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我写的不是战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2015-04-12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6期
63岁的王树增终于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完成了他的非虚构作品《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第一卷)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王树增说:“作为一个军人,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觉,我们对本民族的历史解读得不够,尤其是我们对抗日战争关注得不够。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以来第一次反抗侵略胜利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充满屈辱,这渗透到当代中国的不安、焦躁、容易冲动、极端的自傲和自卑的混杂,以及民族主义的情绪永远都在内心激荡,其实都和百年以来中国历史的屈辱有关。我认为这种特征是近代以来屈辱历史造成的。我们今天还在质问我们自己——我们的腰杆儿硬起来没有?我们的头颅到底昂起来没有?一个民族只要自信确立了,他们就会勇敢、坚强、宽容、理性。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诘问,当代中国人是否达已经达到这样的要求?我想还没有。那么,怎么培养我们民族这种较为理性的心理特征,只有从本民族的历史当中找理由。我觉得抗战八年的历史,是我们能够寻找到使我们内心更强大、更理性的历史之一。如果算上九一八以后就十四年。十四年,一个国家处在战争状态,一个民族要熬过多少时光啊。作为后人,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忘掉这段时光。”
王树增说:他写这套书是为了“彻彻底底梳理抗日战争的每一寸时光,寻找民族心理发展历程”,“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梳理民族的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