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掉那碗关于旅行的鸡汤
2015-04-12肖阳陈坚盈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旅行被冠以“心灵鸡汤”的头衔,仿佛不旅行“毋宁死”,仿佛旅行便可“一药医治百病”;仿佛没有旅行,人生便不再完美;一旅行,不管如何便是人格升级、灵魂苏醒。诚恳地说,旅行就是一次“离开熟悉重复的日常场景,走出去看风景”的过程,与风月无关,与鸡汤无关。我们希望以平凡人的视角,还原旅行本身,不要赋予太多莫须有的美誉,让旅行走下“神坛”,回归到寻常的轨道。
心灵鸡汤1:去一次西藏可以脱胎换骨
事实:无所事事晃荡后发现岁月蹉跎
发言人:麦子(毕业多年,现仍在拉萨晃荡,在某个客栈打工)
经历:大四实习那一年,游了一遍西藏,也被某些“心灵鸡汤”所诱惑,对西藏的生活充满向往,更热爱的是西藏透亮的阳光和整天无所事事的晃荡。毕业那一年,找工作非常不顺利,什么样的工种都觉得不适合自己,最后重返拉萨,找了一个客栈打工。
观点:很多人鼓吹,游一次西藏就能脱胎换骨,每一位去过西藏的游客,带回来的都是不寻常的经历。其实,西藏并没有如此“邪乎”,也没有如此神乎其神。这些年呆在西藏,也曾经利用客栈没有游客的时候出游了很多地方,尽管风景秀美,但实话实说,并没有灵魂出窍,有的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停地反思。与同学、朋友们相比,呆在西藏的生活远离父母,无法照顾父母;也曾经回过老家找工作,但发现这几年的蹉跎岁月差距太大,起步太晚,毫无真正的工作经验,而更加无法接受其它岗位,只能继续晃荡,寻找合适的机会。
心灵鸡汤2:年轻的旅游必须“流浪”
事实:流浪是对旅程的不负责任
发言人:陈思毅(比较有主见的大学生,喜欢一个人的深度背包游)
经历:陈思毅是一个内心很有自己想法的大学生,爽朗的性格让他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他走的地方不多,但是每个地方都走得很深入。陈思毅说,他走过的这么多地方,最难忘的是他高中毕业那年,急匆匆地上了一列火车,去了云南“流浪”十天。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去旅行,友好的客栈老板、路上认识的那些异国游客,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他学到了许多。
在思毅看来,旅行跟生活的区别就是在繁忙枯燥的生活后,旅行是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旅行是到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旅行的过程中,他能够遇到与他平时生活没有交集的其他人,通过对别人的了解,从而告别自己生活中的消极,更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观点:驴友前辈们鼓吹的“流浪”其实并不适合年轻游客,从安全和规划性来说,有计划的旅行才是成熟的旅行。当然,旅途中可以因应新发现而修正行程,但如流浪汉那样的不着边际是对旅程最大的不负责任。旅行的目的就是放松身心,旅途感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所带来的作用比心灵鸡汤更实际,影响也更深远。一场有意义的旅行胜过任何文字上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3:一出发,世界就触手可及
事实:旅行中有可能出现“不好的遭遇”
发言人:啊肆(化名)(有勇气和魄力的纤纤女士,喜欢深度游的旅行爱好者)
经历:说起最难忘的旅行,啊肆表示,每一趟都是独一无二的难忘。比如刚刚结束的从国内到国外,从湖南到尼泊尔将近两个月的旅程。在这两个月里,她品尝了重庆四川的美食,云南的安静惬意,八天徒步拉萨的不同经历,更艰苦卓越的是尼泊尔的神山徒步,这一趟旅行是计划最久、装备最多的一次,用她的话来说,“一路上,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
观点:在啊肆看来,旅行让她身心愉悦,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应变能力随着变强,这些会在旅行结束后依旧停留在她的生活中。走出去看世界是好事,但世界并非真的随便“触手可及”,规划、攻略、装备,要有时刻遇见“不好的遭遇”的心理准备。
心灵鸡汤4:“间隔年”是必须的
事实:间隔年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发言人:香香(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每月必须出动,旅行成为家常便饭)
经历:工作3年之后,认为工作上遇到了瓶颈,在张东纯《迟到的间隔年》的“蛊惑”下,鼓起勇气,放下一切,也放下工作上的一切繁琐和烦心,毅然申请了到东南亚去当一名“时髦”的支教义工。但到了现场才知晓,原来这所国际学校要求的中文教学工作,自己无法胜任,于是,“间隔年”的理想破灭,只当成一次“乌龙的旅行”,恹恹而归。
观点:间隔年,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一般是指用一段较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从事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最常见的间隔年包括高中毕业与升读大学之间、大学毕业与工作之间。间隔年,是一个舶来品,对年轻人尤其是正处于厌倦工作、厌烦社会生活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逃避”的一个最好借口。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间隔年并不适合中国,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教育制度,两者难以兼容。
心灵鸡汤5:旅行可以改变生活
事实:旅行不改变生活,但可以丰富生活
发言人:苗贵(60后生人,喜欢传统的旅行,不追求花哨)
经历:在60后的大队伍中,苗贵是一位普通的经商者,也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在解决了全家人温饱问题之后,才开始实现忙里偷闲的旅行。旅行只是他用来缓解他忙碌生活的工具,他最喜欢的就是带着一家老少,到那些一直憧憬的城市。旅行对于苗贵的生活而言,并未产生多大的影响。
观点:“旅游就是旅游,生活就是生活。旅行的过程很开心,但在旅行的缝隙中,有时也难免还会盘算一下,一天的旅费到底是多少。尽管已是衣食无忧,旅行不会再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但他们往往会看得更客观更冷静,“旅行不会改变生活,只能说是丰富了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精神的力量。世上绝大多数的旅行,都仅仅为旅行。旅行鸡汤泛滥,除了这个时代流行的个人自我标榜或者被绑架的大众商业标签,折射的往往是社会精神荒芜及个人内心空虚。别迷信路上那些廉价的感动和鸡汤,除非你在生活中是一个不谙世事且没见过世面的人。
当下最流行的旅行心灵鸡汤
1.再不疯狂,再不去旅游,我们就老了。
辣评:鸡汤句式多不胜数,比如再不相爱我们就老了,再不流浪我们就老了……典型的为了疯狂而疯狂,这种疯狂注定是跟风的疯狂,而被这种鸡汤鼓动而上路的年轻人,一定不是可爱的会“疯狂”的人,最多就是一个冲动型的年轻版傻瓜。
2.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辣评:貌似扯扯“灵魂”,事情就会变得“形而上”,这是时代的误解。并不是不懂得玩心灵之术,但旅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次身体力行的事,有人身体上路,灵魂丢了,有人灵魂上路,身体跟不上。为了虚无缥缈的远方,谁甘心让自己成为“行尸走肉”和“孤魂野鬼”,除非你自己想找虐吧。
3.人生要么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要么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辣评:以上鸡汤看上去多么的洒脱,但说出来过过嘴瘾就罢。世上要是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要婚姻介绍所干吗?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归来后,如果你的人生异常灰暗,还是会继续灰暗。
4.让穷游洗涤心灵。
辣评:网友们说得很好:那么穷就别出去“浪”了。如果穷,上路去旅行还仍然是穷。虽说要人穷志不穷,但内心的“穷”也是穷游所难以拯救的。请先把自己狼狈的信用卡欠债还掉,把生活过好,再上路修炼身心。现实证明,穷游不但不能洗涤心灵,还有可能玷污人的肉体,直到把人变成一只社会蛀虫。
5.在旅行中能遇到最美的自己。
辣评:什么是最美的自己?这话说出来,要信,估计整形美容医院都得关门了。我所理解的“在旅行中遇到最美的自己”,只能是摆拍或自拍的“最美”。一个没有自我的“丑”人,到哪都是“丑”。旅行没有美化功能,它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帮你找到自我。
6.最好的旅行,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辣评:这个时代最廉价的是“梦想”,与“梦想”一同组成现代“廉价二人组”的是“感动”。动不动就“感动”,开口感动,闭口感动,你又不是冷血动物,身边值得感动的事情很多,为什么非要在一个陌生地方才能触景生情呢?最好的旅行,是安安全全地去,然后安安全全地回来。只有在陌生地方才能感动的人,多是不懂感动之人。
旅行鸡汤泛滥的根源
社会基因
不可否认当下社会需要心灵鸡汤,但旅行鸡汤泛滥,其中一个关键的社会基因是商业营销驱动。励志旅行书的泛滥,传统旅行书也从功能书变成心灵书籍,“精神”励志成为噱头,因为没有鸡汤包装的旅行书没有“品位”和煽动力。
个人基因
物质膨胀的其中一个反作用可能是精神空虚,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廉价型感动。所以旅行鸡汤更容易被广为传播,并给人以“心灵慰藉”。人们更容易被别处生活所“触动”,而对自己及周边的一切无动于衷,这是时代的悲哀。
别以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去旅行,其实能好好进行一次“真正属于自己旅行”的人还是不多。也就是说,旅行还不是很多人的常态,懂得聪明旅行的人相对也不算多。可以说,深信鸡汤,也是因为“没见过世面”。
(责任编辑:彭宇)