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权、控制权私利和公司治理
2015-04-13王艺贝
王艺贝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影响控制权私利的因素和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四种方式,之后通过分析控制权私利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引出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抑制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机制构建建议。
关键词:控股权;控制权私利;公司治理
一、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因素
McConnell&Servaes(1990)认为公司控制人谋取控制权私利主要受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所有权的影响。IgorFilatotchev& TomaszMickiewicz(2001)则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上市公司控股人谋求控制权私利与其所有权集中程度呈正相关关系。Nicedano&selnbenelli等(2004)也认为股权过于集中的公司更可能产生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而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则会形成较为合理的股权制衡结构。
国内学者研究后将影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因素概括为控股人的持股比例、现金流,控股人的类型,公司的规模、财务杠杆、财务状况。其中,控股人的持股比例越高,其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可能性越大且所获得的控制权私利越高。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控制权私利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控股人对公司的控制程度是影响控制权私利的主要因素且控制程度与其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可能性同向变动。
二、控制权私利的谋取方式
1.关联交易
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如金字塔式的持股、交叉式持股,上市公司与其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其他企业间形成了条极其复杂的控制链,在这种情况下,控股人往往通过关联交易来实现谋取控制权私利的目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关联购销、关联重组、资产使用的权转让以及资金拆借占用等成了上市公司控股人利用关联交易实现控制权私利的主要手段。
2.内幕交易
我国学者曾对1998年-200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并且发现:这些上市公司大多存在内幕交易现象,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控股人非法利用内幕消息实现控制权私利,且80%以上的内幕交易行为出现在上市公司将信息公告披露前,即控股人利用其内幕知情者的优势谋取私利。
3.财务操纵
这些年爆出的一件件骇人听闻的财务造假案,如四川长虹、万福生科等,已经说明了财务操纵已经成了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重要手段。控股人为了实现超额收益,往往对外部披露非真实的财务信息,粉饰上市公司业绩,从中小股东处掠夺利益。
4.股价操纵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的控股人有机会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他们掌握了外界并不知道的内幕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通过在二级股票市场上进行股票买卖来攫取控制权私利,以此得到的回报比正常的公司经营更高,这也促使控股人有动机利用股价操纵实现超额回报。
三、控制权私利与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与上市公司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上市公司控股人能够得到控制权私利,在一定程度上是上市公司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情况造成的。股权结构混乱,“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控股人的股权比例越高,其谋取控制权私利也越容易;“三会”运作越不规范,控股人越容易实现控制权私利的谋取;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更是为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提供了条件。
四、抑制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建议
1.建立股权制衡机制
股权过于集中或者分散都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过于集中的公司股权较易产生上市公司控股人非法攫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而股权过于分散又会产生所有人与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培育形成多个大股东,既避免产生一股独大的情况又可以控制管理者滥用权力的情况;同时引入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大量股份可以对监督大股东,进而起到约束上市公司的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作用。
2.完善“三会”的运行机制
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有利于实现公司治理的效用,能够对上市公司控股人的行为起到监督作用。股东大会应鼓励更多的中小股东和媒体的参与,对控股股东起到最大的监督作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由与控股人无关联关系的人员担任,同时增加外部独立董事的比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应有的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的聘用也避免与控股人有利益关系的人员的参与,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
3.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实际上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监督、制约机制。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基本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部门能够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公司内部的审计部门需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对公司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监督,保障公司的正常经营和财务数据的真实。
五、小结
掌握控股权是控股人得以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关键因素,而薄弱的公司治理环境又给其提供了条件。在不断爆出控股人对上市公司非法牟利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以及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Me Connell,J., H.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Corporate Value Equity and Ownership.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90,(25):595-612.
[2]Igor Filatotchev andTomasz Mickiewicz.Ownership Concentration, Private Benefits of Debt Financing and Control[J].SSRN workingpaper,2001.
[3]Nieodano,G.,andA.Sembenelli.Ownership Structure,Block Transaetion Premiums And Private Benefi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eial Analysis,2004,(13):227-244.
[4]唐宗明,蒋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度实证分析经济研究[J].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