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可欺,敢于挑战时
2015-04-12
“这一刻,我们实现了不可思议的计划,我们儿时对着天空时的幻想。”19岁中国少年@NIKO EDWARDS兴奋地说。2013年9月3日,他和他的5位小伙伴一起,成功地将相机绑上热气球,升上天空来拍摄地球,让所有看过他们照片和视频的人,感受到了奇特的俯视地球之美。
有梦想的孩子!这一大胆的举动引来不少人的赞叹。然而,就在11月30日,@NIKO EDWARDS在网上发文《少年不可欺》,称他们制作的视频《追气球的熊孩子》,被优酷剽窃创意翻拍为商业广告。NIKOEDWARDS在文章中说,“如果一个时代的少年都因为有这样的任意窃取存在,还有谁敢于创作,还有谁敢为这个时代去创造、去担当。”该帖子一经放出,得到不少网络名人的公开支持和大片网友的声援;与此同时,网上出现另一种声音,称气球航拍地球这一创意在国外早已有人为之……围绕着“是否侵权”,一场少年与巨头的鏖战正在上演。
那么,少年是谁?这起事件的主角NIKO,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目前正在美国旧金山读书。在广东省揭阳市第二中学的百度贴吧里,有网友确认NIKO是2013年毕业于该校的校友。这是一个自我的男孩,带着“90后”对外界不屑一顾的特征。他觉得“优酷的公关文写得还不如我们”,“我从小就把自己当外星人”。争论之中,面对网友的支持或质疑,NIKO向记者不断提及“他一直保持理性”,并用“没有飚一句脏话”来体现他的理性。对于“网红”,他不抗拒也不兴奋。利用网络,“90后”觉得这是他们从小就被包围在电子产品中获得的天然本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尽管众说纷纭,事情演变跌宕起伏,或许很多疑问还需交由时间来裁定。不过,无论是少年“维权”,还是优酷“道歉”、陌陌“尊重”,至少说明,“尊重原创”“尊重梦想”,是当事各方一致认可的。一场本是“杯子里的风暴”,成为了持续发酵的大众话题,甚至引出对创新、维权、梦想的大讨论,既证明一个好创意确实拥有可期的商业价值,更表明:推崇创新、唾弃抄袭,是大众朴实而坚定的立场。正如媒体人西坡所说:“少年不可欺”事件,应让更多人意识到所有的创作者都不可欺,一些公司更应把抄袭当作严禁碰触的“天条”。
●媒体评点:创新为何重要?它是从制造到创造的桥梁。当人们为中国制造横扫世界欢欣鼓舞时,很多有识之人也在为“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事实感到隐痛。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场上,中国制造的喇叭“呜呜祖拉”销量惊人,吹出了最强音,但生产企业却没赚到多少钱。原来,企业缺少知识产权意识,拿着设计图纸却没想到申请专利,更缺乏定价权。这些让人笑不出来的结果,同时佐证了那句著名判断:“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知识产权制度,是为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知识产权的本质就是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当国民的创新精神不断被激活,当知识产权制度更加健全,少年与优酷的“战争”或许会绝迹,而更多插着翅膀的少年追逐着梦想,一个傲然挺立的创造大国、强国或许不会太遥远。(王石川《人民日报》)
◎话题拓展:我是“90后”;勇于挑战;尊重创新;遵守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少年强则中国强;重塑时代精神……
(资料来源:《新京报》《南方周末》、新华每日电讯、财经网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