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封公开信能赶走多少雾霾

2015-04-12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5期

2014年11月20日,郑州空气污染指数爆表,网友“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清洁的空气,对市民来说,好像是奢侈的‘珍馐’‘佳餚’”,“我们这些普通市民,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的治理非常不满。你可能听不到,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

据记者了解,这名给郑州市长写信的网友“大花猫”,名叫李国发,曾从事多年宣传和新闻报道工作。

这封公开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也有网友质疑,雾霾是全国问题,一封信能发挥多大作用呢?这个写信者会不会只是想出名呢?

对此,李国发说:“我儿子一开始就这样问我。说实话,发这个东西,我也难以预料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但我有个想法,通过这个,把一个人的声音变成千百万人的声音,让它强大起来,影响到政府和市长,让他重视起来,让他真正地下决心根治雾霾。”“我确实是第一次用这种形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家共同面对生命和健康问题的威胁时,应该有个人先出头,先大喊一声。”

而针对市民写公开信事件,11月23日,郑州市市长马懿在市政府官网回应治霾公开信:虽然治理大气污染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政府责无旁贷。将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

●媒体评点:爱之深,责之切。对一座城市有感情,才有期待,有梦想。市民的声音,不仅有怨尤,更有理性与建设性的想法。这些并不曾沉没的声音,是最温暖的民情民意,是最热血的民智民力。能否诚意以待,拷问着执政者的情怀与智慧。雾霾骂不走,但不要对骂声麻木。有公开回应,这是政府应有的态度,但关键是知耻而后勇,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行动来。(邓海建,人民网·观点频道)

◎话题拓展:以民为本,敬畏民意;责任;改变与推动;担当的勇气;公民意识;中国好声音;批评和被批评,应该成为新常态……

(资料来源:《新京报》《成都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