰巨。当时,工程指挥部先后找了十几家在土石方工程施工中素有盛名的施工单位,都被婉言拒绝了。为了不拖炼油厂建设的后腿,指挥部决定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装油站台。
承担场平施工的土石方小组多次到北京各大图书馆和科研单位查阅相关材料,到国家地震局、铁道部科研院、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请教,并邀请中科院力学研究专家杨人光和北京矿务局坑道掘进技术人员康绍义到现场指导。通过对各种爆破方法的分析对比,决定采用百吨级以上特大药量定向爆破的方案。
按照爆破方案的要求,需要在山头上开挖10个10米深的竖井和两个平洞。担任开挖任务的80名复转军人和100名民工,靠人拉肩扛毛驴驮,把施工机具运到山头上,手握铁锤钢钎,连续奋战60多个昼夜完成了任务。
在李世源等炼厂领导的部署下,齐仲贞等同志千辛万苦,终于从北京矿务局弄到了百余吨炸药,堆在一起如同一座小山。要把它们全部埋入地下同时引爆,其威力可想而知。这样大的爆破工程,在北京地区没有先例,在全国也少有采用。炸药填装方式、雷管引爆方法、周围建筑物的承受能力、警戒地区的划定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一个个做出具体方案。经过爆破专家严格审查后,决定将填药量定为108吨,分三个阶段起爆,每个阶段间隔两秒钟。
□ 1969年10月1日,东方红炼油厂彩车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检阅。张从密 摄
1968年9月20日下午2时,随着三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三朵巨大的蘑菇状烟柱携带着砂石直冲云天,三个花岗岩山头被掀了个底朝天。爆破成功后,一场清碴填谷的战争打响了。人们白天上班拼命干,晚上挑灯加班干,用双手、用推车搬走并回填了50万立方米的砂石。
工地上不仅工作条件差,而且生活条件苦。职工的住房有两种,一是透风漏雨的泥巴房,二是冬天似冰窖、夏天赛蒸笼的车厢房。进城的班车是拉水泥、砂石的翻斗车,后来换上解放牌卡车就成了改善之后的“客车”了。人均月收入不足40元,既无奖金,也无补贴,职工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
向建国20周年献礼
东方红炼油厂的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建设期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叶剑英副主席亲临炼油厂视察,李先念副总理先后七次到东方红炼油厂视察指导工作,康世恩副总理先后三次到东方红炼油厂蹲点指导工作。
1969年10月1日是国庆20周年华诞。为向伟大的祖国献礼,石油部已将当时正在建设的长岭炼油厂作为向国庆献礼的工程;但在听取了东方红炼油厂会战情况汇报后,毅然将石油部向国庆献礼的工程改为东方红炼油厂。
1969年9月,炼油厂一期工程的三套主要炼油装置——常减压、催化裂化、减黏装置及其配套工程全部建成投产,装油站台工程也胜利完成。9月30日,东方红炼油厂第一列“油龙”在一片欢呼声中正式启程,实现了广大创业者向国庆20周年献礼的豪迈誓言!
“油龙”里装载的不仅有刚刚炼出的成品油,还有广大建设者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
1969年10月1日,在国庆20周年天安门广场的游行队伍中,第一次出现了东方红炼油厂的彩车。这标志着首都北京已经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
当时,东方红炼油厂炼油能力达到250万吨/年,成为全国当时最大的炼油厂。炼油厂的建设和胜利投产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产物。参加会战的队伍,有北京市的设计、建设单位,有以兰州兰炼安装公司、抚顺炼建公司和山东胜利炼建公司为骨干的石油战线上的建设队伍,还有解放军指战员、复转军人、附近的农民和首都大专院校的师生。工地上施工人员最多时达1.4万人。
广大建设者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终于攻克道道难关,仅用两年时间就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炼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