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别把低俗当个性
2015-04-12
日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在25个(组)此类词语中,位列前三甲的,是尼玛、屌丝和逗比。报告分析,网络低俗用词之间存在较高关联性,和较高的网民搜索率,网络语言低俗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络舆论近年来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微博账户已达到12亿个,每日新增帖文2.3亿条;微信用户达到6亿个,微信日均发送信息达160亿条。开放的互联网社会,给了信息传播以及民众的意愿表达足够的自由空间。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的“粗鄙化”也已成为一种流行倾向。如尼玛、草泥马、特么的等,这些被谐音化、原本在生活中彻头彻尾的脏话,稍有文明素养的人都羞于出口,经过网络语言的所谓“翻新”,竟被不少网友视为时髦个性的意愿表达,你不说上两句,几乎是要被人鄙视的。甚至有人将此视为一种言论自由:打开贴吧、微博以及时事热点网民评论栏,随处都可见到低俗、粗鄙的评论或回复——但事实上,无论在现实还是网络里,粗鄙脏话都是公德不立、文明不彰的表现。而尊重言论表达的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肆放纵。有人把网络低俗语言称为一种语言雾霾,就像充斥在小区内的垃圾。确实如此!
有人说,语言是社会现实的投射。“透过线上网络语言,我们看到的是线下的现实社会。”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粗鄙化,那语言的低俗化则在所难免。因此,净化网络语言,关键还在于培育文明的土壤,改变制造社会粗鄙化的生存环境。社会由粗鄙走向文明,低俗语言自然会微弱下去。
媒体评点:网络语言不仅反映着一个阶段的网民情绪、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一个层面的民众素质,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明风貌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实,无论线上的网络低俗用语是否折射了线下的现实社会,单就对一种极其成熟了的语言文字缺少敬畏之心、以“取其糟粕”为能事实则作践的做法,我们已足有忧心忡忡的理由了。(潮白《南方日报》)
话题拓展:净化网络语言;别把低俗当个性;警醒与反思……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浪评论、《南方日报》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