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疑之后

2015-04-12姚霖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16期

柏拉图在洞喻中描摹了一幅经典场景:一群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四肢捆绑着,不能转头,只面向洞穴后壁。后上方燃着火炬,将他们背后之物投射于后壁。因此囚徒只看见投射的假象,并将其当做唯一的真实。

突然有一位囚徒解除了桎梏,看到实物本身,却仍相信最初的影像。最终他出了洞穴,强烈的日光刺激着他,但更大的刺激源于阳光下的一切——他怀疑了。

故事似乎停了。任何的怀疑源于相信。什么都不信的人,谈何怀疑。信得越深,一旦怀疑起来越烈。正如一个人把偶像捧得越高,让它下来越难,且不下则已,一下就摔得挺惨。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鲁迅说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笃信至极的。不想疑,又不得不疑——厌离、破坏成了魏晋人士怀疑之后的反应。那洞人怀疑着,因为他先前笃信——他怀疑的是阳光下的真实还是洞穴中的影像?怀疑之后他怎么办?是在悬殊中迷失垮掉,还是在沉思探索中发现真知?柏拉图仅描绘从笃信到怀疑的模型,可没有明说怀疑之后怎样。

人们对怀疑抱有双重态度,因为怀疑之后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怀疑促人思考并发现真知。怀疑是走向成熟和智慧的第一步。尤其在早年,人的认知主要源于前人经验而非自身的理性思考,因此怀疑促人“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从而发现真知,而其中人的独立思考极其关键。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早年信奉马克思主义,这在当时是“大势所趋”;他是奥地利人,“近水楼台”亦随弗洛伊德门派学习过。但后来爱因斯坦对自身理论的批判性态度深刻影响了他,促使其对前人理论产生怀疑并批判思索,真正的思想,不拘囿于一时一地。他通过自己对科学、哲学与政治的思考与研究后,提出了检验理论的“证伪”原则。波普尔如今名声不振,一则他当时的洞见已成为今日的常识,二则他反教条主义的品格没能为他吸引更多的门徒。从中可见怀疑具有的潜在价值。

失度的怀疑引向迷失与虚无。毛姆小说《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童年虔诚地信仰上帝能为他治愈跛足。这种相信扎根于他在人生伊始对宗教及其衍生出的整套信念里,但上帝不能实现心愿的现实使他走向对原有信念的怀疑。他后来学医,挣脱了人生的第一道枷锁——宗教。他感到轻快,但同时又像流离到围城外的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失境地。菲利普开始“相信”“世事如五彩缤纷的波斯地毯,任意组合,毫无意义”。菲利普的故事有一定的普适性,他在怀疑中不但挣脱了宗教的束缚,还捐弃了本真与郑重。德谚有云:“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坚疑不信和坚信不疑没有本质区别。所幸我们比那群洞人好多了,同样是脆弱的苇草,我们用更好的思考条件,在信疑间开辟一条理性的道路。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