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仓健:演得最好的是自己
2015-04-12
高仓健是谁?这一代中学生们不知道。然而,他们的妈妈、爸爸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高仓健是中国女性心目中的男神,他冷酷坚毅的俊逸形象深深地刻印在了整整一代人心中。“或许除了他,至今没有第二个日本影人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
但是,很多人,当你再次听到他们的消息,就是永远的告别。2014年11月10日,83岁的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逝世。他一生共计出演电影205部,塑造的众多角色深入人心,倍受推崇。高仓健一生中获奖无数,2013年被日本天皇亲自颁授文化勋章,成为电影演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高仓健逝世,好几家日本媒体为高仓健的离世开辟了留言板。有网友写道:“今天的我们充斥着出尔反尔、唯利是图,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不过,从阿健身上,我看到了日本的品格。如果不能找回不计得失、照直走下去的传统,我们也许就只能永远对着阿健的背影哭泣了。”
高仓健留下来的激励,并不只对日本有意义。“高仓健去世,最成功的角色是他自己。”新华网的标题,让人陷入无限哀思与怀想。而人们借着对高仓健作品与人生的讨论,在重新发现一些珍贵的东西。
所以,高仓健虽然不属于现在的时代,但那一个时代所留下的“一些珍贵的东西”,在今天仍然散发着其永恒的价值的光辉。
文化力量·高仓健,他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1978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作为文革之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片中饰演蒙冤警官杜丘的高仓健,冷峻的眼神、坚忍的性格、沉默的气度,像天外陨石般击中了每位观众的心。那竖起衣领、不拘言笑的样子令当时长相俊美的“奶油小生”望尘莫及,让当时不少中国女性振聋发聩地喊出“寻找高仓健”的呼声。在充满理想光辉的上世纪80年代,高仓健成为当时中国女性寻找伴侣的一道标杆,改变和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和精神生活。《追捕》在中国创造的纪录至今都难以打破:约有一亿人次的观众走进影院,被银幕上的“杜丘”折服,被高仓健的独特演技迷倒。据说当年国内有一家服装厂,依照高仓健在影片中的那款风衣生产了10万件,结果半个月时间全部卖光。
《追捕》上映后,杜丘的鸭舌帽在中国大街上随处可见,许多青年开始模仿那个孤独沉默的“杜丘”,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导演的张艺谋在看到“杜丘”之后,也开始竖起衣领、经常沉默。然而,高仓健对中国的影响不只是当时的流行文化,还深刻影响了那一代人的人生观。1978年观看《追捕》时,张艺谋还是陕西一家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是杜丘这个银幕形象唤起了他心中埋藏已久的电影梦。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下,张艺谋同年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
“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一直走,不要朝两边看,走过去,你就会融化在那蓝天里。去吧!”——36年过去,《追捕》里的这段经典台词,仍然是镌刻在一代人心中的烙印。“杜丘”是高仓健在中国成功的原点,此后人们不论怎么谈论高仓健,都把他和“杜丘”联系在一起。不管时间过了多久,这段佳话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美好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希望。一位这样“正能量”的日本演员这么多年来被中国观众广泛记得,或许有着不一样的符号意义。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素材运用:勇气;忠诚;永恒的背影;温情的记忆;影响;一代人的精神偶像;经典魅力;文化的力量
士之德操·张艺谋眼中的高仓健
高仓健的中国情缘并不止于那部《追捕》,2005年,他出演了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张艺谋曾经说:“他是我年轻时候的偶像,是我一辈子敬重的一个人。”而在实际的合作中,张艺谋更是被他的艺德所感动。“日本人认为他是一个神,在云端,我在他身上看到中国古代的那种 ‘士’的精神。”“高仓健是一位古代的谦谦君子。我们去形容一位君子的所有词放在他身上,谦让、坚忍、高迈、温厚……都绝不过分。”张艺谋说。
◎魅力细节之一:守望
《千里走单骑》拍摄现场。高仓健的戏拍完了,接下来还有别的戏。张艺谋跟高仓健说:“老高,今天的戏结束了,请先回去休息吧。”高仓健答应着走了。到了要收工时,天已经黑了,副导演慌慌张张过来跟张艺谋说:“导演,高仓健没走!他说,因为大家还在工作,我不能一个人离开。不过高仓健不愿意打搅大家,他一直在山地拐角下站着,默默地看着你工作。”太阳落山了,车一辆辆往回走,高仓健一人双手合十,向大家告别敬礼。“站了三个小时,74岁的人啊!”
高仓健在片场不坐,张艺谋第一次拍片把片场所有的椅子全撤掉。监视器底下焊出个架子,站着看监视器。“一个那么德高望重的老演员,出于对工作的敬畏,八个小时、十个小时不坐,谁敢坐?谁能坐?这是一部我全程站着拍完的电影。”张艺谋说。
“默默地,守望地,不打搅,但你又能感受到这种丰沛的、古典的情谊。”张艺谋说,每次见到高仓健,他都不觉感慨,礼仪和真意融合起来,是一种极为强大的人格力量。古代的君子,亦不过如此。
◎魅力细节之二:刀魂
每一位让人尊敬的大师背后总有自己相惜的人。高仓健也不例外。
那是2008年5月,高仓健请日本几位国宝级的锻造师专门给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打了一把刀。在日本,送刀的意义是最崇高的,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情义表达,是一种久违的剑侠古风。那把刀,翻译介绍说,比北京的一套房子都贵。日本那几个国宝级的锻造师打的刀,在日本是不可以出境的。高仓健拿到特批后,跟谁都不打招呼,突然出现在张艺谋所在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把刀送给张艺谋。高仓健在刀鞘上还印上了寄语:守护张艺谋。高仓健知道张艺谋很忙,送完刀第二天乘一早的飞机就回了日本。
回去以后,东京下大雪,高仓健坐车四五个小时,来到东京外深山里的一处寺庙,为张艺谋祈愿。翻译后来讲,寺庙那天清场,只为张艺谋做道场。空旷的大厅里老和尚带一群和尚,高仓健一个人站在那里,整个大殿的和尚都在那儿念,拴几万个铃铛,风一吹,哗哗响,整个环境特肃穆,一个半小时的祈愿,钟声悠远。
据张艺谋后来在一个节目中讲述:“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儿,他还不让那个翻译告诉我。他就是默默祈愿奥运会开幕式成功,天佑中华。”
张艺谋还说起了一件事:“因为我去东京电影节,他陪我走红地毯。他60年间从来不走红地毯,所以日本媒体就说你在日本都不走本国的红地毯,他不管。所以,真正的情义无价就体现在他身上,他对中国有种割舍不掉的情感。”
◎魅力细节之三:感念
在云南拍摄,紫外线很强,没几天,高仓健有些晒黑了。张艺谋让一个民工小徐给高仓健打伞挡着。高仓健不要,张艺谋解释,这不是对你的特别对待,因为晒黑了之后,肤色有差别,前后镜头接不起来。高仓健才勉强答应。小徐是片场里常见的干杂活的零工,给高仓健打了三天伞,高仓健坚决不再接受,自己站在树底下。有一天高仓健很不经意地,把手上至少值十几万的劳力士表摘下来送给小徐。小徐到现在还珍藏着这块表,舍不得戴。
张艺谋说,这是老派的做法,他感念所有人为他做的一切,即使这不过是别人的工作。他不喜欢麻烦别人,不喜欢被特殊对待。“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在文学上描写的士的情怀全在他身上体现。”“我非常欣赏这种带有古典气息的做派,这种体谅人的修养,我没有。”
◎魅力细节之四:孝道
对于母亲,高仓健长大后曾说:“母亲对于我而言是规范,也是法律……杂乱的娱乐圈里我从未走过歪门邪道,也是因为不想让母亲伤心。妈妈一部不落地看了我所有的电影,却从未赞不绝口。”正因为心中有母亲这把标尺,高仓健一生从没出过什么负面新闻,堪称艺人典范。
张艺谋对高仓健身上的一件事描述得非常详细。1989年,高仓健在拍摄《情义知多少》的时候,母亲去世。全日本的媒体涌到高仓健的老家拍摄葬礼。高仓健并没有在葬礼上出现。媒体一片骂声,有的说得非常恶毒。
葬礼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守墓地的人发现墓地边上有一辆车,根据车上的雨滴和落花判断,车已经在那里停了几个小时了,车窗开着,里面一个人,正对着高仓健母亲的墓地痴望。守墓人突然意识到这就是高仓健,疾步走过去,车窗无声升起,车轻轻离去。
高仓健对周围的朋友说:我对我母亲的祭奠,是在我心里,我不需要别人知道。
高仓健在拍摄《千里走单骑》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卸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的照片拿出来,在房间里找一个最好的地方摆上,轻轻给母亲念叨现在到哪儿了,情况怎么样。他对剧组从来不提什么要求,唯一提的就是,哪里可以买到新鲜的花。
张艺谋曾经见过那张照片,不是一张正规的遗像,是他光着屁股,还有哥哥、姐姐、妹妹和母亲在河边的生活照,很亲情、很可爱。他到哪里都把照片供起来,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他去南极拍戏都是这样。“这种大孝都是传奇,我们谁现在能做到?几十年,真的很让人感动。”
“我非常景仰他,”张艺谋说。
◎魅力细节之五:亲情
日本NHK电视台跟踪采访了高仓健在中国云南省丽江拍摄《千里走单骑》外景的全部经历,制成了一部名为《高仓健遇到的中国》的纪录片。外景地选在长江岸边的石鼓镇小村,给“阿健”配戏的几乎全是当地的村民,他们演绎的都是自己真实的生活,高仓健和这里的村民构筑起了实实在在的亲情,他自己认为是“从心情上领取了太多营养”。村长接受NHK采访时说的话最令高仓健感动:“即使数百年之后村子不存在了,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这部电影了解这个村子,也能知道高仓健曾经到这里拍过电影。”
外景拍摄完成不久,村子被洪水淹没了,高仓健专门为村民寄去慰问信和向日葵的种子。村民决定在荒地上种一块花田来回报高仓健。这正如高仓健给村民的信里写到的一样:“文化要告诉人们美好的东西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比起分别,相逢更重要。”
■素材运用:守望;刀魂;感念;孝道;亲情
“男神”恋情·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
高仓健虽然是荧幕上的铁血硬汉,拥有无数女性影迷,但论及他的家庭生活,一生却是未能圆满。高仓健一生只有过一次婚姻,他于1959年2月16日与歌手江利智惠美喜结秦晋之好。从爱情开始,却因为日后高仓健的冷淡,令妻子屡屡伤心。12年后的1971年离婚。1982年2月13日,江利智惠美意外身亡。
三天后,前妻安葬的那一天,正是高仓健51岁生日,也是他们曾经的结婚纪念日。所有媒体记者架好相机,期待高仓健的出席。但是,直到灵车开动,还不见高仓健的影子。正当人们失望时,有人看到,在灵车经过的地方,高仓健双手合十,深深地鞠着躬,久久没有抬头。
此后的很多年,高仓健不再参加社交活动,终生没有再娶。可每年的2月13日,在江利智惠美的墓前,人们总能看到他献花焚香,默默无语,神情凄然。
1999年,68岁的高仓健破例参与电影《铁道员》的演出。接拍此片,息影多年的高仓健只提出一个要求,结尾的主题曲要用《田纳西的华尔兹》,这是江利智惠美的成名曲,他要以此纪念前妻。电影里,面对大竹忍扮演的妻子,他恍然看到了去世的江利智惠美;从每天搭车的少女雪子身上,他仿佛想到了自己夭折的女儿。当电影结束,他哼唱那首《田纳西的华尔兹》时,眼神里充满了无限的追悔,也宛如得到了解脱。在他的后半生,他用实际行动来反思年轻时的不懂爱情,用无尽的记忆去填满他满腔的悔恨。正如他曾经说的那句话:“在伤到别人的心时,伤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人的心,不,不如说正是最重要的人,反而伤得更重。世上不会有人比她更宝贵,明知如此,不知为什么,反而会做出深深地刺伤她的事”。——一个男人,为了一个“错误”,用自己后半辈子来承担责任;一个男人,为了一份深沉的爱,关闭了自己后半生爱情的大门。或许,这就是高仓健成为日本“男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素材运用:年轻时不懂爱情;悔恨与反思;爱的深沉;承担责任;无尽的怀念;孤独人生;冷峻下的人性之光
高仓健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我们今天纪念他,但是有多少人却只是看到他的外表,而他的内心,却如作家张承志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个很多人都可能体验的世界……今天的中国人,可能已经没有体会它的心境和教养了。”这个世界不复杂,但是“洁”与“耻”是如此难于坚守,我们人人都在失守,将自己的底线一点一点的后退。而高仓健先生用他人生的83年做到了这两个字。所以,导演山田洋次用“孤高”形容高仓健,“他身边总是清清爽爽,不让捧场者接近。” 电影评论家白井佳夫则称他塑造了男人美学,“看看高仓健,就知道什么才叫男子汉。敢于担当、对爱执着、不慕浮华,他背负起了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有一次,高仓健在记者招待会被问到“什么是人生的幸福”,他回答,“当触摸到人的善意和温情的时候。”这就是将真善美存留在人间。而他的孤高、他的执着,就是为了守护他心中的那份信仰与信念,这是一种东方人的精神,是一种没有国界的高贵与尊严。也是那个曾经年代的弥足珍贵,是曾经一代人精神上的依傍。
“行者精进,忍者不悔。” 高仓健悄悄地走了。一辈子低调、硬朗的高仓健,走时也不愿给影迷们增加麻烦。这,也是他的风格与风骨。
●备考提示:
关于节操,关于风骨,关于刚正,关于从容,关于纯净,关于克制,关于深情,关于温暖,关于礼数,关于君子,关于风度……我们纪念高仓健,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更因为他高尚的人格,一如大写的人字。在高仓健身上,集聚着丰富的经典的作文素材。好的作文素材是怎样的?不仅仅是多元与丰富,更重要的是具备引领性——精神的引领,价值的引领。作文如做人。而高仓健就代表了一种今天已经稀缺的风范。因为稀缺而珍贵,因为珍贵而珍视。对于这一代中学生来说,高仓健是陌生的,但只要我们能够用一颗心去读高仓健,那就不会是一个时代的疏离,而是一颗颗灵魂的亲近。
作文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这方面,高仓健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今日中国影视圈的乱象:潜规则当道,滥情肆虐,吸毒泛滥,炒作满天飞……与此对比高仓健的“纯净克制”“德艺双馨”,用在作文里就是经典的正反例证。
经典才永恒。
(资料来源:新浪娱乐、搜狐文化、蒋丰的新浪博客、《新京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家文摘》等)
编写/编辑/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