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反弹琵琶”让文章气势丰沛
2015-04-12黄希鹏
原文呈现(二类文上)
没有不变的规矩
□北京一考生
任何一项规矩都是人们立下的。人是活的,而规矩是死的,这一代人适合的,不见得以后几代人都适合。(由人是活的,规矩是死的,两相对比,推导出人类在进步,不一定都适合后代人,开篇视野宽广,颇有质疑的风范,但观点气脉欠火候,思辨的力度不够。)
北京现在正为是否将老规矩搬出来而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已经忘记了以往的那些礼仪规矩了。是的,在物质文化繁盛的今天,有多少人会去刻意遵守那些老规矩?所以,看到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像话,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老规矩这尊佛像搬出来,似乎这样就能起到震慑作用。(北京的现实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像话,必须把规矩晒出来达到警醒目的,现实性强,叙述清晰自然。)
可是,不管什么都用传统来解决,而且还真的十分有效的话,那我们回归大自然,过原始人的生活岂不更好?那些遗留下来的传统并非坚不可摧、十全十美,它们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落伍。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死守教条,而应对传统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只有批判地继承,才会发展下去。(反弹琵琶,对传统的完善和修改缺乏事例印证,文章空洞,没有说服力。)
我们的国家、社会如此,个人更应如此。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什么适合我们,就用什么。(过渡自然,什么适合我们就用什么,语言干脆利落,恰到好处。)
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横扫欧亚大陆,谁不知道他的辉煌?传说,亚历山大攻下了中亚的一座古城,城中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奇怪的绳结,人们说只要能破解此结就能成为城中的主宰。亚历山大对此很好奇,于是他带人前往。到那儿之后,他的手下们都跃跃欲试,也不乏有智有谋者,可是仍没有一个人能打开绳结。亚历山大说道:“我来。”于是,他拔出佩剑向绳结砍去,绳结被斩成两截。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亚历山大会以这种方式来破解绳结。(事例简洁,打破人们思维常规,但叙议方式的粘糅性不强,还可以用其他事例来佐证其事例,凸显主题。)
我们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只说把绳结解开,并没说用手解开还是用剑。(对事例的评价与分析,一语中的,回扣主题上没有充沛的语言气势。)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相似的情况:遇到棘手的问题,就照搬别人的思路,下意识地想到大家都用的办法。(本文段对以上观点与事例的回扣上欠思辨性,分析的前瞻性没有呈现出来。)
别人用起来顺手不代表自己就适用,以前公认的不代表现在还能成立。此路不能走就走彼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是人们还是忘记了。时代在前进,环境在改变,人类在发展!一味地守旧,不懂得变通,是必将被淘汰的。(对全文的统摄性较好,观点的鲜明性在此彰显得充分。)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不变的规矩。(结尾点题照应开头。)
阅卷组意见 :
此文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能讲清道理,并用典型事例支撑自己的论点,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考场作文。作者入题迅速,开头直奔材料核心,这样做点题明确,避免偏题,又使文章干净利落,不蔓不枝,内容项给16分。而后提出,对待老规矩,只有采用批判继承的态度,观点正确有力。在此基础上又从国家、社会层面过渡到个人层面,并用亚历山大破解绳结为例,论述思维变通的重要性,最后得出没有不变的规矩,表达项给15分。结尾收束有力,回应开头,文章结构完整,发展项给8分。
升格建议
2014年的北京作文考题给考生最大的感受就是亲切、开放、接地气。北京语文高考作文历来强调现实性与传统性的统一,其中一项就是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考查其思辨性是一条很重要的准绳。如何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漂亮的文章,做到有思想、有发现、有视野、能分析、会表达,是“老规矩”命题者的初衷。考生应对中心词“老规矩”要有准确的理解,要有自己明确的立场、态度,要关注材料中的细节。应结合平时的素材积累和课堂训练,在方寸笔墨间作出真实而有北京味儿的文章。从拟题、立意、构思、选材、组织语言等方面“反弹琵琶”,考生应该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文字特质,写出性灵文章。本文不足之处在于材料不够丰沛,亚历山大一例作为孤证叙写文字繁复,论证力度不够。有些说法没有充分展开,显得文气缺少气势(如文章的第三段)。思辨的语言气势不明显,回扣与“反弹琵琶”的印证上有待升格出彩。
升格佳作(一类文)
理智地看待“老规矩”
任何一项规矩都是人们立下的,人是活的,而且人类一直在进步。“老规矩”应顺乎时代而定、而守、而变。如果规矩与其时代不匹配,那就会导致悲剧,会阻碍人类发展。
北京现在正为是否将老规矩搬出来而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已经忘记了以往的那些礼仪规矩了。可是,老规矩都是人定的,但定得合不合理,就要看符不符合时代要求。像孔子要求即将进入封建社会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定立如西周礼乐制度一般的奴隶制制度,自然不会成功。而相反,战国时的商鞅,却顺应时代变化,提出军功爵制主张,在秦国实行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权利的新法。不仅使自己名扬四海,更令秦国一跃而成战国七雄中的霸主,最后统一了中国。由此可见,“规矩”因时而定,有多么重要。
可是,不管什么都用传统来解决,而且还真的十分有效的话,那我们回归大自然,过原始人的生活岂不更好?那些遗留下来的传统并非坚不可摧、十全十美,它们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落伍。而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死守教条,而应对传统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只有批判地继承,才会发展下去。春秋时期,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会盟。齐君向鲁君叩头,而鲁君只是作揖。齐君怒而责问,鲁君却说:“根据《周礼》国君相见作揖便行。”三年后两国再次会盟,行礼时,齐国派出武士强行令鲁君叩头。鲁国蒙受大辱。齐人却讥讽道:“鲁君多么愚蠢,死守儒书,引无谓纷争。”由此可以看到,死守着不合时宜的规矩,小则受辱,大则可以激化矛盾引起战争。鲁君已算幸运,没有惹生战火,只惹出了笑话与耻辱,却告诫我们勿墨守不合时之成规。
国家、社会如此,个人更应如此。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什么适合,就用什么。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横扫欧亚大陆,传说,亚历山大攻下了中亚的一座古城,城中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奇怪的绳结,人们说只要能破解此结就能成为城中的主宰。亚历山大对此很好奇,于是他带人前往。到那儿之后,他的手下们都跃跃欲试,也不乏有智有谋者,可是仍没有一个人能打开绳结。亚历山大说道:“我来。”于是,他拔出佩剑向绳结砍去,绳结被斩成两截。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亚历山大会以这种方式来破解绳结。
亚历山大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只说把绳结解开,并没说用手解开还是用剑。禁锢思想的“老规矩”需要突破,需要变化,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梁启超关注西学,对国外民风民俗有一定的了解。中国的女人还在裹小脚,我们的社会还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于是他便大力引进西方文化,并首先让自己的女儿停止遵循那些陈规陋俗,经过他的努力,中国人的思想有所解放,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试想若没有人敢打破这些束缚人发展和自由生活的陋规,中国会有进步吗?时势变了,社会变了,规矩就要变。不变无以立新规,不变无以走新路。
别人用起来顺手不代表自己就适用,以前公认的不代表现在就能成立。此路不能走就走彼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人们还是忘记了,时代在前进,环境在改变,人类在发展!一味地守旧,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懂得变通,是必将被淘汰的。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应理智地看待“老规矩”,让它顺时而定、而守、而变,“老规矩”才会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评点
修改后,开篇论点鲜明,层次清晰且富于时代前瞻性。思辨分析了“老规矩”因时而定、而守、而变的重要性,材料丰沛。文章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思路清晰严谨,加强论证的力度,语言表达流畅。利落过渡,辩证分析“老规矩”,融入了四组事实材料,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举例分析比较深入,能揭示“老规矩”利弊,深刻而具有警示性。结尾简洁明了,重申论点有力扣题,文章气势丰沛,“反弹琵琶”使全文主题更鲜明深刻。
(责任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