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发展仍在路上 ——专家谈DMTO技术

2015-04-13许帆婷李建永

中国石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煤制烯烃煤化工

□ 本刊记者 许帆婷 田 源 李建永

煤化工的发展与石油化工要形成比较合理的新的工业结构,因此,传统石油石化企业要积极关注和介入煤化工。

今年1月9日,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SEG)洛阳工程公司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新兴能源公司联合开发的DMTO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类)唯一的一等奖。其中,洛阳工程公司和大连化物所的研究者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请他们围绕DMTO技术的开发背景、战略意义和未来发展等方面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记者: DMTO技术能取得成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有哪些关键因素?

王国良:DMTO技术的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研发团队、合作伙伴的战略眼光与持续创新;二是DMTO技术的领先性和竞争力;三是DMTO技术的创造性,DMTO技术开发适应我国资源特点,贯通并创造了煤(或天然气)基甲醇生产低碳烯烃的现代能源化工新产业,为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的有机结合及传统能源化工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支撑;四是创造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研发合作模式,实现了原始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有机结合。

□ 陈俊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张涛:首先从源头看,科学家要有宏观的、战略的眼光,选准有重大意义的课题,30年前大连化物所的科学家根据国家的需求选准了这个课题。从长远看,石油替代技术对于中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不会因为油价的短时波动而改变。对我们国家来说,DMTO技术提供的是不依赖石油的生产化工产品的路线,作为石油替代的一种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研究者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和毅力。我们这个项目持续做了30余年,科学家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不懈;作为研究所的领导,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始终支持这项研究。

再次,DMTO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好的合作伙伴。洛阳工程公司作为工程设计者,非常成功。从政府角度,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国宝站在支持国产技术的角度,力排众议支持我们,陕西省人民政府在推动该技术中试示范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工业化阶段,我们的合作伙伴神华集团,是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大型国企,执行力比较强。DMTO项目在神华成功后,带动了这一新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应用,目前我们已经许可了20多套装置。可以说我们给国家创造了一个不依赖石油的新兴战略产业,在煤代油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记者:甲醇制烯烃技术将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展完善?

王国良:伴随着DMTO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我们加大了总结、优化和提升的力度,持续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年2月上旬,我们采用DMTO-II技术总承包建设的首套18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已在陕西蒲城投产成功。更有竞争力的新一代DMTO技术正在开发之中;随着DMTO技术的持续创新,未来将为新兴能源化工产业提供如下支撑:一是业已建成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和优化;二是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等化工过程的有机结合和优化;三是建设高端化、差异化、市场终端化新产业。

刘中民:DMTO技术的发展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催化剂改进,一个是工艺改进,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深入。现阶段的技术改进,难度和当初相比是不一样的。就好像一个人考试得了90分,要再多考5分就更难了。

最近我们对DMTO的前期工作做了总结。为了支撑工业发展,技术一直在改进,催化裂化技术发展几十年了仍然在不断改进。我们花了很多功夫做基础研究,目的就是把原理弄得更明白。

工业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目前能完全弄明白的并不多。催化裂化的反应机理至今还不是十分清楚。这不是DMTO独有的,整个化工界仍在对原理的不断探索中。就DMTO来说,甲醇根本没有碳-碳键,但反应产物有碳-碳键,这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对原理比以往更明白一些,但依然任重道远。

原理弄明白是基础,工艺上可能有不同实现方式,我们采用的密相循环流化床与其他单位的设计就不一样。随着工业实践的展开,其优势应该逐渐显现出来。

□ 刘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另外,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我们的研究有时候是市场导向的,有时候是创新驱动的。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将会建成一批MTO工厂,必须有一支稳定的研究力量和工程力量持续创新,才能长期保持技术进步。目前我们正在与洛阳工程公司合作开发DMTO第三代技术。

今后发展的总体方向是要降低投资、提高收率,达到更高的技术经济指标。另外产品方案也要更灵活,要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单套装置处理能力也有提高的余地,目前我们做到单套装置年处理180万吨甲醇,新技术要做处理能力360万吨的,不仅规模增大,单位产品投资下降,技术指标还要再提高。

张涛:技术要不断进步。在建设第七套装置时我们推出了MTO二代技术,目前已经在陕西蒲城开车成功。第二代技术在第一代的基础上烯烃的收率提高了10%,在总投入基本一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效率的提高,资源消耗和排放也相对减少了。这就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

目前我们还在研究新的技术,根据市场需求不同,调整产品中乙烯、丙烯的比例。总的来看,DMTO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在世界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石油替代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很多国家和中国一样缺乏石油,对他们来说,可以采用外购甲醇的方式生产烯烃。因此DMTO技术在未来仍会发挥重要作用,得到不断发展。

技术进步来自两方面。科学家的前瞻性研究和奇妙发现,会给潜在的产业革命带来新的思路。比如石墨烯的发现,当时只是觉得好玩,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类似的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受到市场牵引、市场推动的技术进步,DMTO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中国是缺石油的国家,国家的需求促进了DMTO技术的研究。

纯粹靠市场需求牵引,是阶段性的。中国要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带动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方法的产生,两方面相辅相成,国家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中国科学院提出“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要相互欣赏、相互融合,科学研究的链条要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全面发展。

记者:怎样看待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发展前景?

陈俊武:中国的煤制甲醇产能相当大。当时并不是为了制取烯烃,而是为了想替代汽油。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可是到现在也不能全部替代,只能在局部地区,按一定的比例掺混在汽油里,替代一部分。由于煤制甲醇有一定规模,因此利用甲醇也有一定条件。

从中国国情上来看,发展DMTO技术也是比较适合的。当初国际原油价格涨到每桶100多美元时,煤价格没那么大涨幅,市场形势非常好,一下子签订了20多份合同。去年油价跌了下来,传统生产烯烃的原料石脑油价格跟着下跌,相比之下DMTO可能不赚钱了。这是在油价较低阶段的新情况。但这个阶段是暂时的,再过几年可能就不是这样。从长远来看DMTO肯定是有市场的。

刘昱:从煤生产甲醇的过程产生了许多环保问题。煤中碳多氢少,合成甲醇需要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消耗大量的水,工艺比较复杂。但是从甲醇到烯烃的过程是很清洁的,甚至比石脑油生产乙烯还要清洁。因为甲醇是纯粹的化学产品,其制取烯烃反应过程几乎不产生污染,因此沿海的DMTO装置都是从国外买甲醇。

目前对煤化工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碳利用率不高上。与其他煤化工项目比,由煤通过甲醇制烯烃,碳的利用率还是比较高的。煤制甲醇制烯烃是直接一步走到后头,其他的煤制油等技术生产的是中间产品,往后再生产其他终端产品时,还会再次产生碳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相比较而言煤制烯烃是比较经济的。

从原理上来说,甲醇制烯烃也是最好的。一个甲醇分子,脱水后就是CH2,而乙烯分子是C2H4,正好是倍数关系,所以甲醇制烯烃最容易达到氢平衡。假如用甲醇制芳烃,芳烃碳多氢少,有一些氢就要发生副反应,氢的利用率就低了。

记者:中国应该如何清洁地发展煤化工?

陈俊武:煤化工都存在污染的问题。煤化工的几个大项,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它们之间相互比较起来,还是煤制烯烃相对好一些。因为传统工艺生产烯烃的原料是石脑油,石脑油的价格很高。从产品的需求来说,这几项相比,欠账最多、进口依赖最强的还是烯烃。所以相对来说,煤制烯烃是可以发展的。目前看来煤制油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张涛: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石油资源不够丰富,为了缓解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发展煤化工是必须的。作为战略储备技术,中国必须要把煤化工技术发展好。

□ 刘中民:DMTO技术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王国良: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在发展的同时,也要解决好环保的问题,为子孙后代造福。现代煤化工的许多问题关键是执行不力,从技术上说,我们能解决好煤化工的水和大气污染问题。

从长远角度看,石油化工需要有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以及其他洁净能源作为补充。洁净能源很好,但有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能源化工是分阶段的。过去是石油化工占主流,现在煤化工能替代一部分,将来洁净能源也会不断发展,大连化物所建立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开展洁净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这些绿色可再生的能源必将逐步取代传统能源。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中国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所以现阶段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还是有必要的,不能因噎废食。

记者:怎样看待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问题?

刘中民:中国缺少石油,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问题,我们也不能全部依赖外部资源,因此煤化工肯定要发展。我建议兼顾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发展,煤化工产品目标要与传统的石油化工有联系。

炼油与石油化工本身也有结构性缺陷。从原料上来说,主要是重油,硫含量高,主要产品汽柴油的标准一再提高,炼油企业已经面临很大压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我国的炼化一体化,即大型炼厂配套乙烯厂这个模式已经搞了很久,即使这样乙烯的产量还是不能满足需求,工信部发布的去年乙烯的当量自给率仍在50%左右。根据目前发达国家的情况估算,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乙烯人均消费还会提高。因此,从资源形势来看必须发展煤化工。

我建议石油石化企业积极介入煤化工。石油化工的结构缺陷炼油的人最明白,考虑使用其他资源的时候就能有互补的思维。假如让煤化工企业单独发展,因为有天然的原料价格优势,可能与传统石油化工形成局部冲突,从国家角度看是不利的。

因此,国家政策要合理引导,使煤化工的发展与石油化工形成比较合理的新的工业结构。石油企业要积极关注和介入煤化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中国石化还算走得早的。

张涛:目前中国的大宗化工产品都来自石油化工,这是国民经济骨干行业。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速,对能源的需求量仍然在不断加大。单靠石油化工无法满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开发替代能源。目前来看就是要发展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从长远看还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这是不同阶段的问题,我觉得并没有矛盾,不能说哪种能源能实现完全替代,只能说在一定阶段相互补充。

□ 张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记者:目前中国甲醇制烯烃产业现状如何,存不存在过热情况?将来该如何发展?

陈俊武:在甲醇制烯烃这方面国家还没有相关的限制。其他煤化工项目,比如煤制油项目必须得到发改委批准。煤制天然气项目,国家由于要利用新疆、内蒙古的丰富煤炭资源,发展内陆天然气产业,放开了一个口子,设置了过渡性的许可方案,但并不是长远之计。煤制烯烃,我们认为也不宜上的太快。目前的情况是,私营煤企的热情很高。一方面不需要国家批文,另一方面神华包头的装置运行几年证明效益不错。因此大家一拥而上。目前油价比较低的情况下,不一定都能挣钱,但长远来看也许情况会好转。

中国烯烃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甲醇制烯烃的产量与石脑油制烯烃相比少得多。国内有好多套100万吨乙烯的装置,加上丙烯就有150万吨了。甲醇制烯烃的装置,年产60万吨烯烃就已经相当大了,150万吨是不敢设想的,另外甲醇原料也没有那么多。因此甲醇制烯烃的规模还是要比石脑油的小,只能补充后者的不足,能占到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就能减轻一些石油化工的压力。我认为适度发展,就是指补充性质的,从占比来说也就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

刘中民:现在煤化工过热的根本原因是缺技术。好不容易诞生一个技术,煤企的投资就一哄而上。我认为国家应该有相关的政策,使技术的发展有延续性和一贯性,不能波动太大。假如我们国家的煤化工有十个技术可供选择,就不太可能会过热。前一段,煤制油项目建设没有全放开,就剩下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后者在工业化中又遇到了点困难,因此现在很多投资都集中在煤制烯烃领域。

我的建议是要保护企业的投资热情,不能一味打压,政策上做好积极引导;另外,加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煤化工技术百花齐放的局面,让企业有选择的余地。

猜你喜欢

煤制烯烃煤化工
煤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探析
煤制天然气催化剂首次完全实现国产化
催化裂化汽油重馏分中烯烃结构及其加氢性能对重汽油馏分辛烷值的影响
我国煤制天然气发展现状、政策与应用分析
新一代烯烃催化裂解技术实现工业转化
甲醇制烯烃分离流程现状及发展
做好煤化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
纠结的现代煤化工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
煤制乙二醇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