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改稿
2015-04-12郝安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5期
2013年1月,我带着清样稿,请袁隆平审定有关他的一篇文稿。
少顷,他说:“错了一个字,这是‘身价’,不是‘身家’。”说罢,他拿起笔改正了。一会儿,又听他自言自语,“我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米’字丢不得。”边说,他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起头,“我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
一般情况下,名家、领导的文稿大都经过层层把关,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审看大样,不过走一个程序,签字画圈甚至点头即可。袁隆平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
论名气,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动天下;论学问,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满腹才学;论经历、意志和信念,可谓风霜雨雪,九死而不悔,硬是从一条坎坷的泥巴路,一直走到脚下铺满红地毯;论贡献,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成绩响当当。就是这样一个人,阅改一份不满3000字的文稿,如此仔细到近乎苛刻,一点都不含糊。
【素材点拨】读袁隆平改稿,分明感到一种常人很难有的精神,从袁隆平改稿时那如同雕塑的身体里溢出,充盈在我们的四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科学家对待事业的那种一丝不苟,是圣教徒对待经典的那种敬畏虔诚。
【适用主题】严谨与浮躁;认真;科学精神……
(裴金超摘自《百姓生活》2014年第7期)
编辑/关晓星 郑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